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1222—2020《闽北水仙茶栽培技术规范》实施效果评估为例,通过构建评估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分析评估数据等方式对标准实施效果评估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针对在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为福建省地方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方法的建立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地方标准;标准实施效果;评估体系;实施效益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4977.2024.06.018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Standard Implementation Effect——Taking DB35/T 1222—2020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Shuixian Tea in North Fujian as an Example
ZHENG Qinwen
(Fujian Standardization Institu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uzhou 350013,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eval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 Fujian provincial local standard DB35/T 1222—2020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Shuixian Tea in North Fuji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studies the methods of evalu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standards by construct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determining indicator weights, and analyzing evaluation data.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e evaluation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providing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Fujian provincial local standards.
Keywords: local standards; standard implementation effect; assessment system; implementation benefits
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1222—2020《闽北水仙茶栽培技术规范》由建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建瓯市茶厂、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共同起草编制,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于2020年9月29日发布,2020年12月29日正式实施,距今已实施逾4年。DB35/T 1222—2020《闽北水仙茶栽培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为茶叶的品质选育、苗木培育、茶树栽培、低产茶园改造、茶叶采摘等各环节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法,满足了闽北水仙茶产业对生产技术的标准化需求。
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根据不同类型标准,在评估指标选择及设置、权重确定方法、评估模型构建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完善标准化工作链条,推动建立标准制定、实施、监督检查、评估、统计调查等长效机制,是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对DB35/T 1222—2020开展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估工作有利于深入了解标准的实际应用效果,及时发现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标准的修订完善提供科学依据,对标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及产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1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遵循科学性、整体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原则,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标准实施效果评估体系。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时,应做到大小适中、层次分明,全面考虑标准涉及范围以及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及各指标间的协调性。针对不同的评估对象、行业特点,对不同方面评估内容有所侧重,集中分析效益显著的项目,注意受标准化影响而扩展的效益项目。依据标准评估目的和要求,确定一级指标,包括技术内容、实施情况和实施效益。结合法律法规、官方统计、文献研究、政策文件、专家意见等资料筛选出高频共性指标,理清层级关系,分别归入3个一级指标体系中,最终确定二级指标10项、三级评估指标35项(见表1)。
1.2确定评估模型
1.3确定指标权重
1.3.1构建成对比较矩阵
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建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根据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14个成对比较矩阵,并邀请专家根据两两指标比较相对重要性,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见表2),确定2个指标的比值。
1.3.2一致性检验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中各个层级指标的权重。运用SPSSAU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矩阵计算,对每一个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随机一致性指标RI和一致性比率CR做一致性检验。若CR<0.10,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1.3.3计算合成权重
计算合成权重,本层次权重与上一层次权重之积,即为本层次中的指标占总目标的权重。
1.4评估数据获取
针对“技术内容A1”和“实施情况A2”分别设计专项指标评估表,通过实地调研、网络调查、文献研究、访谈等方式采集相关数据,进行综合评估打分。根据“实施效益A3”的指标内容,针对政府部门、团体协会、养殖企业及消费端等不同对象设计调查问卷。问卷设计采用描述性选项问题,原则上遵照一个指标一道题的形式,部分三级指标涉及多个调查对象,为一个指标多道题,其结果按相同权重加权平均计算。政府部门及社会团体调查问卷重点了解标准技术内容、生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意见建议等。养殖企业调查问卷重点了解企业对标准的应用情况,具体包括标准实施后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信息化技术及经济投入、运维成本、企业自行监测数据等;消费端则重点了解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对市场规范化程度的影响等。
