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正是泗水地瓜成熟时,圣水峪镇东仲都村龙湾湖文创街的虎咬瓜品牌店,时不时飘出烤地瓜的香气。走进小店,里面摆满了用地瓜制作的产品,地瓜干、地瓜条、粉丝、酸辣粉、地瓜酒……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普普通通的地瓜,在孔圆的“虎咬瓜”品牌店里,变得丰富又多彩,怪不得她把店叫作“不普通一个瓜”。泗水的地瓜,被她和伙伴们赋予了新的色彩。生在泗水、长在泗水的孔圆,以前是用画笔画画的,这一次她把画作画在了泗水的大地上。
“我在家里种地,你又回来种地了”
在父亲孔凡宝和母亲贾同英的眼里,孔圆从小就很懂事。“她跟别的小孩不一样,放学了就知道来地里帮我们干活。”除了懂事,她还成绩优异,“家里贴满了她的奖状”。靠着土地生活的父母觉得,种地很累,期望她大学毕业后能成为一名老师。“老师工作稳定,收入也不低。”
但乡村振兴的号角,让孔圆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乡。父母一开始并不理解,但还是支持她的选择。“她看准的事情,我们觉得应该也不会错。”父亲孔凡宝嘴上虽然有些抱怨:“我在家里种地,你又回来种地了。”但实际上,他是为女儿感到骄傲的,田里的地瓜在女儿的努力下被卖到全国各地。
“我以前也卖过地瓜,主要是在附近的集上卖,最远到过县城。”一块木板上寥寥几笔,就是这位质朴的农民对泗水地瓜的宣传。“我那时候就是卖白瓤的和黄瓤的两种地瓜,最多再卖卖地瓜干。”土地里长啥,就卖些啥,这是他们那代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依赖于土地而生活。
孔圆不一样,她对这片土地有不同于父亲的热爱。“我爸妈可能觉得孩子从小就在地里干活很辛苦,但对那时的我来说,干活很有趣。”她至今还记得突然阴天打雷了,村里人都去山上捡收地瓜片的场景。“一旦雨淋了,地瓜片再晒干,它就会发黑了,我们就赶紧把它捡收回家。”做事认真的她,每次晾晒地瓜片时,还会把“摞两三片的地方,重新展开摆好”。她把那些关于田野的记忆,幻化成了前进的动力。
“我把爸爸卖的最普通的地瓜品牌化了”
借助着泗水团县委开展“村村都有好青年”的工作契机,依托乡村振兴项目和青创服务站的支持,2021年,作为“乡村合伙人”的孔圆创建了虎咬瓜品牌,开设泗水第一家地瓜名产店。
“关于虎咬瓜,我们有两个灵感来源。一是食肉动物老虎爱上瓜,二是虎头娃娃爱上瓜。”泗水地瓜的口感,让老虎不吃肉了,也吃起了地瓜;虎头娃娃,充满乡村元素,还有着美好的寓意。“另外,我们是以孩子可以入口的标准来做食品的。”品牌重要,产品的质量更重要。这是她和伙伴们一直坚持的原则。
“我把爸爸卖的最普通的地瓜品牌化了。”同样是卖地瓜,孔圆卖出了品牌。从生鲜地瓜的种植、挑拣到各类产品的加工包装与运输,从线下品牌店的策划与宣传到线上的营销,品牌化的过程并不容易。“目前我们线上销售还没有形成规模,主要还是依靠线下的口口相传。”
三年多的时间,这家位于乡村的小店,为周围的村民提供了三十余个就业岗位。小店也积累了一大批回头客。每逢节日,小店里的各类礼盒就格外畅销,孔圆也会变得更加忙碌。母亲贾同英时常抱怨:“就卖个地瓜,怎么能这么忙?”直到去过孔圆的小店后,她才知道,“是得忙活啊,地瓜能变得那么多样式、那么好,光礼盒都有好几种呢。”
以前父母凭着生活经验知道什么样的地瓜甜、什么样的地瓜淀粉含量高,现在孔圆四处学习,变成了地瓜方面的“行家”。“你看这个地瓜,表皮上有像血管一样的脉络。很多人会以为这个地瓜不好,其实这是烟薯25的一个特征。”店里不仅售卖产品,还介绍地瓜的相关知识和宣传泗水的地瓜文化。店铺的设计也是满满的地瓜元素,有用一百多种地瓜名字组成的装饰墙、有挂着与地瓜相关老照片的照片墙、有盛着水培地瓜的装饰瓶,就连电视屏幕上滚动播放的都是与地瓜相关的知识。
研学团、旅游团、考察团……店虽不大,但吸引了多方的关注。在销售产品之外,孔圆常常要变成“讲解员”,一遍一遍地给大家讲解泗水的地瓜文化。如今,虎咬瓜品牌店已经成为泗水乡村振兴蓝图中一张闪亮的名片。
随着虎咬瓜品牌的深度推广,孔圆也在努力寻找新的发展路径,赋予地瓜新的品牌故事。除了“虎咬瓜”的标准形象,他们还设计了“虎进院”“虎在嚼”“虎爱囤”等不同形象。从生鲜地瓜到糕点、饮品,再到以地瓜为中心形成的农耕研学文化、乡村旅游等,一条绵长而丰富的地瓜产业链正在形成。
(编辑/ 张媛媛 设计/牟国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