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女儿记

2024-12-03 00:00高照清
椰城 2024年12期

女儿谈恋爱,是跟一小伙子谈的,据说他们早就相识,暗地里交往也有些时日了。妻子敏感,早瞧出一点端倪,嗅出一丝味道,却不捅破那层纸,甚至默许他们来往。我是黎家汉子,骨子里有黎家人的血性,血液里流淌着族群桀骜不驯的性格,在内心深处,我不情愿不希望女儿嫁给外族人,毕竟族与族之间在文化、生活、习性上存在着差异,女儿虽受现代化教育,思想观念进步了,但老祖宗植根在骨髓里的东西,是无法消除的。另外还有一重顾虑,她小姨就远嫁湖南汉族人,出嫁二十多年来,逢年过节没回过几趟黎山,想跟亲人聚聚也是隔山隔水,难以如愿。我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一件贴心的小棉袄,她找到如意伴侣,跟爱她的人幸福相守,携手一生,这是天下父母亲心所愿。我真不希望她远嫁他乡,怕她步她小姨的后尘,到时天南地北阻隔,各居一方,想见个面都难。所幸的是,跟女儿谈恋爱的小伙子,是邻近部落的,也是黎族人,两峒寨间相距不足十公里,道路顺畅,交通便捷,我隐埋的顾虑和惴惴不安的心,终于释然了,忧虑也云消雾散。

有一天,女儿神秘地说,有位朋友要到家里来做客。妻子警觉地问道,男的女的?女儿卖个乖说,到了你就知道了。看女儿喜眉笑眼的,妻子一再逼问,才知她男朋友要来家见面。我和妻子不敢怠慢,推掉一切应酬,准备一桌荤素搭配的饭菜,在家候客人到访。小伙子应该从女儿口中探知,我有爱喝茶的嗜好,特意备一盒普洱茶作见面礼,茶叶包装盒精致,看来茶叶价格不菲。如约而至的小伙人高马大,有一米七几的个儿,初次接触,他很拘谨,也很腼腆,小心翼翼的,说起话来轻声慢气,既有礼貌又不失礼节,这给我留下一个好印象。初次面试,我这个门槛低,过了,到妻那,却变得苛刻,毕竟女人都有爱盘问的天性,她像猎狗般警觉,犹如警察查户口不放过蛛丝马迹,非要把人家家庭状况翻个四脚朝天,弄个水落石出才肯罢手。

经过妻步步为营去探询,剥丝抽茧去盘问,倒也套问出一些名堂来,原来小伙子母亲的祖母,跟我的外婆有血缘关系,她俩是同属高峰一个部落符氏家族的姐妹,追根溯源起来不仅是沾亲带故,还是一根地瓜藤上连串的亲戚呢。看来女儿与小伙子相识结缘,月老早洞察玄机,只不过在恰到好处时,牵了一根红线,促一个亲上加亲的美好姻缘。

黎族是海南岛上的原住民,有独特鲜明的民族特性。古往今来,黎族人思想自由奔放,他们敢恨敢爱,特别是年轻人找寻对象,追求幸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自己作主拿主意,遇到喜欢的人则勇敢去追去求,用山歌坦诚表露心声和爱慕之情:“妹吃槟榔哥送灰,有心交情不用媒。”在谈恋爱过程中,两人的性格合得来则继续交往,合不来则“鲜花不为阿哥开,请哥移步去他园。”年轻人确定恋爱关系,要历经别离的苦楚,思念的煎熬,重聚的欢欣,当爱情瓜熟蒂落时,则进入谈婚论嫁阶段,步入姻缘的殿堂,迎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

女儿的男朋友叫彬,他们是如何相识如何交往的,我不知晓。根据妻提供的侦察情报,女儿在上大学时,两人就秘密交往了,女儿大学毕业后,他俩就携手上广东打工,掰开手指头算也有些年头。这些年来,彬跟女儿相处,肯定会产生些小情绪,小矛盾,小摩擦,小冲突,但在吵闹中却不离不弃,足见他们的感情是牢固的。彬到我家见了面后,就带女儿去见他家父母,两人恋情就此公开,不用再偷偷摸摸藏着掖着,逢年过节会大大方方拜见双方长辈。看着一对年轻人恩恩爱爱,亲密无间,我们当父母的也心感慰藉,对彬不再刻薄和挑剔。

