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关是八百里秦川入蜀地的最后一道关隘,也是四川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三国蜀汉遗迹。随着白马关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周边环境污染严重,文化遗迹未得到有效保护等问题日甚一日。合理保护和开发三国文化遗迹,打造古蜀道上的三国文化名镇刻不容缓。
罗江白马关三国文化遗迹
白马关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境内,其地理位置优越,山水环绕,交通便利。东汉时期因其地处于古绵竹城的东北面,被称为“绵竹关”,唐时因白马关所在的山峰为鹿头山而后名为鹿头关,五代十国时期借用三国刘备和庞统曾在山下互换坐骑的典故以及汉高帝刘邦骑白马路过此地的这两段历史,将此关改为“白马关”,并沿用至今。其名称的变迁反映了该地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底蕴。现如今已成为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名镇,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吸引着大量游客的到来。
这里有大量的三国历史遗迹。
庞统祠,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三国时期名将庞统所建。祠墓经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重建修缮。祠内建筑古朴,布局严谨,供奉庞统塑像,祠内有左右两棵超过1800年的柏树。所有建筑以石材为主,并展示历代碑刻、字画等文物史料,是四川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处三国蜀汉遗迹。
诸葛点将台,又名张飞点将台,东南面缓坡可登顶,站在台上可以俯瞰整个景区。相传诸葛瞻登上点将台指挥将士出征决战。
落凤坡,庞统祠向北金牛古道旁,三国时期刘备军师庞统于此地陨落而得名。现保存完好,往里走还能看到庞统的“血坟”,据说这里是庞统的衣冠冢。直至今日仍能看见当地村民每逢传统节日在此地怀念祭拜。
金牛古道,作为古代交通的重要道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交流。古道开凿距今已有2300余年历史,与长城及灵渠并称中国三大工程。以青石铺路,现存以落凤坡、庞统祠内、金家垭口三段较为完整,其道路中间石板上有一条岁月痕迹的车辙印,相传是古蜀道路上“木牛流马”长期碾压而形成,后经修缮,是四川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蜀道之一(如图1所示)。
八卦谷,自然景观,以怪石嶙峋、林壑尤美为主要特点。相传景区内“八卦阵”是由诸葛瞻所布,以此抵挡魏军,现誉称蜀都门户三大名胜之一。谷内竹林阴森、怪石林立、道路错综复杂,走入谷内似乎看到了三国时期金戈铁马的气息。
倒湾古镇,古战场遗址之一,其全称为“落凤坡倒湾古战场”。相传战乱时期白马关失守,很多蜀汉将士在这里倒下,血流成河,因此得名“倒湾”。其整体风格以“迷宫式”徽派建筑为主,粉墙、青瓦为典型代表(如图2所示)。
三国文化是三国鼎立时期的产物,详细记载了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文化演进等。时至今日,三国文化的精神依旧影响深远,首先,就其思想观念上,体现出重视民众、忠诚、仁义、一身正气等价值观。其次,以《三国演义》文学作品为载体,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了忠孝仁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绘画、戏曲、影视作品,推动了艺术形式的繁荣与发展。
罗江白马关三国文化遗迹现状
现今的白马关围绕“古蜀道上三国文化”小镇打造,形成古迹揽胜、休闲娱乐、观光住宿、体育运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景区。
2015年起,景区将庖汤节拓展为美食文化节,保留农耕时期宰猪祭天地、庆丰收等传统习俗,并新增川剧变脸、白马竹琴等民俗文化节目表演,让古老文化在这一刻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举办庞统庙会。每年阴历正月二十六为庞统生日。自庞统陨落后,百姓为纪念为国牺牲的将士,便自发在他生日这一天到庞统祠祭拜。庞统庙会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每逢传统节日,景区会有身着三国服饰的工作人员,从落凤坡出发在景区进行巡游活动,游客可以亲身体验三国文化,如投壶、对弈、品茶等传统活动。在此期间,景区也会开展研学活动,通过讲解三国文化、制作三国木器,让更多人认识白马关,认识古蜀道下的三国文化。
景区立足自然资源优势,优化景区景点设施,依托周边闲置绿地,在白马关城墙外修建了休闲露营地及凤雏湖设游船观光一体的户外公园。在大力宣传白马关三国文化遗迹的同时,以浅丘地貌,为户外运动奠定了基础,综合开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将体育与景区、文化、旅游等多元素有机结合,以户外运动为主题,突出运动休闲、三国文化等特色。同时,连续承办“秦蜀古道·两汉三国”定向运动城市邀请赛、山地自行车专业赛道等多项极具影响力的赛事活动,以赛事流量带动当地消费增量。但整体基础实施设备尚不完善,发展板块尚不清晰等仍需得到妥善解决(如图3所示)。
此外,该景区还有其他欠缺。
一是景区内环保与服务意识不强。白马关城墙外小吃贩卖摊位随处可见,街道规划凌乱,周边环境污染严重,垃圾随处可见。庞统祠内,垃圾桶堆满垃圾无人清理,点将台、落凤坡等景点树丛角落遍布垃圾,除了直观感受到环境恶化之外,景区外车辆乱停乱放占满人行道。不仅破坏游客感受,还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生活。
二是文化遗迹保护意识不强。文化遗迹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在如今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虽然景区公众号展示景区,运用AR技术全景线上浏览以及讲解服务,但古道并无保护措施,二师殿内灯光昏暗,遗存未得到较好修缮,祠内池水早已干枯等问题仍然存在。以及各景点缺乏数字化技术支撑,信息展示的全面性、整体性不完善,因而,需要想方设法有效增强公众文化遗迹保护意识、切实确保对于文化遗迹的传承保护。
