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郑州的历史街区保护尤为重要。文章以阜民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微改造”策略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实现有效保护与活化。分析阜民里的现状与问题,涵盖城市转型、保护现状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旨在建立适合郑州的“微改造”体系,并为类似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借鉴。
“微改造”不同于传统城市更新,它通过小规模调整保持原有空间格局,逐步激发区域活力。该方法注重局部更新,提升整体环境质量,保留历史街区的功能与文化特色,以最小干预实现保护与传承。小尺度调整避免破坏街区肌理和干扰日常生活,能有效延续街区文脉,重现城市记忆。更新过程循序渐进,基于反馈进行调整,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相比大拆大建,“微改造”通过弹性更新,保留了街区的独特性,为保护与更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可持续发展模式下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的设计策略
在建筑改造策略方面,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应以体现地域文化风貌特色为前提,从建筑材料、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协调处理。现存建筑应根据其性质、年代和保存现状进行分类保护与更新。对于保护类建筑,应划定保护区域和范围,以满足可持续保护的要求。对于修缮更新类建筑,应对每个构件进行细致的修复和维护。在“微改造”过程中,重点是对微观个体进行更新改造,根据历史数据确定建筑高度,恢复屋顶形式,延续原有建筑结构,加固结构墙体,并保留和使用原有的传统材料。
在交通优化策略方面,为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内交通的微循环目标,优化街区内的交通流线,建立交通微循环体系。通过优化步行系统和车辆管理,提高交通便利性,打造便捷的道路体系,以缓解街区的交通压力,方便市民的出行和抵达,达到人性化的要求。在步行系统优化方面,应以传统街巷为主线,结合街巷尺度,设计丰富的休闲空间,以满足行进中产生的休憩需求。注重提升行人在老街内的步行体验,增强居民的步行积极性。优化机动车管理,减少机动车流线与行人流线之间的干扰。
在景观优化策略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设计理念,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原有环境基础上,设计出美观舒适的多层次景观系统,打造生态街区。同时,应充分考虑街区的地域特征,营造具有特色的景观环境,将街区的环境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从而提升街区的整体形象,满足人们对景观的需求。在进行景观的“微改造”时,梳理现有景观要素,结合街巷尺度,打造充满活力的景观环境。对小微空间的绿地进行整合与重塑,根据周边环境特征进行差异化的更新设计,串联重要的景观节点,丰富景观系统的层次。
在文化传承策略方面,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结构进行调整,更新和提升街区内原有的功能,同时增添适应时代的新功能,以实现街区功能的多元化。在提升业态功能时,注重延续街区的文化脉络,因为城市的历史遗迹和人文底蕴是其灵魂所在。因此,必须保存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确保城市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质上是对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应坚持保护为本,同时适应现代需求,对历史符号、历史情景、传统工艺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与恢复。
在规划设计对基础设施的优化策略中,应解决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并完善居住、商业所需的基础服务设施。在进行基础设施“微改造”时,需坚持“先保留利用,后添加置换”的原则,以避免资源浪费。针对街区内现存的管线设置混乱现象,应对各类管线进行入地处理,以避免对整体街区风貌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减少安全隐患。由于街区内的基础服务设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设计中需增加照明装置、休息座椅、指示牌、环卫设施等,以提升服务水平和使用便利性。
郑州阜民里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
阜民里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地处城南路与菜市街交汇处,紧邻德化街商业区和商代亳都遗址,交通便利。阜民里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据《嘉靖郑州志》记载,唐武德年间,郑州建有城墙,南大街通向阜民门,阜民里因此得名。作为抗战时期难民的聚居地,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进程,逐渐成为物流从业者和务工者的聚集地,见证了郑州的城市发展与变迁。街区建筑以青砖、红砖混合砌筑为主,展现出独特的传统风貌。其空间布局错落有致,杂院、窄巷、外挂楼梯等元素凸显了社区特色。层层退台的屋顶平台、垂直交通的外挂楼梯、通透的小巷以及丰富的庭院和廊道,展现了精巧的建筑美学与空间利用智慧。该区域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建筑风貌独特,是郑州商业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阜民里历史文化街区的调研发现,建筑外立面老化与内部功能退化,交通拥堵与停车困难,景观分散与公共空间不足,业态功能层次较低,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
阜民里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质量显示,许多历史建筑已破损严重。虽然街区仍保留了完整的城市形态和空间肌理,但由于缺乏维护,屋顶破损、墙体剥落等问题突出,部分建筑墙面陈旧,出现裂缝和污渍,外立面整体形象较差,严重影响街区美观。多数砖石结构建筑的构件受损,原有居住风貌逐渐消失,建筑老化还带来了安全隐患。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也阻碍了街区的进一步发展。