2020年年底,彬捎来他父母的口信,说要选了一个良辰吉日,来家里下“格隆”。“格隆”是黎语,指的是槟榔,下“格隆”是下槟榔定亲的意思。日期如约而至,仪式按黎族传统礼俗进行,彬的一众族人抬猪,挑酒,担米,提槟榔等浩浩荡荡上门,得到我方家族人的热烈欢迎。在酒桌上,宾客依次就座,下“格隆”双方均派出首席代表,以一问一答拉开序幕。先由我方长辈发问:不受邀不受请,你们是来干什么的?对方代表回答:我们是来下“格隆”的。长辈说:我们家没有闺女要出嫁,你们是不是看错地方走错路了?对方说:刀砍树木有疤痕,脚过泥地留足印,我们没走错路看错地方,“格隆”就下在你们家。长辈又说:我家女儿生来懒,不会插秧不割稻,不懂织布不绣锦,你们还是去别家吧。对方回复说:看你家稻谷满仓,锦缎满篓,勤家没有懒人住,你家姑娘心灵手巧,我们“格隆”下定了……其实这些对话,只是铺垫传统礼节,渲染定亲场面气氛,增添酒席热闹氛围而已,至于孩子们的亲事,大家彼此都心知肚明。

定亲宴推杯换盏,场面愉悦热闹,黎族有句俗语说:酒到醉时歌就来。一众人杯碗交错间,酒也饮到酣处时,有人仗着八分酒劲,唱起黎族的敬酒歌,歌声感染在场的人,一时间你来一首,我回一曲,欢声笑语飘萦我家的院落。当然,来宾在喝酒唱歌时,不忘还有正事要办,他们送上一对银手镯,作为女儿下“格隆”的爱情信物,由妻现场代收,再转交给女儿。按黎家传统习俗,女儿若同意下“格隆”,她会收下银手镯珍存,若是不同意,则在现场拒绝,如果羞于见对方亲戚,会在仪式过后,亲自上门送还男方家父母。

下“格隆”完成后,女儿和彬就有一个统一的名字,都叫“格隆”。他们可以准媳妇或准女婿的身份,大大方方往来对方父母家,长辈们见到他们,不再直呼其原来的名字,而是用民间约定俗成的“格隆”来替称。

2022年秋,亲家夫妇来到我家,商讨举办孩子们的婚礼,这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大喜事,但被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们黎族有个传统习俗,家有亲人去世,家庭成员要守孝三年,期间大红大紫的婚喜事是不能操办的。我亲大哥过世了,孝期还未满三年,此时若答应亲家举办婚事,民间俗礼上行不通,不仅会遭到族人的激烈反对,也会在社会上招来谴责和鄙视,我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背上一个不敬不孝的骂名。在现实面前,婚事谈不妥,也没有商量的余地,好在亲家深明事理,理解我们的难言和苦衷,答应把婚期往后推一推,说等待时机成熟再办不迟。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又是一年春华秋实,亲家那边把时间拿捏得精准到位,2023年一个暖暖的冬日,他们又捎来一个的口信,已选准一个好日子上门,商谈孩子们的婚事。这一次,我没有回绝,爽爽快快应承下来。

到了约定的日子,亲家那边派来六对夫妇登门,主要事宜是商讨出女儿的彩礼和嫁日。在黎族习俗中,女孩子出嫁不叫嫁女儿,而叫出女儿,黎族语境中的“出”字,内涵丰富,寓意贴切,能涵盖女孩出嫁的全部流程,因为当女孩的脚从迈出父母家门那一刻起,她将踏上一段为人妻、为人母的全新人生。旧时黎山,黎家人出女儿收取彩礼全是物资,男方要在举办婚礼前夕,给女方送来黄牛或生猪,还有米、酒、菜、槟榔等物品,不过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传统收取物资的习俗,已悄悄发生了变化,黎家人嫁接汉族人的方式,开始收取礼金,用礼金替代传统的物资。

出女儿礼金收取多少,我们当父母的心中早有数,事先也了解对方的家庭状况,不会给女儿新家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从内心深处讲,我们是出女儿,而不是卖女儿,适当收些礼金是必须的,只要小两口日后过得好,过得幸福美满,两人恩恩爱爱的,比什么都强。

然而当天,我故意卖了个关子,隐瞒着不把礼金的底数说出,让双方代表去揣摩,去商谈。酒桌上,我堂弟快言快语,率先搬出网络上流行的那一套,非说要收礼金数十万,还要有车,有房,有存款,一时间酒桌成为谈判桌,楚河汉界泾渭分明,双方唇枪舌剑,明争暗斗,风起云涌,都围绕礼金的内容去施展。其实礼金收取多少,我们暗地里早跟亲家那边沟通好了,是本地嫁娶最普遍的数字,不存在漫天要价,举办这场定亲恰谈会,只不过按黎族的传统习俗,走一个过场,完成一个必须执行的仪式,而双方绕着礼金话题说事,仅为添加酒桌上的热闹气氛罢了。

