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婚姻市场视域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024-12-04 00:00薛丽丽
炎黄地理 2024年8期

我国作为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仍存在不利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象。在县域婚姻市场视域下体现为婚姻关系市场化现象、离婚率高企,推进基层自我治理与普及婚姻家庭辅导等,亟需解决。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砥砺奋进、踔厉奋发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从县域婚姻市场视角深入分析可以更准确把握当代农村精神文明发展存在的困境,以补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板,不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的高度、深度与广度。

县域婚姻市场视域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

县域婚姻市场是指以县级行政单位为范围的婚姻市场中,由婚龄男女、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婚姻关系配置形式。县域婚姻市场作为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发展的结果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婚姻关系市场化现象阻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其一,城市化进程带来负面效应。近年来,许多中小城市迅速推进城市化发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1953到2020年间,城镇人口增加82471万。房地产资本扩张逐渐深入到县乃至乡镇,县域周边的农村家庭纷纷掀起前往县城或地级市购置房产的热潮,文化的变迁和农村社会的转型,通过集中教育和医疗资源来消化四线以下城市的过剩房地产,将婚姻与房地产市场结合在一起。适婚青年为了孩子的教育和生活质量,在婚嫁条件中标明购置城里婚房,否则难以成家。当购置婚房成为必须,高昂的婚房支出造成部分青年难以成婚,甚至导致部分农村家庭返贫。其二,婚姻表现出商品化趋势。随着我国发展活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趋势长期向好,经济发展也渗透和影响了择偶观,婚姻中的功利因素随之增强。当代青年人呈现注重物质利益因素的趋势,其中情感部分呈现下降趋势,男女双方缺乏相互了解,天价彩礼盛行,头婚和二婚的彩礼都被明码标价,婚姻走向商品化,人们并不是因为感情而走向婚姻,而是迫于社会舆论压力和经济压力。除了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的支出外,婚前筹到的巨额彩礼等债务婚后显然要夫妻双方归还,这很大可能使夫妻关系在巨大经济压力下激化矛盾,甚至走向婚姻关系的破裂。目前,婚姻关系市场化产生生育率下降和农村空心化严重等社会问题,造成社会不可持续性,因此派生出来的代际传承中的精神传承也会出现问题。

第二,离婚率高企。其一,空间距离改变引发家庭矛盾。过去家庭成员的主要活动是围绕务农展开,夫妻双方处于同一时空,关系较为密切,即使较早结婚,也可以把繁荣家庭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婚姻关系也可保持长期稳定。反观现在这种现象已经被打破,在广大农村地区,通过相亲认识并迈入婚姻的男女,婚前了解不多,感情基础薄弱,婚后为获取较高收入,夫妻一方或双方需外出务工,两地分居导致空间距离拉大,家庭联结较为松散,感情难以培养,关系逐渐疏离,婚姻质量降低,家庭稳定性不断丧失,婚姻呈现脆弱化的趋势,实现家庭经济目标的同时也为婚姻的不确定性埋下伏笔。其二,社会变革和个体意识的觉醒。在社会迅速变革下,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逐渐改变。从内因上看,个体意识的觉醒,人们更注重自我表达、自我实现和个体幸福感获得,对于婚姻的质量和意义也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观念逐渐不再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婚姻中的两性都有追求自身个性发展的意识和权力。从人口视域下看,计划生育下独生子女性格特征更加强烈地展现出对婚姻中两性平等的强烈诉求。90后和00后成长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在接触庞大的信息和多元思想后,追求个性解放,注重生命的质量和价值,敢于摆脱不幸婚姻的束缚。从外因看,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和女性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加速女性独立自主成长。社会舆论对青年离婚的约束力下降,婚姻中女性更少的选择退让,不以落后思想禁锢自己。

县域婚姻市场视域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

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把农民群众精气神提振起来”。核心价值体系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能帮助农民明辨是非,树立良好道德,减少早婚观念和压力,减少攀比心理,引领树立新风尚。同时加强家校社协同教育,共同培养青年人自主思考和决策能力,提升自我发展和就业能力,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减少婚姻市场化现象。

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通过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民法典、婚姻法、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等相关法律文件,结合农民教育水平,制定针对性的法律宣传计划,加强对婚姻法律、夫妻权益保护以及婚姻新办典型的宣传,深化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以“小而美”等创新婚礼形式代替“大操大办”,推动婚俗文化传承创新,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倡导并自觉践行移风易俗,使文明新风深入千家万户,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效。缩小代际观念差距,使家长和适婚青年明确健康婚姻与物质主义不相勾连。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削减农村地区的不良婚俗现象,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范围内汇聚起移风易俗的广泛共识和合力,进而提升婚姻稳定性与婚姻质量。

以基层有效治理降低离婚率。鼓励青年返乡创业,激发就业力。“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村缺少就业机会一直是应对乡村治理的难题,在乡村就业是缩短夫妻工作生活空间距离、增进理解和沟通、减少矛盾、降低离婚率的有效之法。充分就业能提升农民整体精神风貌。地方政府应健全就业机制,提升青年创业技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建成充满活力、稳定有序且宜居的美丽乡村,鼓励更多的家庭在农村的广阔土地上创造美好生活。

创新活动载体,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幸福感。研究发现,心理幸福感可以预测短期甚至长期的婚姻破裂。青年对婚姻和家庭有不同的认知与期望,可以设置多元化活动形式来提升幸福感。一是创新内容设置。根据农民兴趣和需求,组织农民艺术团队、文学组织等文化活动。二是数字赋能建立文化交流平台。以提高文化素养为目的组织农民与艺术工作者等群体进行线上交流。多样化活动不仅激发自身文化潜力,丰富农民精神文化世界,还能增强个体心理幸福感,促进家庭和睦,维持已有婚姻的稳定,减缓离婚率增速。三是营造多元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减少人情与代际压力,尊重年轻人选择与思想观念的变迁,让文明风尚扎根在广袤的乡村大地。

普及婚姻家庭辅导提升婚姻稳定性。要“深入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促进婚姻幸福、家庭和谐”。婚姻家庭辅导为婚姻夯基垒台。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针对适婚青年提供婚姻知识和沟通技巧的培训,提供婚前自我认识、婚后期待、家庭关系等相关课题的专业辅导与分享,帮助家长和适婚青年了解婚姻的责任和挑战,明确婚姻关系需要持久的投入和坚守。建立婚姻家庭辅导服务联动体系。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建立赋能婚姻全生命周期的婚姻辅导新范式,将婚姻辅导范围扩展至乡镇,在村(社区)建立婚姻家庭辅导站,配备专业人员开展全周期辅导服务,并对村委会的家庭婚姻辅导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把“问题化解”环节向前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上进一步完善心理疏导机制以及危机干预机制,降低婚姻危机的介入及解决难度,推动家庭美德与个人道德的发展,增强婚姻稳定性、促进和谐婚姻。

增强思想文化引领、持续推进基层自我治理、普及婚姻辅导,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着力解决目前县域婚姻存在的困境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农民群众精神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更助益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