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安丘市委聚焦青年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现实需求和兴趣爱好,不断建强夜校阵地、开设公益课程、完善运营机制,打造青年夜校,做青年友、聚青年心、汇青年力,全力打造青年和夜校双向奔赴新格局。
以强化青年思想政治引领为出发点,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工作主线,搭建与青年双向奔赴的实践平台,努力将青年夜校服务成果转化为思想政治引领成果和组织建设成果。
把牢理想信念主航向。坚持寓教于乐、寓教于心,依托辖区丰富的红色教育、人文历史、非遗特色等资源,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引领这一灵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等思政内容融入经典诵读、非遗体验、手工制作之中,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对青年开展正向引领,将广大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夯实组织建设基本盘。依托青年夜校自发形成的兴趣圈层,组建舞蹈、书法、围棋、陶艺、电商等青年兴趣小组12个,覆盖青年600余人次,在课程培训的基础上,充分融入青春志愿服务、青年联谊交友等基础团务工作,将青年夜校打造成联系服务青年的多元化平台,不断延伸工作触角,强化团的组织和工作覆盖。
凝聚青春建功正能量。动员夜校学员发挥各自优势,变“输入”为“输出”,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等市委中心工作,吸纳30名文艺兴趣领域学员承担了10多场社区“村晚”的策划运营,发动46名直播电商领域学员担任“安青推荐官”宣传家乡发展变化、推荐销售安丘特色产品,形成了团委搭台、青年唱戏、群众受益的工作新局面。
坚持纵向挖潜、横向整合,推动青年夜校实体阵地与服务项目融合共促、双向奔赴,打造团市委牵头统筹、部门单位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品牌驱动的运营模式,为青年夜校开展奠定有力基础。
夯实团属阵地“主校区”。深挖团属领域载体平台和资源禀赋,对各级“青年之家”“青春社区”“安青会客厅”进行完善提升,将团属阵地打造为孵化、展示、派送夜校活动的“主校区”,不断提升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整合党政系统“多平台”。横向联动组织、工会、文旅、公安等部门,充分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工人文化宫、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阵地资源,统筹开设青年大讲堂、职工夜校、经典诵读、反诈禁毒等专项课程,努力实现全面覆盖、共建共赢。
招募社会组织“合伙人”。加强与企业、社团、协会等承办机构合作,发布“青年夜校合伙人”招募令,根据青年多样化需求确定6家第三方承办运营机构,可提供特色课程30余种,不断延伸青年夜校社会面触角,有效提升办学质量。
充分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强化项目管理思维,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工作机制三方面着手,全域推进青年夜校项目,探索常态化、长效化运营机制,让青年夜校成为更具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的青年服务阵地,实现从“一夜爆红”到“一路长红”。
多元化充实师资队伍。按照“团内为主、外请为辅、相对稳定”的要求,从青马工程讲师团、基层团组织书记、青联委员等人员中组建20余人的讲师队伍。依托“五四奖章评选”“乡村好青年选培”等活动,发现一批好专家、好师资、好课程,切实将立得住、可推广的榜样典型选树出来,将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夜校主讲人挖掘出来,全方位、多角度充实师资库人才。
精准化构建课程体系。坚持青年主体地位,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青年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不同领域青年思想动态和课程偏好,以“青年愿意来”“青年有收获”“青年留得住”为基本思路,设计开发了思想领航、文艺兴趣、就业指导、健康养生4个领域50余门课程。
制度化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安丘市青年夜校工作项目实施指引》,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青年夜校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进一步健全青年夜校管理服务制度,打造“供需对接、课中管理、回访调研”的全链条工作闭环,以学员获得感、导师满意度、课程参与数为量化指标对课程内容进行双向评价,力求做到对课程质量的全过程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