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名高二男生因为高频率的考试,心理压力增大,又因害怕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产生了焦虑情绪。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对其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和心理宣泄法开展心理辅导,取得了理想的辅导效果:该男生的焦虑情绪得以缓解,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重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心理宣泄;家校联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4-0042-04
一、个案概况
(一)基本信息
肖某,男,16岁,独生子,身高1.78米,高二学生。无重大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父母均为企业职工,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肖某性格内向,温和,做事按部就班,学习用功刻苦,成绩较优秀。与父母沟通较少,同伴关系一般,兴趣爱好不多。
(二)问题描述
个人陈述:学校为了让我们适应考试气氛,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外,还安排了月考,现在基本是半个月考一次。参加考试、得知成绩和排名、修改和记录错题,应付完这一场,紧接着就有下一场。
一开始我还能适应,但慢慢地我就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平时的作业就要写到很晚,两周还要有一次高强度的考试。而且每次考完,周围的同学都会问我的成绩与排名,老师还会找成绩下滑较多的同学谈话,家里人也会关心询问。
我每次都努力维持并奋力提升自己的成绩,因为我不想退步,不想被老师叫去谈话,也不希望家人失望。初中时,我的成绩中等偏上,比邻居家同年级的孩子成绩要好,所以家人为我感到骄傲,邻居们也常夸我。到了高中后,我的压力特别大,因为身边优秀的学生太多了,我再怎么努力也只能维持现在的中等排名。我的心理压力很大,但又不知道跟谁说。爸妈要忙着工作,我不想再给他们添麻烦,不想让他们为此担心。
有一次,我实在承受不住就偷偷啜泣,考试前一天的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越睡不着就越着急,怕影响第二天的发挥。考试前我紧张得总想上厕所,考试时焦虑心慌、脑袋昏昏的,不能集中精神。
最近我也没什么食欲,吃几口就不想吃了,精神也不太好。爸妈看出情况不对,就问我怎么回事儿,我向他们诉说后,他们安慰我说尽力了就好,别想太多。
因我上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导致排名下滑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谈话。我很讨厌自己现在这个状态,希望能尽快调整好。我希望能考入一所好大学,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辅导教师观察与他人反映
心理教师观察:肖某较瘦弱,衣着整洁,有礼貌,自知力完整,无幻觉妄想,但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说话时左手紧握右手。
家长反映:儿子是个懂事的孩子,刻苦认真。他的成绩我们一直都很满意,我们很为他骄傲。但是最近他的压力有些大,他入睡困难,没食欲,本来平时就很少与我们交流,现在更沉默了。
同学反映:他学习认真,成绩在班里处于中等水平,但我们班的成绩很好,所以他的成绩在年级里是不错的。最近,在考试前他都很紧张,不怎么说话也不怎么爱笑了。
班主任反映:他的底子不错,也很刻苦,成绩一直比较稳定,但最近一到考试就紧张,显得慌乱,上次成绩出现明显下滑。
(四)辅导前心理测验
使用我校智能化心理测评系统测验,测得结果: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测试总分为138分。其中人际敏感为2.2分,抑郁为2.1分,焦虑为2.7分。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高于临界值,考虑筛选为阳性。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粗分为51分,标准分为63分,提示为中度焦虑。
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TAS)为26分,表明具有较高水平的考试焦虑。
二、评估分析
(一)初步评估
