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实践形式,对于提高我国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探寻一条适宜于丹寨蜡染与旅游相结合的传承之路,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以丹寨蜡染为例,探讨文化旅游视域下蜡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为当地的非遗旅游产业振兴与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非遗是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无形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苗族蜡染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手工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丹寨蜡染技艺面临着严重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方式,对于蜡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旅游视域下,丹寨蜡染不仅可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还可以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丹寨蜡染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经济支持和社会关注。因此,以丹寨蜡染为例,在旅游视角下,探索丹寨蜡染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丹寨蜡染的概述
蜡染在古代叫“蜡缬”,“缬”意为染色,同“绞缬”“夹缬”并称中国三大防染色技术。人们普遍认为,蜡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或者更久。《后汉书》《新唐书》虽然都有“染彩”“斑文布”“卉服鸟章”的记载,但无一提到蜡染,直到宋朝,才有了具体的蜡染。丹寨蜡染是贵州代表性的手工技艺之一,它的分布区位于丹寨县东南部,丹寨蜡染起源于唐朝,发展于明清,由于明清时期的商贸活动的发展,该阶段蜡染产品不但花纹、颜色更为精致,品种也更为丰富,涉及服装、被单、壁饰等各个方面。丹寨蜡染在进入新世纪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研究。众多的学者、艺术家,对丹寨蜡染艺术的独特价值与艺术韵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把它们融入当代的设计观念中,创造出一批又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蜡染作品。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加强了对丹寨蜡染的保护与宣传,成立了多家蜡染博物馆及展览中心,促进了丹寨蜡染的继承与发展。
丹寨蜡染技艺的流程主要包括织布、画蜡、浸染、去蜡、洗涤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蜡染手工艺者的手艺和耐心。丹寨苗族蜡染画是以草木类、鸟类、鱼类为素材,其染纹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当地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它的蜡染花纹是苗族最早期的书写形式,记载了苗族的历史、宗教、自然等各方面的资料,具有很强的文化底蕴。因其地理位置的差异,所记录的蜡染图案也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色。丹寨蜡染更是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坊”“中国民间艺术瑰宝”。2006年,丹寨苗族蜡染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丹寨蜡染技艺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它们承载着祖辈的智慧、知识和经验。丹寨蜡染技艺不仅仅是丹寨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手工艺,更是苗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丹寨蜡染是我国最早的蜡染文化之一。其风格古朴典雅、活泼奔放,极富幻想色彩。其取草木之色,以铜刀作笔、蜂蜡为墨,绘花鸟鱼虫、龙凤水波,被称作“画在布上的自然”。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苗族文化符号的象征,因此,蜡染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不仅能提高当地苗族社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有助于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推广和展示蜡染技艺,其他民族乃至国际社会能够更好地了解苗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社会价值。蜡染技艺在苗族社会中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态,还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
首先,蜡染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直接带动了丹寨县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将蜡染工艺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产业链,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了就业机会,并通过手工艺创业,为提升女性社会地位、推动性别平等以及促进妇女赋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蜡染技艺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促进了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并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艺术价值。丹寨蜡染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寨蜡染工艺精湛,风格独具,它不但体现了丹寨苗族特有的美学追求与美学观念,还携带其历史的变化与文化风俗,如所使用的蜡染图案中的动植物纹样,通过生动地描绘鸟类的不同形态,将创作者的情感、愿望都在这方寸间得以表达,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使得丹寨蜡染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丹寨蜡染的保护与传承的现实困境
传承人才流失与断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丹寨县的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追求都市生活,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求学或转行,蜡染技艺的传承人才短缺。蜡染技艺的传承需要长期磨练和实践才能达到娴熟的程度,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年轻人难以静下心来学习和掌握技艺。此外,蜡染工序复杂,需要的工具及其原料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限制,这也增加了技艺传承的难度。通过访谈调研发现,目前丹寨地区的蜡染传承人多为年迈的老人,他们虽然技艺精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和精力逐渐下降,传承将成为不容
忽视的问题。
缺乏系统性保护机制。尽管丹寨蜡染技艺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保护机制尚不完善,传承人和工艺者的利益难以得到全面保障。首先,许多蜡染技艺的传承人缺乏相应的经济补偿或政策支持,他们的生活和收入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导致传承工作缺乏动力。其次,丹寨蜡染的技艺传承较为依赖口传心授,缺乏系统化的档案保存、文字记录或影像资料。在数字化时代,技艺的保存方式没有跟上技术发展步伐,蜡染的工艺流程、技法、文化故事等核心内容未得到充分的记录与传播,难以实现数字化保存和线上推广。虽然丹寨县政府已经开始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认证,但整体上传承人才制度仍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和管理标准,导致传承人身份的认可度和影响力较低。
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冲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对丹寨蜡染技艺的保护产生了双刃剑效应。一方面,旅游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过度商业化开发导致蜡染技艺逐渐成为“表演化”或“商品化”的旅游附属品,真正的技艺传承被弱化,许多蜡染产品被快速生产和简化。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和审美,传统技艺的复杂工序被省略,导致产品缺乏原有的文化内涵,原本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蜡染技艺变成了“快消品”,这种做法与文化保护强调的“真实性”要求背道而驰,导致丹寨蜡染技艺的原真性受损。
旅游视角下丹寨蜡染的传承创新
政府扶持,建立专项保护政策。丹寨苗族蜡染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其传承不仅是对这一技艺本身的保护,更是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生态的保护。因此,通过“以传承促发展”,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过去,更是为了推动丹寨蜡染未来的发展和创新。丹寨县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实训基地等方式,加大对传承人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技艺水平和传承责任感。还可以设立多处苗族蜡染技艺项目传习所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传承人提供学习和创作的平台,在传承人群体中建立梯队培养机制,扶持年轻一代,通过奖学金、培训计划等方式鼓励年轻人加入蜡染行业,确保技艺代际传承。
加强数字化保护,拓展传播渠道。在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呈现出多种可能。比如,通过高质量的影像、音频、文字等形式,记录丹寨蜡染技艺的每个环节,构建完整的数字化档案,确保技艺的长期保存。此外,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和视频网站,将丹寨蜡染技艺广泛推广,吸引更多线上观众;此外,可以制作蜡染技艺的教学视频、在线课程,扩大传播范围,提升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
文旅融合,推动蜡染技艺的活态传承。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遗文化和旅游产业得到了紧密结合,丹寨蜡染技艺作为一种具备视觉冲击力和文化独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化旅游的形式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因此,可以结合丹寨蜡染技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设计深度的文化体验项目,如“游客定制蜡染作品”“亲子蜡染手作”等旅游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到蜡染制作过程,深入了解其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还可以将蜡染技艺纳入文化旅游线路中,展示丹寨地区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体验。鼓励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到蜡染技艺的推广与旅游项目中,通过合作社或社区经济发展项目,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推动技艺的传承。
深化学术研究,提升文化价值。丹寨蜡染技艺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民族记忆和文化认同,是当地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资助高校、研究机构对丹寨蜡染技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技艺特点等,推动相关学术成果的普及。同时,开展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将蜡染技艺与现代艺术、设计、环保等领域相结合,探索新的应用场景和发展路径。通过与国内外艺术家、设计师合作,将丹寨蜡染技艺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进行当代艺术创作,推动蜡染技艺与国际市场接轨,赋予蜡染技艺新的文化意义和艺术表现形式。
丹寨蜡染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旅游业中,丹寨蜡染成为丹寨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通过开发丹寨蜡染文化旅游产品、举办丹寨蜡染展览和演出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丹寨蜡染,提高公众对丹寨蜡染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保护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
炎黄地理202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