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推进机理与实践要求

2024-11-30 00:00:00高建生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5期

摘 要:对外开放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有两条清晰的轨迹,展示了对外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逻辑关联和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机理。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以坚定的开放自信,切实增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认识自觉与行动自觉;以清醒的开放认知,全面把握进一步扩大开放在内涵与外延上的深刻变化;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任务举措,努力提高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能力本领。

关键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外开放;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开放;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

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实践表明,现代化的过程是不断开放的过程,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把握当今时代发展大势、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1]这深刻揭示了开放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明确了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践要求。

一、鲜明标识:对外开放贯穿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始终

《决定》提到“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科学定位了对外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从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对外开放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以开放的眼光与意识审视中国、观察世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一以贯之的理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提出“中国的工业化”“农业近代化”以及“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同时,①一直坚持开放立场,强调“如果中国真正赢得了独立,外国人在中国的合法贸易利益将会有比过去更多的机会”,[2]393提出“努力向外国学习”“一万年都要学习”,[3]42,44主张“只要有可能,就发展同世界上任何愿意和我们往来的国家的通商贸易关系”。[4]150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受当时特定的国内外环境的制约和“左”倾思潮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中国陷入封闭保守的窘境,致使开放难以在整体意义上发挥宏观效应。但党把中国的现代化与对外开放联系贯通起来的认知,是不能否定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实现了由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的重大跨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超过18%,中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并且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在世界许多国家因盲目“西化”“外化”而为外来思潮、价值、模式所累,丧失发展独立性的背景下,中国则始终在发展道路和文化取向上保持自身鲜明特色,既强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互动,借鉴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成果,又提升了自主推进现代化的能力,以独特发展智慧、治理经验和公共产品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述辉煌成就,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开放眼光审视中国、观察世界的深厚智慧,也使对外开放成为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过程的鲜明标识,构成了历史推进意义上的实践记忆与经验集成。

一方面,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1978年,邓小平出访日本时,了解到日本汽车工厂的生产率是中国汽车工厂的几十倍。他感慨道:“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5]一年后,他以比较的思维对加速推进经济改革作出深刻阐述:“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本来是可能的,但过去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于是我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程推迟了,特别是耽误了十年。中国六十年代初期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6]231-232邓小平关于这方面的表述有很多,其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在于:现代化的过程是比较的过程,比较的是推进现代化的意志与决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常常把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联系起来认识,这是正确的。同时,开放与改革具有互促作用。改革促进开放,开放倒逼改革。开放帮助发现与别人的发展差距和自身弊端,这促进了改革意识的形成,引发了缩小差距和消除弊端的实际行动,由此推动了现代化发展进程。也就是说,没有开放就没有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对现代化的深刻认知,而对现代化的深刻认知又推动了进一步开放。此外,开放并不意味着只对现代化程度作单向度、简单化比较,而是指向系统性的综合分析,包括对现代化发展理念、模式、进程与结果的比较。后者与为什么推进现代化、推进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怎样推进现代化的决策与行动密切相关。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力度,深刻总结不同国家推进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确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取向。

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更高层阶跃升的重要引擎。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概念,现代化发展程度也是比较而言的,不是也不可能永久停留于某一个时期或阶段。由此,对外开放也表现为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开放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向更高层阶的跃升而言,至少具有三方面的引擎功效。一是不断在新的开放比较中发现制约现代化发展的矛盾与问题并予以解决;二是不断在新的开放比较中感悟现代化发展趋向与要求,锚定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三是不断在新的开放比较中验证不同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下的不同发展结果,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与自觉。这三方面的引擎功效,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对外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是同步的,都表现为一个自浅及深、从低向高的递进过程。从创办经济特区、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到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地区,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建立自贸试验区到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力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生效,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是从解决制约现代化发展的表层矛盾到向纵深性问题开刀的过程,是通过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学习借鉴更先进的经验做法来消除自身弊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更高层阶跃升的过程。持续的对外开放,还是将世界文明发展中一切有益于我的优秀成果融入自身发展实践,以“中国式”眼光审视不同现代化模式产生的不同结果的过程。而这正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7]18这一科学判断的重要依据。对外开放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引擎功效,既体现于“现代化”推进本身,更体现于“中国式”的内在规定当中。

