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极其丰富,通过叙事化、符号化、数字化等方式对遗产价值进行表达,可以为遗产价值阐释和传播提供新路径,更好地发挥遗产的价值。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与文明的结晶,不仅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艺术价值、科学成就以及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国际性的法律框架,将文化遗产表述为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其列举式的定义虽然具体明确,但也确实存在涵盖范围有限的问题。中国自加入该公约以来,不仅积极参与世界遗产的申报与保护工作,还结合本国国情,对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将文化遗产明确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文化遗产价值内涵
文化遗产跨越时空,作为历史和现在的联结,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构成了一个多元的价值体系。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是价值问题,价值认知是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石。对于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讨论源于对文物价值的探讨,但随着研究的扩展和深化,遗产研究逐渐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吸引来自历史学、艺术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参与。这些学者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多维度的剖析和解读。
“文玩——古物——遗产”是我国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三个演进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文化遗产的价值出现了多种阐释。孙华认为文化遗产价值的独特性在于它具有年代价值,其拥有超越人类代际的时间属性;文化遗产的价值具有多样性和衍生性,大致可以分为内在存在价值和外在使用价值两个系列,情感价值是连接两者的纽带。王巍、吴葱认为价值种类无穷无尽,从宏观角度,结合本土语境重新阐释,可以形成一个以文化价值为统领、由核心价值和外化衍生价值组成的具有包容性的价值体系,历史、美学和科学技术价值为核心价值,外化衍生价值为经济、实用和教育价值等,可称为社会价值。
尽管学术界对文化遗产的价值存在不同的阐释,但历史、艺术和科学这三大基本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明确强调了这三项价值,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普遍共识。在《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对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这些阐释的核心落脚点均在于“作为见证的价值”。这一表述深刻地揭示了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即它们是人类历史、文化和科学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和科学价值。我们从中能够窥见过去的审美价值、科学工艺,了解到早期的自然地理、人文风情和社会状况。文化遗产留存着我们共同的原始记忆,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随着对文化遗产认识的深化,文化遗产概念的价值内涵不断演化丰富,2015年新修订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明确提及文物古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一变化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进步。有学者认为文化价值是一种综合性价值,是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也有学者指出,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内涵极为宽泛,不应与历史、艺术和科学三大价值并列。尽管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社会和文化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对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阐释也正在经历着嬗变,价值问题乃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多样化的文化遗产价值阐释对能够为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角。
文化遗产价值现代化表达的意义
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还是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石。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实现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是遗产事业的核心任务。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在价值认知的基础之上,为推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利用,必须更好地阐释文化遗产的价值。当前,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与传播存在一定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只关注物而忽视人,仅仅向公众展示遗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却未能很好地展示其承载的人类文化意象与社会记忆,未能将遗产与人的社会关系紧密联系起来。
文化遗产的价值极其丰富,用传统的方式展现有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展示,必须寻求现代化的方式来表达、传递。文化遗产价值的现代化表达能够提供更为有效的价值信息传播方式,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寻求更为普遍的价值认同和参与意识,让全体公众广泛参与其中,在全社会、各群体的参与中最终实现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价值传承。
文化遗产价值现代化表达的思考
面对文化遗产价值表达的困境,可以采用富有深刻思想寓意、融合当代多维度创意手段与创造性展示方法,以更加生动、多元且贴近现代观众的方式,深入挖掘并展现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与价值。