根据学生的陈述,结合测验结果,评估其主要问题是由频繁的考试引发焦虑情绪,表现为面对考试时,感觉压力很大,产生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害怕考试,情绪低落,人际关系敏感。
(二)原因分析
1.外部原因
学习任务繁重,考试、练习、上课环环相扣,休闲娱乐时间少,高压的环境使肖某深感压抑。
肖某的家庭环境较为压抑,父母均较为内向,亲子沟通少。
肖某缺少可以倾诉的朋友,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得不独自承受学习、考试压力。
2.内部原因
认知方面:肖某对考试与排名的性质、意义的认知出现错误,认为必须用好成绩来报答父母。
性格方面:肖某性格内向,要强,很在乎他人的看法。
情绪方面:上次考试失败后产生自责、紧张等负面情绪,缺乏自信。
三、个案辅导
(一)辅导目标
根据心理学量表结果评估分析,经与肖某协商,确定如下辅导目标:
改善考试焦虑症状,改善睡眠及饮食状况;提高人际交往尤其是同伴交往能力;掌握适当的情绪宣泄方法,提高应对考试焦虑和学习压力的能力。
(二)辅导方法
1.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主张充分挖掘来访者身上既有的优点、优势,寻找更多的资源解决问题。经过观察和了解,肖某性格成熟沉稳、领悟力强,能够发现自身力量,自主解决问题。
2.心理宣泄法
本次辅导主要是通过扔飞镖宣泄情绪。我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宣泄室新添置了一套飞镖,深受广大师生欢迎。飞镖运动有很多优点,不仅可以训练注意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稳定性;且易上手,经几次练习就能取得良好成绩,增强学生自信心;同时无须占用大量时间,几分钟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心理宣泄效果。
结合肖某的情况,他性格较优柔寡断、缺乏自信,长期压抑不良情绪,无处宣泄,因此使用飞镖训练帮助他是非常合适的。
(三)辅导过程
1.聚焦问题,确定辅导目标
通过了解详细情况,心理教师和肖某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对肖某的主要问题进行聚焦,评估他的焦虑水平,探寻辅导目标,制订辅导方案。
过程如下:
心理教师询问肖某的基本情况,利用倾听、共情等心理咨询技术让他主动倾诉自己的生活事件,并把自己近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了解他的问题表现、形成过程等;肖某完成SAS、TAS和SCL-90测验;心理教师反馈测验结果,并对肖某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与肖某协商辅导目标,确定辅导方案。
2.探索例外,探究多样自我;发掘资源,寻找解决策略
经过第一次辅导,肖某基本上能接纳自己的现状,看到自身困扰背后的真实需求,但面对考试和压力时依然难以较好地调节焦虑、压抑等情绪。因此,在第二次辅导中,心理教师主要帮助他充分挖掘自身正向的、有效的资源,协助他找到例外,从例外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资源,从而推动其发生积极的改变。
辅导片段:
师:回忆一下以往的考试经历,有没有不太紧张的时候?
肖:(沉思)老师,其实我中考的时候就不怎么紧张,感觉挺好的。
师:噢?中考很重要啊,你怎么反而不太紧张呢?
肖:因为我初中时的成绩一直比较稳定,所以中考的时候担心的事情不是很多。
师:你的意思是只要考试排名比较稳定,你就不会很焦虑?
肖:是的。我初中时,成绩在学校里名列前茅,而且与老师、同学都比较熟悉,所以那时候考试都不太紧张。
师:进入高中后才开始考试紧张?
肖:嗯,好像是……一开始也不太紧张,后来成绩起起伏伏的,慢慢心里就没底了。
师:那高中的考试有没有不太紧张的时候?
肖:也有一次,高一第二学期的期中考试。备考期间挺紧张的,但当时班里有一个和我关系很要好的朋友,我经常和他聊聊天,而且他很喜欢运动,每天放学之后他都会拉着我去操场跑步,那次考试我就不太紧张,考得也不错。可惜后来我们不在一个班里了,因为他和我选择的科目组合不一样。(叹气)
师:你有没有发现,朋友的陪伴、师长的支持能缓解你的考试焦虑。
肖:(沉思)好像是这样。
第二次辅导结束后,心理教师给肖某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要求他回忆求学过程中的三个艰难时刻,自己是如何度过这些时刻的(外界的帮助及自己的努力),以及这些经历带给自己哪些收获和感悟。
3.投掷飞镖,宣泄焦虑情绪
针对学生的考试焦虑,可以采用宣泄、转移等方法缓解。结合肖某的实际情况,心理教师引导他采用投掷飞镖的方式进行宣泄。因为,肖某在以往有过通过运动(跑步)有效缓解焦虑的成功经验,另外,肖某性格沉稳内敛,喜静不喜动,飞镖动静结合的特点很适合他。
刚开始投掷飞镖的时候,肖某的命中率并不高,但练习了几次后,他的命中率逐渐提高。心理教师适时与其进行了谈话。
师:一开始命中率并不高,你自己觉得是什么原因?