2023年12月16日是女儿的出嫁日,我出女儿大局已定,接下来是诸多事儿得早早准备,统筹安排,做到未雨绸缪,以免到时自乱阵脚。

黎家人喜欢喝自酿的纯米酒,举办婚宴,米酒必须要有,而且需求量大。我搬回村寨住已有些年了,家中兄弟有水田,我年年种水稻,粮食够吃且年年有余粮存仓,此际恰好派上用场,把往年的旧稻谷,拿去碾出米来,让妻煮米酿酒。米酒得准备二三百斤,方够婚宴上让八方来客喝个尽兴。乡村办婚喜事,用木柴的地方多,无论煮米蒸酒,杀猪宰羊,还是烧饭炒菜等,都得用上大量柴火,以前村里人遇到婚喜事,每家每户会主动帮捡一捆柴火,送给事主家。现在也一样,只要你跟村人说声要捡柴了,大家就停下手中的活儿,一同进山帮忙砍柴,半天工夫能拉回一两车,其实招呼村里人捡柴,还有另一层用意,那就是告知全村人举办婚庆的日子,到时候宗族兄弟们会提前上门,不计报酬义务帮工,把婚事办得热热闹闹的。

出女儿日子一步步临近,事情也变得千头万绪来,许多事儿得靠自己亲力亲为,一件件去落实。村里一帮婶子媳妇不请自到,她们齐聚到家里,与妻一同起火蒸酒,整整用了三天时间,硬是把三大水缸酒糟蒸出数百斤米酒,提前入陶缸封存。女儿婚事在自家举办,酒席自然设在家院中,我联系了乡村专业厨师团队,协商宴请宾客的菜谱标准,提前订购所需的食材,预订桌椅板凳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旧时黎山,有一个不成文的怪婚俗,出女儿要大张旗鼓,邀请所有的亲戚朋友,在出嫁日时来家中吃女儿的喜槟榔,喝女儿的结婚酒,把夫家送来的肉菜吃尽,把挑来的米酒喝光,方显婚礼的隆重和热闹,彰显女方父母的慷慨大度,若是出女儿不通知亲戚来吃喜酒,那么你这家人将被视作为人吝啬,反会遭到民间社会的奚落和嘲笑。而娶媳妇则相反,男主家会守口如瓶,默默操办婚事,他们不发通知,不宴请宾客来家吃酒,但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亲戚们早旁敲侧击,对举办婚礼的日子了如指掌。到婚礼当天,一众亲戚不请自到,他们不会白吃白喝的,而是抬着生猪,担着白米,挑着酒水,一群人浩浩荡荡,拖儿带女,纷至沓来,男主家来者不拒,笑脸相迎,忙前忙后招呼客人,把长桌宴摆上村头寨尾,上千人奔98f9755b10695602db8a7ce5235ac1a99d5454ce7140c40d0376412f6806a6ac赴喜宴,共同聚餐,那场面氛围洋溢着喜庆、欢快、热闹。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黎族人的思想观念也悄悄发生改变,自从收礼金代替物资后,黎家人纷纷效仿汉人的婚庆模式,发请柬,摆宴席,无论出嫁还是迎娶,都诚恳邀请宾客来家吃酒。而这次出女儿,我也不敢落俗,跟妻子早早把她的娘家人,我这边的舅家人,还有家族外嫁女等亲戚先统计个遍,列出名单,把方方面面要邀请的人都想到,生怕哪个环节或小细节没涉及,从而出现纰漏和差错。住本地的亲戚发了请柬,住在外地亲戚有电话打电话,有微信发微信,可一顿操作下来,原本慎之又慎的事情,却还是把个别重要的亲戚给遗漏了,以至事后那群漏网之鱼,一个照面就疾恶如仇地进行口诛笔伐,我和妻自觉理亏,不得不低声下气,一而再,再而三,一个劲赔个不是,才搪塞过关。

那段日子特别煎熬,心里七上八下的,生怕错漏哪个地方,遗漏哪个礼俗,而把事情办砸了,好在大事小事前,有家族兄弟出面帮衬,有他们热心替代分忧解愁,不至于让我顾此失彼,乱了方寸。