同时,对外开放还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深层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为基本特征,其发展进度、程度与对外开放的进度、程度密切相关。通过对外开放,我们既能充分利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资源、技术与管理方式,发挥国内、国际联动效应,又能学习借鉴不同国家、民族在推动现代化发展中应对和处置相应矛盾与问题的经验教训,在比较、借鉴中把握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一般规律,凸显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特色。显然,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程度越深、层次越高,越需要国内、国际两方面资源的支持,越需要深入总结不同国家、民族推进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认识、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由此,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成为一个极为现实的要求。这也是《决定》将对外开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的重要原因。

二、推进机理:两条轨迹展示对外开放与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逻辑关联

进一步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可以看到两条清晰的轨迹。

第一条轨迹,是中国共产党以开放立场和态度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轨迹。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条主线索。可以说,开放理念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谋划、推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早在送别湖南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同学时,毛泽东就说:“我们要有人到国外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8]45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在苏维埃区域内”,“世界各帝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在不违反苏维埃一切法令条件之下,可以有经营工商业的自由”。[9]120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毛泽东等党的主要领导人主动与外国友人tR9Zc+p8ylwHIcn5E/H5Sw==接触、交流,开启了中共“公共外交”之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明确宣示:“不排斥可以吸收资本主义国家中技术上某些好的对我们有用的东西。”[10]179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1]28中国的开放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开放格局与层次不断提升,这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以对外开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得到了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印证。诚如《决定》所述,对外开放已成为党和国家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

第二条轨迹,是一段时间内在“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下,对外开放受到多重干扰、现代化发展遭遇严重挫折的轨迹。以开放的立场和态度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发展是一条主线索,但有时对外开放也会因种种原因受到阻碍。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文革”结束前,我国在外部面临两大阵营的双重封锁,在内部则受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影响。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被认为是“推行洋奴哲学”“走资本主义道路”,一些人将“开放”与“投降”“卖国”混为一谈。这就造成了“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的严重后果。实践证明,封闭保守与现代化发展是相互矛盾的。

这两条轨迹,凸显了“现代化离不开开放,开放成就现代化”[12]的逻辑意蕴,展现了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机理。

其一,对外开放的认知自信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自觉。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本质属性。实践证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解决人类社会种种难题的有效途径。开放是对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充满自信的体现,表明了对在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新的发展创新的期望。中国共产党对开放的认同与坚持,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对外开放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13]的庄严宣示,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体现。对外开放在广度、深度和高度上的拓展,内蕴的是对更好、更快和更高质量的现代化目标的追求,以及对实现这一目标的自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自觉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开放中的自信程度。同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自觉程度越高,意味着在对外开放的立场与态度上越坚定、越自信。

其二,对外开放的推进力度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进度。从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看,处于上升期的国家、民族,总是以开放的心态与其他国家、民族交流、互鉴。如果一个国家、民族作茧自缚、封闭保守,就只能在落后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这正是对以大范围、宽领域、高层次开放推动现代化的实践成效的验证,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一种在兼收并蓄、广采博取基础上,以辩证扬弃的态度,通过自主开放推进现代化的发展范式。可以说,开放与交流是现代化的基础标识,现代化的程度是对外开放力度的实践反馈。

其三,对外开放的思想韧性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恒性。对外开放是一个实践过程,其间有所反复并不奇怪,关键在于坚定对外开放的信念。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经历过这样的反复。而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的背后,就有着对过去那样的反复的深刻警觉。应当说,即便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实践,仍然有人对对外开放持怀疑、担忧态度。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与时俱进地调整开放策略,释放出这样的明确信息:无论有多少杂音与干扰,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这种充满思想韧性的主张体现了党中央在对外开放问题上的清醒与坚定。面对可能的疑虑和诘难,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国必须继续守开放之心,持开放之旗,走开放之道。这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尤为重要。

其四,对外开放的能力本领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成效。《决定》提出,必须“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1]在对外开放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学习、掌握和提升对外开放的能力本领。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如何分析认识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新环境?如何应对破解对外开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如何创设对外开放的新层阶、新格局?只有掌握相应的能力本领,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说“现代化离不开开放,开放成就现代化”,那么,驾驭和推进对外开放的能力本领,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和成效。我们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总结、借鉴国内外对外开放的经验做法,完善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进行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预测与谋划,“练就驾驭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硬本领”。[14]

三、实践要求: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党的二十大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的中心任务的基础上,《决定》强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对“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实践要求。

