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垦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4-12-04 00:00张宁
炎黄地理 2024年8期

通过分析江苏农垦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江苏农垦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通过“壮大资源支撑、打造产品体系、谋划精品项目、完善营销机制”四大方向,构建江苏农垦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农业生产始终是江苏农垦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文化和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江苏农垦如何以产业融合思维整合资源、拓展思路,不断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创新江苏农垦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国有农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升江苏农垦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江苏农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现状

江苏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18家,遍布全省13个地市,农业资源和农场资源丰富,目前已形成以现代农业为核心,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省属大型国有企业为载体,正逐步建设成为江苏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旅游市场规模和接待人次也逐年升高,江苏农垦依托雄厚的资源优势、浓郁的文化优势,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已逐渐形成以现代农业为核心,军垦文化、农垦文化、乡土文化突出的文旅产业为支撑的“1+X”产业发展格局,依托各农场现代农业的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江苏农垦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文化和旅游功能,并以此作为优化垦区土地资源配置,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突破口,构建了农垦文化旅游高地,催生了“以农促旅、以文强旅、以旅兴农”的垦区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江苏农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江苏农垦在农文旅融合过程中,以国家A级景区和乡村旅游区等品牌创建为着力点,涌现出了一批农业生态突出、特色文化彰显的旅游产品,但整体层次较低,品牌较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文旅产业融合度较低。江苏农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农业种植为主导的产业基础,种植业比重占比较大,农业与文化和旅游产业之间的合作和渗透度不高,旅游在产业要素和链条的分工不明显,产业融合度较低。加之主要农场距离城市旅游市场较远,空间联系不充分,产业交流不顺畅。同时,受制于管理主体的不同,较难与周边城镇加强联系与合作。

产品及业态体系不完善。现阶段,江苏农垦旅游产品多限于采摘、垂钓、餐饮、棋牌等简单初始的农家乐形式,旅游产品开发还处于萌芽状态,未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形态。基础农业项目建设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联系不足,在农场总体规划中,旅游功能考虑较少,交通、绿化、水利等设施建设未充分考虑旅游元素,旅游参与性和体验性一般,特色不明显,未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产品体系。

品牌及营销机制不灵活。江苏农垦旅游品牌塑造和宣传意识较薄弱,缺乏统一有效的品牌形象宣传手段,游客对农垦品牌的认知还固化在农业生产空间,即使有特色的研学体验等也不能吸引游客前来。同时,缺乏与地方旅行社和旅游电商等旅游主体的互动与合作,产品不能串联到地方旅游的线路,未纳入地方旅游宣传的平台,处于农垦旅游品牌和宣传的洼地。

江苏农垦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总体发展思路。充分挖掘江苏农垦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禀赋,打造以农垦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农业观光休闲、传统农事文化体验、湿地生态康养度假、军垦红色研学旅行等旅游产品,讲好农垦故事,传承农垦精神,在盘活土地资源的同时,探索“农垦+文化+旅游”新型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推进新时代美丽农场建设,培育和塑造具有鲜明中国农垦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IP,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改善农场人居环境,提高农场职工幸福感和归属感,构建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和政治生态为一体的大生态格局。

发展路径构建。一是立足农垦资源壮大基础支撑,盘活存量资源,激发产业新动能。江苏农垦集团旗下18个农场均拥有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优质农产品全产业链资源,土地和自然生态资源丰富,通过盘活边角土地、闲置厂房等存量资产,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发展农垦文化旅游产业,能够有效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充分释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二是对标兄弟垦区,定位发展新方向。如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成立北大荒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依托北大荒品牌和资源优势,开发出具有区域和民族特色的精品线路和文化旅游产品。海南农垦集团成立海南农垦旅游集团,依托农庄资源,打造房车营地和共享农庄,将旅游业打造成海南农垦新的利润增长点。广西农垦集团依托旗下悦桂田园文化旅游公司,挖掘丰富的农耕文化、知青文化、军垦文化和华侨文化,打造独具桂垦特色的文化旅游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立足军垦文化资源,以“中国屯垦旅游”为主体品牌,打造以“屯垦文化”为核心,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大农业观光旅游、绿洲生态旅游、边境旅游协同发展的产品体系;三是立足资源优势,创造发展新动力。各农场的农业生产场地、农事活动场所、农场生活场景以及坐拥的江湖海生态资源构成了垦区独具特色的资源要素,为农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云台、东辛、岗埠农场现代农业园,绿色高效;黄海、淮海、滨淮农场农垦文化,一脉相承;新洋、临海、东坝头、新曹、弶港农场紧邻世界自然遗产地,滨海湿地风光旖旎;白马湖、三河、宝应湖、复兴圩农场依水傍湖,水乡特色明显;海安、南通、江心沙农场现代农业科技别具特色。上述丰富的资源要素对于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生态康养、红色研学等旅游产品具有天然优势,为垦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支撑和产业基础。