12月15日,女儿出嫁日迫在眉睫。天刚刚亮,村人陆陆续续到来了,善良纯朴的族人,血液里流淌着相互帮助的好传统,他们不用人刻意去安排工作,见到活儿撸起袖子就干,说说笑笑间,手脚就忙碌起来。女人们把院落,树木底下的空旷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后,紧接着垒石建灶,起火架锅,煮上两大铁锅白米饭。而男人们聚在另一处杀猪,一头两百斤重的大肥猪,够他们手忙脚乱一阵子。年轻人竖立铁架,搭盖棚子,把桌子凳子依次排开,原本空荡荡的家院,顿时熙熙攘攘变得拥挤,变得喧嚣而热闹。

今天是搭棚的日子,全村人都放下手中的活儿,自觉前来帮忙,家家户户不用在家煮饭,午晚两餐的饭食,我全包了。难得全村父老乡亲们大聚会,男女老少百来号人共同用餐,那喝酒吃饭的场面宏大,喧哗的场景令人咂舌,虽然搭棚饭食寻常朴素,简简单单几样菜式,但大锅煮出的饭,大锅炖出的肉,大锅炒出的菜,那可是饭有饭味,肉有肉味,菜有菜味,充盈着人间浓厚的烟火气息,弥溢着一股纯朴的人情味儿。

晚饭过后,男人没啥事可忙了,都坐着喝茶,吃槟榔聊天。女人还有一项工作要落实,蒸煮次日上客的糯米饭,她们把几十个南瓜刨成丝,捞出白天用清水浸泡的糯米,一同搅拌均匀,倒入硕大的蒸锅,上炉蒸煮。糯米蒸煮要花时间,女人们得熬夜守候,不断往灶堂内添加木柴,保持火势旺盛,才能把糯米蒸熟蒸透。软糯香甜的南瓜糯米蒸饭,是黎家主打的婚宴饭食,是一道风味独特的地方美味,深受众多食客的喜爱。

忙忙碌碌到深夜,我感到疲惫不堪,洗漱休息,迷迷糊糊睁眼时,天已大亮。屋外人影绰绰,声音嘈杂,邀请的大厨们早早到来,着手准备婚宴的菜肴,五六口大锅炉一并排开,炉火烧得正旺,蒸菜已摆上蒸笼蒸煮,菜香味儿在晨风中飘扬,在乡野弥漫。族人接二连三来了,早安排好一位有威望的兄弟当主事,他把人分成几组,交代做事的细节,有给厨师当下手帮掌勺煮菜的,有砍肉剖鱼切菜的,有一波人要杀一头两百来斤重的大肥猪做兄弟菜。族人根据主事嘱咐,按部就班,分头忙碌,各司其职。而女人煮完饭,又扎成堆,把百来斤青槟榔破成两三瓣,卷上涂抹螺灰的萎叶,用小红袋装好,届时另有他用。

时间转眼即逝,稍微一个不留神,已临近午时,一串鞭炮噼哩啪啦骤然响起,迎亲队伍来了,在路口停步不前,他们在等一个古老的仪式。主事安排我家两个侄子,捧着两碗槟榔,撑着两把红伞,去路口把姐夫迎接到家,坐在面朝家门口的宴桌上。接亲的领队给我和妻子捧上包裹萎叶的槟榔,同时把二十斤的米和酒,两块六尺的黑绸布,一把铁锹,交给我们签收。在黎家婚俗中,迎亲带来的黑绸布是给父母的,铁锹却是给娘舅家的,为什么给娘舅家铁锹,具体有什么意义,我还真是不知道。

给接亲的人安排座位,洋溢着喜庆的鞭炮声,提示酒宴准时开场,女人把酒端上桌,小伙子把菜捧到位,一场轰轰烈烈的黎山婚宴,在人声鼎沸中隆重开席了。酒宴进行到酣处时,作为主角的女儿一袭雪白婚纱,领一群俏丽小姐妹隆重出场,她一桌一桌去,双手毕恭毕敬捧着槟榔,献给每一位参加婚礼的宾客,真诚地请客人吃槟榔,所有接过女儿槟榔的人们,脸上堆满了微笑,送上衷心的祝福,他们是女儿婚礼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原本跟女儿商量好了,出嫁当天要穿上传统的黎锦服饰,做一个典型而美丽的黎族新娘,没想到她却穿一身洁白的婚纱登场,我难免心里有些失落,但我们还是尊重女儿的选择。