阜民里历史文化街区面临交通拥堵、人车混行和停车难等问题。大量车辆穿行于老街核心区,导致行人通行效率低下且安全感不足。由于停车场不足,许多车辆沿街临时停放,严重占道,扰乱交通秩序并影响行人通行。居民日常交通与旅游线路交织,尤其在旅游高峰期,交通拥堵加剧,影响了街区形象。此外,部分居民在步行道上堆放杂物,进一步干扰了步行空间,降低了利用效率并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街区内的景观绿化主要分布在外围,硬化程度较为明显。大部分绿地缺乏统一规划,整体景观环境显得较为凌乱。街区内部的公共绿地多为零散的庭院绿地,面积较小,可达性较弱,无法有效服务于居民的日常活动。景观设计缺乏整体性和功能性,使得绿地的潜力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亟需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阜民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主要以服务居民为主,体现了典型的原始社区形态。街区内商业、办公和文化设施分布零散,彼此干扰,杂乱的商业立面和低端配套设施限制了老街的发展。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业态层次偏低,主要集中在餐饮和摊贩等生活服务,未能体现阜民里的传统商业特色。尽管老街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商业与历史文化联系较少,难以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
通过调研发现,街区内的基础设施远未能满足居民的需求。由于设施年代久远,普遍存在老化和退化的问题,维护和修复工作力度不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街巷中的电线错综复杂,不仅破坏了街道的传统风貌,还降低了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市政设施的混乱设置使得展示传统历史文化的空间显得杂乱无章,整体环境品质受到影响。落后的基础设施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也成为制约阜民里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不利因素。
郑州市阜民里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的设计实践
阜民里历史文化街区在规划与设计中,致力于修复和保留原有建筑肌理。由于历史建筑风貌受损,采取修复与改善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延续老街肌理并优化建筑界面。保留了原有院落布局和承重结构,使用格栅设计隐藏杂乱的外立面,提升整体外观的整齐度。延续使用青砖和红砖修复墙面并加固承重结构,统一立面并使用传统格栅,保留砖石台基(如图1所示)。
优化停车供给和车辆管理,以缓解老街内部的停车压力。对街区内部道路进行功能划分,包括机动车通行道路、禁止机动车通行道路、特定时间通行道路及夜间停车道路,以减少机动车对行人出行的干扰和有效管理交通流量。以阜民里老街传统街巷为主要线路,保留老街的街道尺度,并在步行节点设置绿化景观和公共空间,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场所,满足行人休息和活动的需求。这种设计不仅增加步行的趣味性,还引导外来公众选择步行出行,从而激活街区活力,促进人流循环(如图2所示)。
在景观系统的“微改造”中,充分利用现有环境,通过整合小型空间与合理布置绿化,营造绿色、舒适的微型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整体品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虽面积不大,但功能齐全,承载日常生活与休闲活动,增添了绿色气息。通过当代艺术手法重新诠释传统建筑元素,规划了月光剧场、健身场和“MADE IN”郑州城市站台景观等多功能空间,成为郑州文化发布中心。
阜民里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功能置换和新功能引入,显著提升了街区活力。将街区划分为六个功能区域:非遗工坊区、文创展示区、特色商业区、休闲娱乐区、文化交流区和科创孵化区。在文化传承与“微改造”方面,遵循“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对传统文化和工艺进行深入挖掘和创新改造。通过保护与活化河南小吃、泥塑、商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充分展示传统文化,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结合。
为确保安全并提升环境品质,对阜民里老街的管线和电线进行统一改造升级,将所有管线入地处理,消除隐患,优化街区形象。在阜民里老街设置建筑照明系统、休息座椅、信息指示牌和环卫设施等基础服务设施,提升街区的便捷性与舒适度。
通过对郑州市阜民里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改造”实践,在保留历史文化街区独特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实现街区功能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微改造”不仅能够改善街区的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还能增强街区的文化魅力与社区凝聚力。未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应更加注重多方参与和生态平衡,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更新路径。
课题项目:2024年郑州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可持续发展模式下郑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改造’策略研究”的阶段成果;郑州西亚斯学院2024年度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专项课题“乡村振兴视域下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成果(2024YYXZX18);2024年郑州西亚斯学院校级示范课程《地域建筑创新设计》建设的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西亚斯学院)
炎黄地理202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