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增气”

2024-12-03 00:00:00彭宁胡雪莹
当代党员 2024年22期

2014年3月,涪陵页岩气田投入商业开发,成为川气东送管道重要气源之一。

2014年3月24日,一则发自中国的通告,在世界页岩气行业掀起波澜。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宣布,重庆涪陵页岩气田正式投入商业开发。由此,中国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第三个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国家。

但在无成熟经验可借鉴、缺乏核心设备和技术人才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页岩气开发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重重技术壁垒亟待突破。生于1989年,看起来略显柔弱的女工程师葛兰,便是这场攻坚之战的破壁人之一。

化身气田开发的“兰妈妈”

涪陵页岩气田开发之初,葛兰是为数不多的几名先遣女将之一。

当时气田开发规律不清,很多技术“拦路虎”摆在面前。葛兰驻扎在现场,白天查看气井情况,录取第一手资料,晚上研究分析,围绕气藏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制订对应措施。

2014年10月,气田投产井达42口,产能高但递减快。

“生产急需一种科学合理的配产技术支撑,可中国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北美采用的方式又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只能从零探索,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每天在气田游走,反复试验。”葛兰回忆道,那段时间她为了论证一口井的数据是否准确,有时要来来回回花费两三天时间。

经过半年“屡败屡战”的艰苦努力,在对40多口配产试验井的海量数据进行反复比对后,葛兰终于带领团队攻克重重难关,创立了中国首个页岩气井全生命周期动态合理配产技术。现场应用之后,该技术让页岩气井的稳产期达到2年到3年,可采储量提升5%到10%,成功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这一成果,推动了国际页岩气生产制度的转变。

“我有两个宝宝,一个是家里的姑娘,一个就是这些气井。”11年来,葛兰化身“兰妈妈”,一直坚持强化精细管理、严控气井递减,做实“一井一策”管理模式。气田的860口井,她都能做到实时掌握、熟记于心。

对于葛兰而言,她陪伴、照顾着这些气井,气井也在无声地带领她不断成长、突破。

2017年6月,是气田首次对DN550清管站——白涛收球站段进行清管作业的日子。

那天凌晨4时左右,一百多人集结完毕准备前往沿途站点。路灯下,年轻的同事们朝气蓬勃、干劲十足,夜晚仿佛在这一刻被青春的激情照亮。

“青春,就要挥洒在为国奉献的第一线。”在气田的几千个日夜,这句话一直在葛兰的脑海中回响。这些年,她与同事们离开家乡、远离都市,用青春的汗水与智慧,孕育出一个个“气宝宝”,见证着涪陵页岩气田投产井数从1口到100口再到800口,产能从0.2亿立方米到50亿立方米再到100亿立方米的历史。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涪气人的默默奉献。”回忆起那天的情景,葛兰依然会感动得眼中含泪,“我为自己能成为其中一员而无比自豪。”

致力建设“数智”气田

2013年,随着气井数量不断增多,数据逐渐繁杂,气田急需建立数据库进行系统化管理,助力气田达到商业开发标准。但葛兰对此领域并不了解,为此她从零开始学习,遍寻相关数据库,奔赴几家兄弟单位实地学习;利用休息时间自学数据算法;建立各项业务数据展示模块,搭建理论模型,带着团队一遍遍测试、调整……2015年,葛兰终于牵头建立起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一体化数据库,实现了无人值守条件下的报表自动录取与上报、远程监控与预警提示。

而这,只是葛兰探索页岩气智能化管理之路的开始。2019年,她带队自主研发出国内首套页岩气勘探开发地质—工程—采气一体化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填补了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大数据分析的技术空白。

2022年,气田进入全面智能化建设时期,原有的数据库和分析决策系统无法满足生产链条全过程管控要求,葛兰再次勇挑重担,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气田建设作为新的攻关方向,牵头建设智能化气藏管理平台。该平台汇聚了800多口井的实时动态和历史数据,并根据智能化分析,实现气藏管理的“规范管”“精准管”“智能管”。

面对海量数据,葛兰带领团队只用了1年多时间便将800多口井的100多万条数据全部录入整理完毕,让这个被誉为气田“最强大脑”的平台顺利上线,而同类公司起码要花4年时间。

“搞研究,就是要坐得住冷板凳。”面对繁重的科研项目和海量的基础数据整理工作,葛兰常常一天10多个小时都趴在电脑前,和图表、数据“较劲”,这样的工作难免枯燥、吃力,但她觉得,科研工作要耐得住寂寞,要拼细致、比耐心、比百折不挠的精神。

有时候,葛兰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时常加班到凌晨。长时间面对电脑久坐,有一次她肩周炎犯了,忍了几天,肩颈痛到连轻微扭头都费劲。不过,当气藏管理平台顺利运转,气藏管理异常识别与治理效率提升50%时,葛兰笑了:“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打造国内领先的科研团队

这些年,气田里来了不少年轻人,繁重的科研任务和海量的基础数据整理工作,令人望而却步。如何让新到岗的同事快速成长,提升团队整体实力,成为葛兰考虑得最多的事情。

“跟我上井去。”为了打造国内领先的管理型页岩气藏工程科研团队,葛兰时常带着新同事上平台了解现场、熟悉流程,回到办公室又根据目前气田气井的生产情况,给他们设立课题,针对性地开展研究,还帮助他们制订详细的周、月、季度学习计划,建立“学习曲线”,确保一个都不“掉链子”。

葛兰的父亲曾在她初入职场、畏惧气田工作的艰辛时说过一句话:“你是学石油的,就应该在这里。”

当年,父亲的话敲醒了初入职场、畏惧气田工作的葛兰,如今,她也学着父亲的模样,为后辈开解、指导。

当团队成员在工作中遇到瓶颈,葛兰就利用夜晚加班、饭后散步等时间,组织大家开展讨论,告诉徒弟们应该往什么方向努力,“主要是帮助他们捅破那层窗户纸,具体的工作还是需要他们自己去干。”葛兰说。现在,这些新人已成为各个科室的主力,能够独立对某口气井或者某个区块进行跟踪分析。

郑珊珊是2020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她一到气田,就跟着葛兰学习本领。

几年前,作为青年技术骨干,郑珊珊承担了“页岩气水平井重复压裂选井方法研究”这一科研课题。重复压裂选井本身情况极为复杂、考虑因素众多,葛兰帮着她一起,既梳理思路、查阅文献,又做汇报展示、奔走现场。郑珊珊说:“我们师徒俩有空就一块讨论,在食堂吃饭的时候都聊个不停,我想不到的兰姐全帮我想到了。”

一年之后,在葛兰的精心指导与郑珊珊的努力攻关之下,“页岩气水平井重复压裂选井方法研究”科研课题获得公司科研成果一等奖,当年还有几分稚气的郑珊珊在气藏动态分析、评价方面已能够独当一面。

在葛兰团队的介绍资料中,成就栏每年都在更新:打破重庆地区不产油的局面,助力中国石化在页岩油领域的探索开发;开展气井增产潜力研究,全面支撑页岩气田产量重上2000万立方米……如今,葛兰的团队已获得国家专利20项、申报专利33项,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等一系列荣誉,成为引领页岩气田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

葛兰,第一批参加涪陵页岩气田开发的女同志,首创中国页岩气井全生命周期动态合理配产技术,牵头研发国内首套页岩气勘探开发地质—工程—采气一体化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荣获“重庆市三八红旗手”“中国石化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