肖:刚开始的时候我很紧张,生怕投不准,然而越害怕就越不准。
师:但是后面的命中率高了很多。
肖:对,我沉下心来想了想,不能着急。再扔的时候,我就深呼吸了几次,稳了稳神,心里也想着不用太在意结果,果然就没那么紧张了,命中率也高了。
师:所以紧张的时候深呼吸几次,静下心来,同时对自己不作过高要求,就会好很多。
肖:对。
师:那你觉得考试的时候用这个方法有没有作用?
肖:我也不太确定。要不然,下次考试的时候我试一试?
师:好。
第三次辅导后,肖某又来宣泄室投掷了两次飞镖。他说他越来越喜欢这项运动了,每次紧张压抑时就来宣泄室,扔完飞镖就感觉身心放松了很多,他已经要求父母买一套飞镖放在家里,以便随时投掷。
4.联系家长,探究问题根源
在与肖某的谈话中,心理教师慢慢发现,他的考试压力根源于父母。肖某的父母是典型的“割草机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替他处理好生活中所有的“杂务”。父母的付出,肖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他只能通过努力学习换取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这就导致了他对学习、成绩看得过重,因此才会在考试时紧张焦虑。
另外,家长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以及本身性格使然,导致肖某与同伴交往不多,这就使得他没有足够的同伴支持,出现不良情绪,也只能憋闷在心里,无处释放。
基于此,心理教师与肖某的家长进行了会谈,共同探讨了他们在以往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善。所幸肖某父母较为开明,意识到了在以往对孩子的教育中确实存在失误,并保证将采纳心理教师的建议,不再过多干涉孩子,努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意识,增强其自理自立能力。另外,他们还计划与孩子进行一场认真的谈话,帮助孩子卸下思想包袱。
5.结束会谈,巩固辅导效果
最后一次辅导,肖某是面带笑容来到心理辅导室的。他说:老师,这次月考刚结束,虽然我的成绩不太理想,但我非常高兴,因为在考试前,我没有再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了。考试过程中,我也基本能够正常发挥,不再胡思乱想了。成绩出来后,爸爸妈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安慰我说,只要尽力了就好,他们对我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不需要我用成绩来报答。而且通过练习投掷飞镖,我竟然找到了一个朋友!他是我们班的同学,很开朗,他也喜欢投掷飞镖,他还打算带着我在学校成立一个飞镖社团呢。如果社团成立了,我就能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了……
心理教师适时对肖某的进步给予了肯定,并建议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掌握更多的情绪宣泄方法,学会有效地排解不良情绪;多与同伴交往,构建更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学会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让肖某再次填写心理量表,进行复查,并与第一次的测评结果进行对比。
四、效果与反思
1.肖某自我评估:紧张情绪得以缓解,考试基本能够正常发挥,睡眠质量和胃口变好了。
2.他人评价:父母对孩子能恢复以前的状态感到很高兴;班主任认为肖某的情绪稳定了很多,学习状态明显好转。
3.心理测验复查结果显示: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均已明显下降,达到了正常值。SAS标准分为35分,已恢复至正常水平;TAS得分为16分,虽未降至低焦虑水平,但已明显下降。
4.心理教师评估:肖某认识到了以往观念中的一些错误,建立了合理认知,掌握了心理宣泄方法并能将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考试基本不再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明显缓解,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本案例中,隐藏最深且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压力究竟从何而来?按照肖某的成长历程和求学经历来说,他不应该对考试产生过多的焦虑。在辅导之初,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
在辅导过程中,他聊到他的家庭,说到父母是如何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这种“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爱”让他产生了无限的感激,但考试成绩不佳也引发了他深深的愧疚之情。
孩子是懂事的,正因为他的懂事,才让他萌发了“我必须好好学习,取得让父母满意的成绩,以此来报答他们”的想法,这一想法使他陷入巨大的压力之中,由此产生了对考试、对成绩的焦虑。
获取这一关键信息后,我及时调整了辅导方案,专门拿出一次辅导的时间,与肖某的父母进行了交谈。好在其父母能够听得进“逆耳”之言,并与孩子进行了一场真正的“心与心”的交流,这才让肖某卸下了思想包袱。找到问题根源并解决它,水到渠成地取得了理想的辅导效果。
心理辅导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通过沟通相互影响的过程。辅导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在一次次的对话中不断调整,直至达成辅导目标。
编辑/卫 虹 李梓萌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