文章探讨了城市更新背景下大同古城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策略,概述了城市更新的概念,详细分析了大同古城的历史背景,指出了大同古城古建筑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通过这些,旨在提升公众对古建筑价值的认知,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并通过创新设计使古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从而实现古建筑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
城市更新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策略,旨在通过改造和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经济活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古建筑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城市独特风貌的象征,其保护与利用对于城市文化传承和形象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将围绕城市更新背景下古建筑保护利用这一主题展开分析,概述城市更新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
大同古城古建筑保护利用现状
大同古城概况。大同古城位于山西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大同古城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为赵国的北部边疆。随着历史进程不断演进,大同先后成为北魏、辽、金等朝代的重要都城,尤其在北魏时期,大同作为首都平城,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繁荣与辉煌。大同古城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历史遗存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上,大同古城作为北魏都城,保留了大量北魏时期的建筑遗迹,如云冈石窟、华严寺等,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建筑艺术成就,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此外,大同古城还融合了辽、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这些建筑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中华文化多元融合的生动体现。
大同古城的古建筑类型多样,包括宫殿、寺庙、民居、城墙等,这些建筑分布在古城的各个角落,构成完整的古建筑体系。其中,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大同古城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其精美的石刻艺术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华严寺、善化寺等寺庙建筑则展示了辽金时期的建筑风格,其宏伟的规模和精湛的工艺,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建筑水平。大同古城的民居建筑也颇具特色,这些建筑多为传统的四合院,布局紧凑,装饰精美,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大同古城古建筑保护利用现状。公众意识不足。尽管在古建筑保护策略中明确提到“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古建筑遗产保护意识”,但现实中公众对古建筑遗产的价值认知仍然不足,很多人对古建筑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缺乏了解,导致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古建筑被破坏。在大同古城,社区居民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普遍不强,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居民对古建筑的价值缺乏深刻理解,认为这些建筑只是老旧的房屋,与现代生活脱节。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对古建筑的保护,甚至存在随意改建、拆除等行为,这种公众参与度的低下直接影响了古建筑的保护效果。学校和社区缺乏系统的古建筑遗产教育,导致年轻一代对古建筑的认知不足,在现行教育体系中古建筑相关课程的设置较少,学生难以通过课堂学习了解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同时,社区在宣传和教育方面也存在不足,未能有效引导居民关注和参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这种教育缺失使得年轻一代对古建筑的认知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保护意识。
技术应用不足。在古建筑保护与管理中,数字化手段的应用至关重要,但目前大同古城的许多古建筑在档案管理、监测、维护方面仍然缺乏数字化手段,导致信息不透明、管理效率低下。很多古建筑的历史档案、图纸、照片等资料未能进行数字化整理和存储,导致信息分散、查找困难,难以进行系统管理;古建筑的结构安全监测主要依赖传统的人工巡查,缺乏实时、动态的监测系统,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还可能导致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处理;古建筑的维护记录、维修方案等信息未能进行数字化管理,导致信息不透明,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在古建筑保护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不足,导致保护效果不佳。传统保护修缮技术在处理古建筑的结构问题时,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传统的砖木修缮技术在应对地基下沉、墙体酥减和裂缝、梁架拔榫、屋面漏雨、坍塌等问题时,效果有限,且难以保证修缮后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现代建筑加固技术、建筑材料的强度及耐久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古建筑修缮中应用较少。例如:现代高分子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技术等在古建筑修缮中的应用尚未得到广泛推广,导致修缮效果不佳。
创新思维缺乏。很多古建筑在活化利用中,功能单一,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如部分古建筑仅被用作博物馆或展览馆,缺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功能,这种单一功能的利用方式,限制了古建筑的潜在价值,无法吸引更多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同时,在古建筑的改造和利用中,缺乏创意和设计,导致古建筑的活化利用效果不佳,很多古建筑改造仅是简单的修缮和维护,缺乏创新的设计理念,使得古建筑难以焕发新的生命力,无法充分展现其历史与文化的魅力。
城市更新背景下大同古城古建筑的保护利用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古建筑遗产保护意识。在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文化机构的作用不可忽视,如大同博物馆、文化馆、历史研究机构等,应积极承担起宣传和教育的主导角色,通过举办专题展览、讲座和研讨会,向公众普及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与学校合作,开展古建筑遗产的教育项目,从小培养孩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利用出版物、宣传册和多媒体资料,多渠道地传播古建筑遗产的知识,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大同古城的古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也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扩大宣传范围,提升传播效果。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古建筑遗产的相关信息和活动预告,吸引更多关注;制作精美的短视频和纪录片,展示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故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的古建筑体验,让公众在家中也能感受到古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蕴。
依托新兴技术,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对古建筑遗产的精细化管理。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可以对古建筑进行高精度的数字化建模,生成精确的三维模型,有助于保存古建筑的原始形态,为后续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古建筑的历史变迁、结构特点、材料特性等进行深入分析,为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古建筑的虚拟展示,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公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建筑的魅力,提升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物联网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古建筑环境条件的实时监测,通过在古建筑内部和周边布设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环境数据,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平台进行汇总,能够及时发现环境变化对古建筑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当监测到古建筑内部的湿度过高时,及时启动除湿设备,防止潮湿环境对古建筑材料的侵蚀。
树立创新思维,实现古建筑遗产活化利用。古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现代城市中单纯的保护无法吸引公众注意。因此,将古建筑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成为一种有效的活化利用策略。相关人员要利用举办艺术展览、文化活动等方式,将古建筑转化为艺术展示的场所,如在大同古城的某些古建筑中,定期举办摄影展、绘画展等,吸引艺术家和游客前来参观,不仅能够提升古建筑的知名度,还能为城市带来文化活力。要积极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对古建筑进行适度的改造,在保留古建筑原有结构和风貌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化的展示设施,如多媒体展示、互动装置等,使古建筑成为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城市更新与古建筑保护利用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不仅是对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对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提升。大同古城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其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不仅关系到城市形象的提升,更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依托新兴技术以及树立创新思维,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古建筑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古建筑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未来,随着社会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日益重视,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将迎来更多创新与突破,期待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努力,使大同古城的古建筑在现代城市中焕发新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山西达志古建筑保护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炎黄地理202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