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对其产生积极影响。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下青年人的潮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现实相结合将在不同领域迸发出新的火花。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透过中国古代“知行合一”思想并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在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角度,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回归的影响力,更深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理论成果的举措。
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回归,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作为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国,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中国人自古秉持着仁爱、德行、温良的品质,文学艺术、传统医学、家风家教等都彰显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近些年出现一些道德败坏的社会现象不顾社会集体利益、精致利己主义者出现更加频繁,更需要我们回归传统文化,做出无愧于自身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时代风范。
知行合一思想概念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哲学理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后被理解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在人类思想文明长河中,中西方的思想家思想都体现出知行合一的观点。中国古代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是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也是王学的标志性主张。“知”主要指格物致知,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身体力行,是人的道德实践活动和RteywvHJigYBXqVj1mQtxw==实际行为。“知行合一”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相符合,也包括意识和实际行为相一致。王守仁曾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贵思想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本土文化影响下有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和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在克服反动势力、背负巨大压力、穿过时代烽烟的重重阻碍下艰难诞生,她的成立不仅顺应时代条件、合乎人民呼声,而且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顺应历史规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不懈奋斗,不断寻找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时代方案。在不断的成败经历中、在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观察到中国古人的政治智慧对中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对中国当前乃至未来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同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思想、中国不同阶段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致力于将生涩难懂的理念本土化,转化成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和理论创造,撰写了多篇关于理论与实践的著作。
这些观点既是在实际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本土化、中国化,又是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继承生长在本国的哲学理论,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情况、针对中国情况解决中国问题;面对中国继续发展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设想,开始了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造性地开创了“一国两制”构想,不断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难题,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当今中国疑问难题,谱写出更加宏伟的时代华章;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促进,在多个维度、多个方面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实际国情的结合,不断将知与行的关系推向深入,实现中国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时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文化根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更持久、更深层的文化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新思想、新理念的文化沃土,在中国这片热土上,优秀的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发扬着别具一格的中国特色,对现如今的政策创新、生态文明等方面有极大影响,确立文化自信才能确保文化发展繁荣昌盛。
远在封建时期的中国王朝总走着“农民起义、某政权确立、休养生息、国家发展、还政于民、兴旺繁荣、骄奢淫逸、被推翻”的老路。在这条路上,还政于民和骄奢淫逸体现着不同的历史走向和结局,这两个方面体现出人民和当权者是重要的历史对象,人民不仅仅是剧中人,更是剧作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质朴的话语体现出领导人关注民生注重民心的理念、放眼全球的生态文明观念和世界眼光,这些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农耕文化为主中国先人智慧的继承与创新。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把握新的时代脉搏条件下,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结合,不断赋予传统思想新的文化内涵,满足新的时代需求和人民呼声,将思想根脉持续向纵深发展,同时要不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国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团体中深植传统文化的种子,培育担当时代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现状作为实践基础,当前国内形势稳中向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关乎民生的教育、住房、医疗卫生都有良好成效和应对举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日益强烈,但是国内部分地区存在经济文化落后、教育医疗设施相对不足,国内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仍客观存在。在传播传统文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这条路上,中国一直在行动,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角度,针对脱贫攻坚建设展开举措、保护传统文化观念的提出、改善和保障民生;关注国内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援助落后地区建设希望小学、倡导公益事业建设,始终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实现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千年向往,体现出传统文化中仁政、以民为本的德政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发展,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会懂得创新。面对近年来的向好发展趋势,同时也要关注国际局势、具备世界眼光,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现;关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援助落后地区,帮扶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向世界人民传达和平思想,呼吁和平反对战争、成立救援组织,这些无不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大同理念和扶危济困的济世情怀。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经多个朝代,彰显着古老国度的独特魅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出当今中国特有的时代文明。在历史中摸索、在教训中前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宝贵思想值得后世反复学习和深入研究,是指引中国发展行稳致远的精神瑰宝。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