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2024-11-30 00:00:00张鹏
中国共青团 2024年20期

大家好!我叫张鹏,是北京郭守敬纪念馆的馆长,也是北京市少工委委员、北京首批市级少先队校外辅导员。从2003年开始,我给孩子们讲博物馆已经20多年了,孩子们都叫我“朋朋哥哥”。近年来,少先队大力倡导少年儿童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作为一名校外辅导员参与其中,我感到非常高兴。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我理解,带领少先队员走进博物馆,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在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为了能给少先队员们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博物馆的故事,这些年,我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经常走进校园,走到少先队员们身边。我设计了100多节不同主题的博物馆课程,先后走进全国200多所中小学开展系列公益讲座。二是制作文化作品,让孩子们爱上博物馆。过去十年间,我组织撰写了《博物馆里的中国记忆》等6套博物馆主题图书,有的还获得了中国出版政府奖。同时,为孩子们制作了“耳朵里的博物馆”音频故事。三是注重引领带动,让孩子们感知实践。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有一支300人的“红领巾讲解员”队伍,他们在周末、假期活跃在展厅里,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述大运河、讲述北京城。队员们实地寻访大运河遗迹,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文字、画成了画作、编成了舞蹈,在实践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我多年的实践表明,通过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研习探究,少先队员们可以更好地感知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感悟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只有感知了、理解了,才会建立起认同,才能燃起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自豪。这些年,我明显感受到: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孩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深了、认同更深了、情感更深了。有一个孩子长大后去国外求学,把我写的一本书翻译成英文,介绍给国外的同学,他说“我的家乡这么美,我要把她的美讲给更多外国人听”。另一方面,博物馆作为少先队实践育人的重要场所,越来越多地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在一起。比如,少先队开展的“红领巾讲解员”实践体验活动,带动了更多少年儿童走进博物馆、学在博物馆、讲述博物馆。同时,大家也能看到,每逢节假日各大博物馆总是一票难求。比如,尽管中国国家博物馆开足马力,2023年全年接待的未成年人也只有120多万,与一亿多少先队员相比显然太少了。对于多数孩子来说,走进大馆、名馆的机会还是有限的,适合孩子们的优质博物馆教育课程仍比较缺乏。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时说,“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更好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未来,我会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坚持用孩子们的话、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那些身边博物馆资源还不太丰富的孩子们,也能听到来自博物馆里的中国记忆。在全国少工委办公室指导下,我的团队正准备研发“跟着习爷爷学在博物馆”系列少先队队课,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通过少先队组织体系,把优质的资源送给广大中小学校辅导员、传递给更多的孩子们。

少先队已迎来75岁生日。希望将来像徐国英老师那样,当我从“朋朋哥哥”成为“朋朋爷爷”的时候,还能作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为孩子们做讲解。我也希望有更多心中有爱的文博行业的青年人、志愿者和家长们,一起加入少先队校外辅导员队伍,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告诉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何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