公众参与性与表达的叙事化。随着融媒体和自媒体短视频平台的发展,我们看到其在信息传播上的巨大能量,一个短视频的爆火可以带动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文化遗产价值进行表达传播也可以利用短视频的优势,充分发动广大民众的力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其中,而不能仅仅依靠专家和政府。一直以来政府和专家学者对文化遗产的价值的表达,都给我们一种阳春白雪的感觉,专业、权威,却又有些不接地气。想要达到有效的价值传达目标,文化遗产的价值表达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需要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公众参与进来,进行多视角的表达。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公众事业的背景下,公众参与遗产价值的表达,会由于主体不同,群体不同,而产生独特的视角,用不同的方式来阐释遗产价值,讲述遗产故事。文化遗产,作为时间与空间交织的璀璨瑰宝,不仅是一地独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鲜明印记,也是承载不同时代、不同社群共同记忆与故事的活化石。在遗产价值的表达上,专家学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专业知识,表达得更具权威性和专业性,而公众基于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共鸣,在表达上往往会赋予更多的情感价值,表述更具有故事性和感染力,赋予遗产更加鲜活、接地气的生命力。
文化遗产价值的现代化表达具有更偏向于叙事性阐释的特点,注重以多样化的方式“讲述故事”,将抽象知识转化为感性且富有意义感的信息,符合公众的信息接收习惯,进而实现高效地传达文化遗产的价值的目的。这种表达使文化遗产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连接不同时代、不同人群情感的纽带,参观者通过聆听故事,与文化遗产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更容易产生共鸣与互动,激发联想。如大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犹如流淌的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基因。民间传说也是其文化遗产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阐释大运河遗产价值提供了民众视角。民间传说的通俗叙事,更接地气,将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大运河联系在一起,反映着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价值。传说的传承,也是民众历史记忆唤醒、文化认同得以巩固的过程。
表达的符号化。文化遗产,犹如镶嵌在广袤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每一颗都蕴含着地域独有的传统精髓——从生活习惯的细腻纹理,到价值取向的深邃脉络,再到思维方式的独特轨迹,乃至审美情趣的绚烂绽放,它们共同编织成一幅幅生动展现民族民俗风貌与精神信仰的文化织锦。这些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是民族灵魂的鲜活印记,每一笔一画都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在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世界仿佛被一张无形的网络紧密相连,信息以光速传播,传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在这个快节奏、高曝光度的时代显得愈发力不从心。昔日,那些深藏不露的文化瑰宝,或许还能依靠口碑相传,静待有缘人的探访;而今,若不主动拥抱时代,积极展示其独特魅力,便有可能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黯然失色。
文化遗产不仅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更是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的重要载体。在这个“酒香也需勤吆喝”的新时代,我们应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陈旧观念,在表达方式进行创新,符号化的表达传播具有较强的象征性和辨识度,容易被公众广泛的接收,更有利于其价值传递的实现。比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其实只是1931年塑造的一个小铜像,符号化的叙事使小美人鱼一出现,就能够唤醒我们对温暖、美好童话世界的想象和共鸣。比如景德镇也可视为一个符号化表达传播的成功案例,一提到景德镇就能想到瓷文化。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很多遗产在人们的观念中已经成为某些意向的代名词,在此基础上,现代化的表达更注重将其价值凝练成更精准、更契合的符号,形成综合性的品牌进行推广,也是文化遗产价值表达的可行途径。
表达形式的数字化。数字化是文化遗产价值表达的新方式,注重感知与交互体验,也是对遗产价值的创新再解读。《“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研究遗产创新展示传播技术,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参与遗产阐释与展示过程。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优势,跨越时空、虚实映射、开放共享,为文化遗产价值的阐释与多元展示开辟了新航道。回溯至20世纪90年代,“数字遗产”等概念便已出现,其侧重于借助技术手段将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有形遗产,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数字化形态,以便于记录、查询和传播。当前,在我国的遗产数字化展示领域,“数字孪生”模式正逐渐成为主流,即现实世界的文化遗产复刻于数字世界中,无限逼近真实地还原现实。自2017年开始,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迈入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在遗产的展示利用方面,它不再局限于让人“身临其境”,而是能够逐步实现智识和感性兼顾的“深度交互”。
技术的突破发展为遗产表达的数字化开辟了路径,目前国内外对此进行了诸多实践,但在文化遗产价值的数字化表达中也要注重展示内容的设计,不是简单的内容披上数字化的皮囊就可以充分地阐释遗产的价值。基于数字技术的优势,展示内容的设计可以量身定制,充分体现以人为中心,根据不同观众的不同需要,设置相关的展示内容,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打造遗产展示的新模式,实现遗产价值的充分表达。其次文化遗产价值的数字化表达也要注重理论的建构,与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高速迭代及实践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相比,我们关于理论的建构还在持续完善中。理论上相关难题的解决能更好厘清数字化表达的路径和方法,让文化遗产闪耀数字时代,拓宽时间与空间的边界。
文化遗产是沉默的,却又诉说着精彩的故事;是静止的,却又拥有澎湃的心跳;是活态的,却又展示着曼妙的身影。文化遗产价值的现代化表达,有助于深入挖掘和系统阐释遗产的价值,搭建和人类沟通对话的平台,公众广泛参与其中的价值表达,符号化的表达,数字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文化的价值在时空中不断地编码和解码,文化遗产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传承下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永续传承,传承的主要方式在于表达与理解,现代背景下的新表达方式的探索,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探索新路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总结。
(作者单位:伦敦大学学院)
炎黄地理202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