开槟榔盒,这是黎族婚俗必不可免的一个仪式,接亲一方把雕刻花纹的槟榔,涂抹螺灰的萎叶放入碗中,用另一个碗扣上,先由父母开碗取走碗中槟榔,再由家族已出嫁的长女代表,姑姑辈或者堂姐妹依次开碗。槟榔盒一开,证明女儿正式嫁人,我们也把她托付给新郎,他们将携手共筑新的家庭,开始新的生活了。另外在婚宴当中,我们要给娘舅方上两遍菜,上第二遍菜时,把一前一后两个猪腿,三十斤的米和酒,连同男方带的铁锹,交给娘舅家人,这是民间约定俗成的风俗。

开完槟榔盒,女儿和女婿将去掉定亲时“格隆”的称呼。妻子当着众亲戚的面,根据女婿名字带有彬字,郑重起了个“新彬”的新名字。这名字特别之处,是只有结婚的人才有,也只有我方长辈才能呼叫;而女儿到了婆家,婆家也根据传统仪式,用她名字最后一个垚字起名“新垚”,这名字也只有婆家长辈才能叫。带着新字的名字,饱含着双方父母殷切的期盼,寓意着儿女们将走上美满幸福的新生活,白头偕老,共度一生。

给新郎喂饭,这是当地黎族婚俗的一个仪式,小舅子端着盛满米饭的碗,扒一大团往姐夫嘴里送,又夹上一块肉,在嘴边晃动着不让他吃到。新郎不能用手去抓,但要想方设法把肉咬进嘴吃下,趁机把小舅子筷子上套着的戒指捋下,戴在手指上,喂饭仪式便可完成。这是个逗趣过程,调皮的小舅子把姐夫捉弄,处境十分尴尬,惹得围观的人群哄堂大笑。

喂饭环节过了,到吃新郎喜槟榔时,该小姨子和嫂嫂们上场了,她们给新郎敬酒,一杯又一杯轮番轰炸,见势不妙的新郎,往往选择投降。可嫂嫂小姨子们却不依不饶,她们借机一哄而上,有的紧抓手臂,有的抱住头,甚至有的揪住耳朵,硬生生逼新郎喝酒,俗话说双拳难抵四手,恶虎还怕群狼,败下阵来的新郎只好妥协,把酒转递给身旁的伴郎,让他们帮忙解围脱困。在旧时婚宴上,不肯就范的新郎,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喝酒,要么让酒从头上浇下,有的新郎为了保持头脑清醒,不至于在婚礼上喝得烂醉如泥而丑态百出,只好选择第二个,当然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有小姨子俏皮,趁新郎不注意,用抹锅底灰的双手,冷不防往姐夫脸上乱涂乱抹,新郎的白脸颊顿时变成了丑黑客,令人忍禁不住笑出声来,猝不及防的新郎不但不生气,反而乐哈哈地继续发喜槟榔,接受八方真诚的祝福。

黎山的婚礼,许多传统习俗仍然保留,但大多程序已逐渐由繁至简,或者弃旧图新,如浇酒逗乐、抹黑脸等传统旧习, 早已不再提倡了。

黎山婚俗,接亲队伍必须要在太阳落山前,把新娘迎进门,这寓意有鸟儿归巢,新人进家的美好意愿。当喧嚣的婚场暂告一段落,随着客散人稀,喜宴接近尾声,我和妻、儿子和儿媳、孙子同女儿女婿拍了一张“全家福”,把最幸福的美好时光,定格成岁月永恒的印记,珍存于心。早有长辈提醒女儿,新娘子出了娘家门,绝不能回头再望,若是回头望,那意味着将来依恋娘家,三天两头就往娘家跑,会影响婚姻的美满与幸福,这是无数黎家新娘子都要遵循的老习俗。

鞭炮声响起了,那是敦促女儿离开娘家的讯号,家族的叔伯婶娘,哥哥嫂嫂们早早站在家门两旁,接过女儿离家前敬献的槟榔。在一片祝福声中,女儿哭出声来,妻子也泪流满面,这个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小女初长成的小棉袄,就要离开整整生活了二十七年的家,成为另一家的家庭成员。目送女儿一步一步离开家,缓缓走向路口静候的彩车,此情此景的我,欢喜、幸福、不舍、伤心……五味杂陈涌上心头。这个是期盼已久的日子,当女儿迈出家门的那一刻,望着离去的女儿背影,我就知道我的家,已成为女儿永远的娘家,也成了她永远牵挂的远方,从此岁月漫漫,时光遥遥,她回娘家的路将变得漫长,回娘家也成了一种期望和奢盼。

2023年12月16日,是出女儿的日子,我前后累了三天,醉了三天,难过了三天。作为父亲,我最想说的话,是希望女儿到了新家庭后,与家人和睦相处,孝敬公婆,勤俭持家,做个贤妻良母;愿女儿女婿携手人生,百年好合,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