白马关三国文化遗迹保护策略
“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对白马关进行旅游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为先、传承并重的理念。景区现有建设实施以“出川入蜀第一关,运动休闲新天地”为目标定位。在开发过程中对罗江白马关区域的历史进行系统整理挖掘,抓住三国文化、古蜀等特色文化,重点打造“一祠、一镇、一道”,即维护修缮庞统祠,打造古蜀文化下的倒湾古镇,保护古蜀金牛古道。
作为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发展方向不能只按照现代化旅游模式进行。白马关旅游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加强文化遗迹的有效保护,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快节奏时代下,白马关作为古韵悠悠,民风淳朴的小镇,其旅游发展模式应让游客全身心体验感受三国文化魅力,在倒湾古镇内积极倡导鼓励当地居民提供用餐住宿一体化服务,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让游客品尝到当地特产美食的同时能在古镇宅院中品味倒湾古镇的乡村烟火气息。
打造生态三国文化名镇。一个地区的发展,一方面由该区域商业化经济所决定,另一方面由该区域生态环境所影响。只有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大量游客,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由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该地周边环境受到了较大影响,对于日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只会让此地口碑遭到严重影响。一个地区的人文底蕴是该地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护好村落的传统风貌、特色民风民俗,才能让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因此,合理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强文化遗迹的保护,解决现阶段开发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当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随着国潮风的兴起,回归古朴,寻觅自然的旅游模式受到公众的喜爱。让“三国历史”融入“烟火气”,推动古镇创新发展模式,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焕新时代气息。对于景区外不规范小吃摊的摆放给予正确的处理和合理规划,加强停车区域的监管,避免因游客的不正当停车而破坏生态环境。景区内碑刻、古道、城墙应加强文化遗迹保护,及时制止游客的涂写行为。对于环境问题,应做到及时对废弃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加强相关部门的引导管理。引导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保护概念的理解,引导游客在观光中做到绿色游览,引导工作人员强化景区监管力度。鼓励当地居民着手住宿餐饮一站式服务的同时宣传生态环境保护。
利用地域特色,打造数字化时代文旅新模式。以“三国文化”“体育+”运动小镇为标签进行宣传,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白马关三国文化及古蜀遗迹的推广,运用网络平台发布白马关景区特色文化以及民俗活动,提高该地的知名度。积极探索新媒体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三国文化体验活动,各景点可增加三国文化交互体验,让游客从视觉及交互体验中感受了解三国文化。饮食文化是文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罗江三宝“豆鸡、花生、贵妃枣”为契机,将罗江豆鸡、罗江花生制作工艺被列入德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品录为亮点,通过营销推广,打造特色美食旅游产品。罗江花生,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过李调元《醒园录》将其加工技术归纳提升,采用传统的“三泡一焖三烘炕”法,使得酥脆化渣,香味悠长。贵妃枣以汁多香浓,脆甜爽口为卖点,其历史悠久,相传杨贵妃藏匿余家庵时所植,故名贵妃枣,至今已历1200余年。从饮食中融入当地文化,多方面打造体验式三国文化名镇,以此更加深入了解白马关历史底蕴,实现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白马关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在旅游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白马关需坚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以三国文化为重要载体,突出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时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充实当地历史文化资料,在大力宣传白马关的同时,合理规划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推动白马关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炎黄地理202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