1.5评估指标计算
1.5.1三级指标计算
每个三级指标根据表现情况分为5个分值(5、4、3、2、1)。根据问卷回收情况,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到每个三级指标的最终得分。若三级指标是由多个问题来反映表现情况的,先按上述方法确定一个问题的得分,再用算术平均法计算该三级指标的最终得分。
1.5.2二级指标计算
每个三级指标的得分乘以相对应的权重,再相加得到二级指标的得分。
1.5.3一级指标计算
每个二级指标的得分乘以相对应的权重,再相加得到一级指标的得分。
1.6结果判定
根据评估模型,标准在每个指标上的实现程度乘以指标的权重为标准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估指数P。它反映了标准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及标准产出、效果和影响的程度,即标准实施效果的显著性。根据评估指数的高低分成5个区间,制定标准实施效果判定的分级标准(见表3),并以此判断标准实施效果的显著程度。
1.7评估结论
采用层次分析法将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1222—2020《闽北水仙茶栽培技术规范》实施效果评估体系划分为三级指标(C1~C35)、二级指标(B1~B10)、一级指标(A1~A3)三个层级,通过底层逆推的方法,评估分析该标准的技术内容、实施情况和实施效益三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而综合判断该标准的实施效果。经综合评估,该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指数P为3.4934,按照实施效果判定的分级标准,判定该标准实施效果为较显著,评估得分见表4。
标准技术内容分析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网络检索法、专家访谈法和对比分析法。其中规范性B1的评估主要通过对行业相关专家的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梳理规整,形成评估结论;适用性B2的评估主要通过“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检索查证该标准所引用规范性文件是否为最新版本、文本格式符合最新要求。通过调查问卷考查该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技术指标或评估方法的便捷性、可操作性及与现今市场活动规律和技术水平的适应情况;先进性B3和协调性B4主要通过网络数据收集将该标准的关键指标和技术内容与相关现行国行地标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福建省地方性法规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整理形成评估结论。
标准实施情况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网络检索法。标准推广B5的评估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该标准推广传播的多样性、查询便利性以及大众对该标准的认知程度等,根据问卷结果计算出最终评估得分。标准应用B6的评估主要通过网络检索统计该标准被政策、法规、政府、论文或其他标准引用的情况,根据实际检索情况计算出评估结果。
标准实施效益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根据经济效益B7、社会效益B8、质量效益B9和生态效益B10的相关指标设计调查问卷,重点考查该标准的发布实施,是否在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市场行为、提升发展能力、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2.1实施应用不够重视
企业缺失主体责任意识,对标准制定和实施推广工作缺乏主动性。社会团体和科研机构对标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充分意识到标准实施应用在提升效率、保障质量和促进创新方面的关键作用。
2.2推广力度有待提高
标准归口单位缺乏足够的培训和指导,宣贯培训未能全面覆盖到各个层面的使用者。企业对该标准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未能将标准广泛传播和深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推广过程中仍存在部分指南、手册和图集的内容较为简单,缺乏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例说明。
2.3缺乏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
政府在推动标准应用方面未能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使得标准应用缺乏必要的动力和保障,基本未被法律法规、政府文件、相关标准等引用,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良性循环。
3.1强化标准实施意识
提升企业的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教育培训,促使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按照“自愿采用、接受监督”的原则,主动约束自己的生产行为,接受公众监督。发挥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的作用,处理好行业间的协同作用,引导企业通过实施标准赢得市场认可度,并加强对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标准得到正确执行。
3.2加强标准宣贯普及
对标准应用相关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标准的具体内容、实施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可通过组织研讨会、培训班、在线课程等形式进行培训,确保培训覆盖到所有标准应用相关人员。建立有效的跨部门、跨行业合作机制,确保各相关方在标准实施过程中的密切配合,共同推动标准的顺利实施。
3.3建立引导激励机制
建立标准实施应用的引导激励机制,如奖励、晋升等,也可建立约束机制,对违反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或纠正。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标准综合分析,针对标准实际应用情况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形成标准制定发布、标准实施应用、标准监督管理的联动机制,将评估结论作为相关评比的参考依据。进一步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团体协会等相关方积极参与标准实施应用,充分反映各方的共同需求。
标准的实施效果是多方合力共同努力推动的结果,单靠标准本身是无法完全实现的。标准虽然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要求和质量规范,但要让标准真正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还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团体协会等多方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婷,佘伟军,秦长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新法重要条款解读[J].石油管材与仪器,2018,4(4):56-59.
[2]福建省标准化管理办法[J].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2022(5):4-11.
[3]王彬彬.《美人茶》团体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方法及对策[J].中国标准化,2022(15):167-170,175.
【作者简介】
郑秦文,女,1990年出生,畜牧师/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服务业标准化。
(编辑:侯睿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