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极目,埋首科技应用,集毕生精力于科学研究;
身怀珠玉,心系国民素养,传递自身科学人文智慧;
谆谆善诱,孜孜不倦治学,厚德树人而成桃李天下;
化学、教育、哲学,这些词语在一位年过半百、言谈有方、举止有度的智者身上串成了一个传奇,他就是三晋英才高端领军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山西省教授协会会长董川。
“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它会把机会留给用心思考和观察的人。只要你热爱生活,拥有丰富的知识与想象力,在自身专业的领域逐梦展翅不是没有可能。”回忆起当初跻身科研领域的机缘时,董川激情满怀地感慨道。
1995年,董川在山西大学与团队承担起《关于中草药有效成分固体基质室温磷光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次,他带着学生做实验,发现茶多酚与铁离子形成的黑色络合物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水解褪色反应。“当时我的脑海中突然跳出一个想法,是不是能发明一种可褪色消色的色料呢?”
怀着这样的疑惑,董川反复实验,通过从植物中提取色素,利用光化学反应与水解反应相结合,最终成功研制出了光敏水解褪色材料。
“遇水便了无踪影。”董川一边拿着笔做演示,一边就产品的特性做介绍,只见刚涂抹在纤维衣物、普通墙面上的一道道鲜亮墨汁,在喷水擦拭下瞬间化为无色,“由于原料是植物萃取物,不含重金属,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使用者的健康,具有良好的褪色效果。”
该色料通过了北京、山西两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毒理和皮肤刺激试验以及美国和欧盟SGS检测,2004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5年获德国纽伦堡新材料奖,入选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成就展。
校园距离市场有多远?董川团队在大学研究室完成了“丈量”——10年;市场距离校园有多远?董川在他期待的“教具革命”道路上行走,又是一个10年。
2015年,美国迪士尼订购了50万元的儿童水彩笔。“这笔订单让美国企业对我们刮目相看,因为经他们监测,我们的儿童水彩笔指标完全符合美国和欧盟儿童用具标准。这一订单让我们对产品打向全球市场有了更大的自信和决心,使科技转化实现了‘市场突围’。”董川讲道。同时,水致褪色环保笔成功进驻义乌科创园,在山西、上海、北京、河南、福建等省市千余所学校分散使用,并出口美国、日本、法国等多个国家。
对真理的探索是董川一直的追求。今年4月,董川及团队成员参与的“新型环保水致褪色色料及其在书写绘画中的应用”项目获得了瑞士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
“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推进项目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真正实现科技改变生活。”谈及下一步的科研方向,董川眼里的光芒越发明亮。
科教40年,董川坚持以德施教、因材施教,用自己的一腔热情践行一位学人的理想——教书育人。
“我经过不断地思考,认为科教的目的是立德树人,让学生和老师热爱科学,服务社会,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董川看来,立德树人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热爱科学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服务社会是培养学生脚踏实地。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董川非常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经常告诫学生“先学做人,后做学问;做学问要真,求知识要新”,特别是告诫研究生在科学的道路上无捷径可走,要攀登科研高峰,就要反对浮躁浮夸和急功近利等不良学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倡导“万物皆可为师,处处可学习,事事可借鉴”,教导学生只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从中求得真知,获得教益。
“科技要全球化,眼界也要全球化。”多年来,董川积极参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交流,他认为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坐井观天,而是要走出去、请进来。为此,他经常选派课题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赴中国香港浸会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校研究学习,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奠定基础。
“每每派出学生时,我总要叮嘱他们的所作所为,这不仅仅代表自己,同时代表着课题组,甚至是山西大学,所以大家要时刻铭记于心。”与此同时,董川还非常注重研究生的日常培养,定期鼓励学生进行双语汇报,并对每一位汇报的学生进行点评,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为日后走出象牙塔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老师应当实现一种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境界。把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和追求。为国育人,为党育才,与学生构建一种‘一日为师,终身为师’的和谐结构。”董川说道。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一直以来,董川不断思考人文精神对于一名科研工作者的意义是什么?在“强国复兴有我”的实践中科研工作者又该担负怎样的社会责任?
“在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对人生、对为世、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不断地思考探索,并且在研究生的科学课题和业余讨论中给予应用。”董川说道。
穷片叶飞花之理,究科技人文之本。多年来,自然规律与社会现象中蕴藏着的人文精神深深感染着董川。他学理,悟理之严密与创新,他观水;品水之坚韧与谦和;他看树,察树之守候与奉献;他于牛顿定律中思考,于物理量及量纲中探求,于数字运算中斟酌,于饮茶棋牌中感悟;他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思考人生的哲学与智慧……始终关注科学研究与人文修养的平衡与协调,认为只有“真善结合,社会才会和谐美好”。
2012年,董川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科普读物《科学技术中的人文智慧漫谈》,之后相继出版了《科技人文学》《自然观到人生观——自然科学的人文哲理》等一系列丛书,向大众传递着科学人文的智慧,希冀将科普之光洒在人们心中。
“我认为坚持致力于科学人文的普及与传播对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推动科技进步创新、培养批判性思维、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提升个人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美好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董川坚定地讲道。
2018年始,董川带领自己的博士生团队开始致力于创办“每日一读”科普专栏线上活动,建立融入语言、文字、图画、声音于一体的线上科普渠道,增长栏目趣味性与生动性的同时,普及与传播科学人文知识。同时,为了引领学生提升人文关怀,2022年,他为全校本科生开设校本通识课程——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立足课程思政化,将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有机交叉融合,给学生讲好如何做人的第一课,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以科学的眼光审视世界,以人文的情怀拥抱生活,董川,一位菊韵智者的“园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不仅成为学术殿堂的领航者,更是人文精神的守护者、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