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美食——腊肉

2024-12-03 00:00凌丽君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2024年11期

在古代,食物的储存条件有限,怎么能够确保食物不发霉变质(尤其是刚刚捕猎到的肉食)呢?我们的祖先绞尽脑汁想出了很多奇妙有效的办法,这些好点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比如,每年进入秋冬季,有些地方的人们便开始用火熏制鲜肉,做成腊肉;还有的地方则用盐腌渍鲜肉,做成咸肉。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去除肉中的水分,防止它发霉变质。无论腊肉还是咸肉,都可以保存很长时间,甚至是好几年。经过这种方式处理的肉虽然营养不如鲜肉丰富,但由于味道特别,仍然不啻一道难得的美食。

古人保存鲜肉最常用的方式是做成肉干,为此还有专门的管理岗位,岗位的负责人叫“腊人”。不过,这个字可不读“là”,它读“xī”。“腊”由“月”和“昔”组合,“昔”表示声音,“月”表示与肉相关。汉字中的月字旁,有两个含义,一种是“肉”的变体,与肉或器官名相关,如“胖、肝、脏、胃、脾、臂、脚、腿”等;另一种是真正的“月”,表示月亮或时间,如“明、期、朦、胧”等。

《周礼》这部古书记载了很多官名,其中有些官用“人”命名,比如掌管“龟”的官就叫“龟人”。古人为什么要专门设个工作岗位来养龟呢?难道它在古人心目中是最好的宠物?其实不然。“龟”在上古时代具有很特殊的作用,古人祭祀、占卜时要在龟甲上刻字,这种字就是后世所说的甲骨文。要刻的龟甲太多了,所以得有人专门饲养、管理龟。

以此类推,掌管“鸡”的叫“鸡人”,掌管“牛”的就叫“牛人”,掌管干肉的就叫“腊人”。或许你会想,“腊人”这份工作可太幸福了,天天和肉打交道,说不定还能偷偷尝几块。

为什么要大量制作干肉呢?除了因为日常家居没有冰箱这样的储存工具外,古人还面临旅途中的饮食问题。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人们从一地前往另一地,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沿途又很少有酒店或饭馆,所以出门就得备足粮食,而且还得是能够长久保存的。干粮、干肉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古人是怎么制作干肉的呢?古书中有一些记载。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干肉的制作方法多样,品种繁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脯”和“脩”。

“脯”字在现代生活中,常用作“胸脯”义,读作pú,但它表示干肉时读音作“fǔ”。古人把牛、羊、猪、鹿、鱼等肉晒干,然后切成一片一片,这就是“脯”。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有一种小吃叫“肉脯”,初次看到,你可能会以为这是用动物的胸脯肉制作的,实际这种美食是一片片薄薄的干肉,得名于古代的“脯”。至于北京的特产“果脯”,同样得读“fǔ”。因为果脯就是水果干,虽然它的样子不一定是片状的,但最重要的特点是没有水分了,和干肉的做法类似,因此用“脯”命名。根据史书记载,辽朝时北京城内就已经有蜜饯、果脯作坊了,品种也很丰富,有杏脯、桃脯、苹果脯等。

与“脯”相比,“脩”这种干肉的特点是条状的。“脩”可以拆分成“攸”和“月”两部分,“攸”表示声音,“月”同样表示与“肉”相关。“脩”的制作更加讲究,是加了作料之后经过仔细敲打后形成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干肉条呢?现在内蒙古一带有风干的牛肉条,估计“脩”的样子与此类似。

“脩”除了作为日常的肉类食物外,它在古代还有个独特的作用,就是充当学费。孔子在《论语》中讲过一句话:“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教诲焉。”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如果有人送我一份“束脩”,我就一定会教诲他的。那到底得交多少价值的“学费”呢?就得看看“束脩”怎么讲。

“束”的古文字写作 ,字形中 是“木”,表示树枝、树干等,字形中间还有一个圆圈形状的符号,象征绳子之类。因此,整个字合起来表示用绳子之类的东西捆绑树枝等。“束”的另一个金文字形 更加能够说明这一点,字形中捆绑的对象不止一个。所以“束”在现代汉语中用作量词,表示几件东西的合体,比如“一束花”就表示多枝花的集合。

那么,“束脩”是多少根干肉条呢?答案是十根。所以孔子只要求十根肉干的学费,就可以教导人学习了。那你觉得这学费贵不贵?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