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被誉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的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金融街正式开幕,本次年会在主题上突出“信心与信任”。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出席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吴清表示,将进一步增强政策稳定性、透明度和可预期性,让各类资金都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吴清同时表示,将坚定不移持续推进市场、机构全方位制度型开放,拓宽境外上市渠道,鼓励外资机构来华投资展业。
值得一提的是,吴清还就市场普遍关注的互换便利、减持等进行了回应。多数业内专家认为互换便利能够改善相关金融机构面临的流动性压力,提高非银金融机构投资股市的意愿;从严减持披露,能够避免因大股东无序减持而对股价造成不利影响。
当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称即日起正式启动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操作。10月18日下午,证监会公布了首批获得互换便申请批复的非银机构名单。这份名单总计20家机构,包含“三中一华”等头部券商,也有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等老牌基金。
从9月24日首次提出,到10月18日正式落地,互换便利的快速落地获得市场正面反馈,券商股于10月18日午盘快速拉升。业内机构称,新工具落地速度快,彰显监管对于稳定资本市场、支持非银机构获取流动性的重视,政策信号意义较强。
9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央行首次提出将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其中就包括互换便利。
互换便利允许证券、基金、保险公司可以使用他们持有的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份股等资产作为抵押,从中央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流动性资产。
自互换便利问世以来,受到多方的关注,市场普遍看好这一工具,并认为其将提高改善相关金融机构的流行性。
针对互换便利,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认为,互换便利确实是一个创新性的工具,从来没有出现过。具体操作路径可能是,券商、基金、保险公司把手上的股票和ETF拿去与央行换国债和央票,然后在债券的二级市场卖掉套现。套现的钱,只能拿来买股票,这其实相当于鼓励券商、基金、保险公司加杠杆。
“同时,由于这个过程中需要卖债券,因此也达到了之前央行希望的抑制超长期国债收益率过快下行的目的,这是一举两得的。今年以来,央行数次表示国债收益率下降过快,并进行了一些窗口指导,但还是未能有效阻止收益率下降。大家就是笃定,经济下行过程中要买最安全的资产。”汪毅说,这种创新性的货币工具并没有增加货币的发行量,并没有使得宏观杠杆率进一步提升,它更多的是属于在大类资产配置之间的一个切换。
天风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宋雪涛则表示,通过这项工具所获取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市场。相比于此前央行资金投放,该工具直接允许合规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等从央行获取高流动性资产,这可以改善相关金融机构面临的流动性压力,提高非银金融机构投资股市的意愿。
9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后,A股市场迎来一波强势上涨的行情,也正是在这段行情中,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减持公告。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统计,在9月24日-10月8日这段强势行情中,有超过250家上市公司发布减持公告,其中有超半数为减持计划。在国庆假期前后,公告减持的公司数量显著增加,9月30日及10月8日分别有28家和52家公司披露减持计划。
大股东的减持市场引发投资者的担忧,针对近期的减持现象,吴清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从最近交易数据看,无论过去一年,还是9月24日还是9月26日之后,并没有出现扎堆、违规减持现象。”
吴清同时强调,允许合法合规减持,但坚决打击违规、绕道减持。对近期发现的违规行为,已要求回购、差价上交,负一定责任。
事实上,早在2024年5月24日,证监会就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被外界视为“史上最严减持新规”。新规将原有的规范性文件上升为规章,并针对市场反映的突出问题完善了相关内容,主要包括严格规范大股东减持、有效防范绕道减持、强化上市公司及董事会秘书的义务等方面。
“这是减持制度首次以规章的形式亮相,约束力显著增强。”彼时,东莞证券在一份研报中表示,《减持管理办法》的出台向市场传递了强烈的监管信号,通过严格规范大股东的减持行为,大规模抛售风险有望降低,同时有助于减少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等不当行为,增强市场透明度,保护中小投资者。从长期来看,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市场环境,提振市场信心,鼓励长期投资行为。
华西证券也在研报中分析,减持新规的发布体现了对大股东和关键人员股份减持的监管升级。在具体规则中,限制了特定的减持行为,同时强化披露要求,明确具体的处罚措施和情形,提高了规则的可执行性,有助于震慑潜在的违规行为。新规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避免因大股东无序减持而对股价造成不利影响,也防范内部人提前减持而对公司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10月18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称即日起正式启动互换便利(SFISF)操作。吴清表示,证监会已经批复同意20家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申请央行互换便利。当日下午,证监会公布了首批获得互换便申请批复的非银机构名单。
具体来看,这份名单包括17家券商机构以及3家基金公司。
券商包括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申万宏源、广发证券、财通证券、光大证券、中泰证券、浙商证券、国信证券、东方证券、银河证券、招商证券、东方财富证券、中信建投、兴业证券。
基金公司方面,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作为老牌基金业入选这一名单。此外,中国证监会要求相关机构加强合规风控管理,主动配合做好这项业务,发挥维护市场稳定运行的积极作用。
公告发布后,多家头部券商第一时间对外发文回应。中金公司表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业务是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推出的资本市场重大创新工具,对于资本市场的长远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受上述消息影响,券商板块在午盘快速拉升,最终收涨5.31%,板块内全部个股均实现上涨。 天风证券、国海证券收获涨停,东方财富上涨超过15%,招商证券、中信证券等行业龙头也都实现超过6%的上涨。截至收盘,板块内全部个股最低涨幅超过3%。
9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央行首次提出将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其中就包括互换便利。自此,互换便利变一直备受市场关注。
10月10日,央行公告即日起创设互换便利,接受符合条件的非银机构申报。10月18日,证监会公告首批获准参与的20家证券、基金公司,首批申请额度已超2000亿元,占首期互换便利额度40%。
平安证券非银团队表示,新工具落地速度快,彰显监管对于稳定资本市场、支持非银机构获取流动性的重视,政策信号意义较强。
平安证券非银团队同时强调,互换便利限定用于股票、股票ETF投资和做市,将有助于增加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同时给予非银机构自主权,有助于盘活非银机构存量资产、提升资金运用效率,并发挥市场机构择机、择时专业能力,或将增厚非银机构投资收益。
国泰君安证券则表示,SFISF的运作机制与央行票据互换(以下简称CBS)类似,但通过SFISF最终获取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市场”,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国泰君安证券同时表示,现有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名单或将扩容。通过CBS或SFISF操作后,特定金融机构能获取的是高流动性的国债或央行票据,需要将国债或央行票据质押给央行进而获取现金。2024年央行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名单有51家,证券公司只有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不包括保险公司和公募基金。
针对互换便利,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认为,互换便利确实是一个创新性的工具,从来没有出现过。具体操作路径可能是,券商、基金、保险公司把手上的股票和ETF拿去与央行换国债和央票,然后在债券的二级市场卖掉套现。套现的钱,只能拿来买股票,这其实相当于鼓励券商、基金、保险公司加杠杆。
“同时,由于这个过程中需要卖债券,因此也达到了之前央行希望的抑制超长期国债收益率过快下行的目的,这是一举两得的。今年以来,央行数次表示国债收益率下降过快,并进行了一些窗口指导,但还是未能有效阻止收益率下降。大家就是笃定,经济下行过程中要买最安全的资产。”汪毅说,这种创新性的货币工具并没有增加货币的发行量,并没有使得宏观杠杆率进一步提升,它更多的是属于在大类资产配置之间的一个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