打造农垦文化旅游产品体系。通过挖掘和整合垦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激活旅游生产要素,凸显农业文化、生态文化、军垦文化等元素,积极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农垦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从而达到改善垦区人居环境、提升垦区社会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效能。打造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产品。依托垦区百万亩高标准土地,发挥产业优势,打造“春赏油菜花,夏闻稻花香,秋瞰金色浪,冬踏田园雪”的万亩田园四季风光,因地制宜发展高科技苗木基地、果蔬基地、禽畜养殖基地,让游客体验从传统农事作业到现代化农业科技的社会发展变迁。同时,培育“一场一品”的垦区文化旅游新格局,塑造和推广云台“云荷”文化、东辛“犁”文化、新洋“尚善”文化等旅游品牌。打造湿地生态康养旅游产品。依托垦区沿江、沿海、沿湖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优势,围绕大健康产业生态圈布局,充分联动集团医药科技资源,将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学有机结合,发展养生养老、康体疗养等系列产品,配备养生休闲医疗、康体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农场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打造基于农垦生活情景的湿地生态康养旅游胜地。依托垦区的军垦文化,深挖军垦历史,整合各农场军垦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梳理军垦传统文化故事,重温红色记忆,凝练红色精神,充分发挥淮海农场历史陈列馆等军垦文化传承载体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发军垦研学旅行课程和体验项目,打造红色军垦研学旅游产品,建设红色军垦研学旅行基地。

谋划农垦文化精品旅游项目。构建“一带四片”空间布局。按照“苏垦文化+旅游”的打造思路,对有条件的农场进行景区化改造,以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线,构建“一带四片”空间布局,即以沿海高速和沿海高铁串联的农垦文化旅游带,以连云港、盐城、南通、淮安组成的四大农垦文化旅游片区,区域协作,联动发展。打造“一场一品”精品项目。围绕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湿地生态康养度假、军垦红色研学旅行等产品体系,策划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将农垦产业优势转化为农垦旅游项目优势,打造一批符合国家标准的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区。重点打造农业公园、共享农庄、房车营地、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乡村精品民宿(旧营区)、农垦特色小镇、军垦研学基地等新业态。规划推进东辛农场农垦博物馆、黄海农场现代农垦小镇、新洋农场知青故里、云台农场共享农庄、淮海农场历史陈列馆、白马湖农场自驾游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发五条精品主题线路。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结合资源特色和季相变化打造五条精品主题旅游线路。一是以体验麦浪、观赏油菜花、体味稻花香为特色的乡村观光旅游主题线路;二是体验知青文化、学农文化为核心的知青怀旧旅游主题线路;三是体验农耕文化、垦区文化、现代农业、科技农业为核心的家庭亲子旅游主题线路;四是体验风情小镇、共享农庄、精品民宿、农业庄园等为特色的生态康养旅游主题线路;五是传承军垦文化和弘扬农垦精神为核心的红色研学旅游主题线路。

构建苏垦旅游品牌营销体系。加快特色品牌培育。在集团总体战略指引下,依托“苏垦”现有市场和品牌知名度,加快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项目建设,发挥“文化+旅游+农垦产业”大产业的融合效用,整合旅游要素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形成“苏垦文旅、苏垦农庄、苏垦营地、苏垦生活”四大品牌体系。创新旅游营销机制。依托集团优势,建立营销平台,组建营销队伍,打造集团旅游营销中心,搭建OTA和OTP苏垦旅游在线交易平台和在线服务平台,全方位开展对外营销与宣传工作。打造新型营销模式。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销售模式,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门店APP、直播带货等宣传形式,进一步扩大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线下采取“区域联动,地方互动,农场带动”模式,主动融入地方,实现市场资源共享与品牌共建,同时将“苏垦农副产品直销中心”门店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成为“苏垦”牌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实体体验店,为每个农场公司设置展示专柜,让旅游产品和线路在实体店进行展示和销售,因地因时制宜策划特色农垦节庆活动和微演艺项目,营销农垦文化旅游产品。

改革创新是江苏农垦人的鲜明特征,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垦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是江苏农垦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推进垦区资源优化配置、产业转型提档,发展农垦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增强农垦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将农垦建设成为江苏省现代农业建设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打造乡村振兴的农垦新图景,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农垦贡献。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旅融合视域下江苏红色资源图谱构建研究”(2024SJYB0579);江苏省教育厅2022年度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

(作者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