(一)以坚定的开放自信,切实增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认识自觉与行动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现代化创造制度条件、奠定发展基础和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大踏步跨越的过程。目前,公开怀疑或诋毁开放的人已经很少了,把中国式现代化与对外开放割裂开来的观点也没有多大的市场。而《决定》突出强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是提醒我们要对来自两方面的影响有足够的警觉。

一是“逆全球化”思潮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单边主义泛滥,“脱钩断链”“去风险”的主张在西方发达国家甚嚣尘上,少数国家在国际交往中滥用制裁、封堵、报复、对抗的手段,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泛安全化。上述思潮与主张,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安全风险等,都可能加重一些人对扩大开放的疑虑和加强国际交流的担心。如何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如何正确看待对外开放中必然会产生的阵痛?如何以高水平的开放推动高质量的发展?如何统筹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安全?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对开放自信的考验。实践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对其不能有须臾动摇与犹疑,否则就可能使中国再次陷入自我封闭的窘境。只有坚定开放自信,才能坦然面对开放发展中的种种逆流与怪象,以进一步扩大开放来破解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二是风险意识淡化、缺乏自主定力的影响。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引来“活水”“好水”与过滤“浊水”“污水”都很重要。所以,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如何认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如何统筹扩大开放与防范风险?如何实现互通有无和平等互利?如何将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如果没有坚定的开放自信,如果没有对风险挑战的清醒认识,就解答不了上述问题,就不能掌控好对外开放的领域、范围、程度和节奏,甚至可能给怀疑、诋毁开放的人提供口实。《决定》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就对外开放而言,这一要求是完全适用的。

(二)以清醒的开放认知,全面把握进一步扩大开放在内涵与外延上的深刻变化

以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自觉与自主行动。进入新时代以来,进一步扩大开放在内涵与外延上发生了三方面的深刻变化。

一是数量开放与质量开放的位次转换。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背景下,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成为必然选择。必须适应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要求,“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1]换言之,长期以来形成的由开放范围、幅度、规模等指标构成的外延式、数量式对外开放衡量体系,要逐步让位于由科技含量、创新品质、效能等级等指标构成的内涵式、质量式对外开放衡量体系。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生产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水平对外开放将有效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

二是开放追赶与开放引领的位次转换。在一段较长时间内,由于现代化发展层阶低、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度低、外向型经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相对不足等,中国的对外开放呈现为一种追赶发达国家的赶超式形态。发达国家为谋求更大市场份额,常常以世界经贸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催促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扩大开放程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中国则实施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并举的战略,着重发展加工贸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对外开放中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署入世议定书后,落实开放承诺,承接高层次的产业转移,积极吸收世界先进科技与管理成果,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巨大震动。此时,一些发达国家出于对竞争失势的担忧和自身发展困境的无奈,逐渐从逼迫他国开放的“吹鼓手”变为处处设卡设限、破坏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运行的保护主义“黑手”。几十年间不断催促中国“开放”“消除壁垒”的这些国家,转瞬间成为被催促的对象。而中国则在越来越开放的过程中,成为当今世界推动开放交流、包容合作的旗手。开放主体的位次转换,既使一些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做法受到历史的嘲讽,又对我们在“逆全球化”形势下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了现实要求。

三是政策性开放与制度型开放的位次转换。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自东向西、由点到面、从浅至深的过程。新时代之前的对外开放,着力点在于商品、资本、劳务、服务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主要是一种政策性开放。由此,开放区域由沿海向内陆延伸,开放空间由表层向纵深拓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步入了由梯度开放向均衡开放、由局部开放向全面开放、由政策性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与《决定》作出了“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7]27“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1]的部署。以制度变革为核心,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对接国际高标准,成为推进全方位、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的重点。这种位次转换,预示着中国作为向全球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的“世界工厂”,将通过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构建更开放的世界市场作出更多贡献。

(三)落实《决定》提出的任务举措,努力提高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能力本领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贸易;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以上这些,是《决定》围绕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提出的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任务举措。“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15]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必然选择。而要贯彻落实《决定》提出的目标任务,就必须“练就驾驭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硬本领”。[14]

落实推进高水平开放任务举措,就要总结、用好开放经验。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比较分析,对以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提炼,通过反复对照思考,获得规律性认识。

落实推进高水平开放任务举措,就要科学把握《决定》的安排部署,吃透精神实质,掌握核心要义,明确重点所在,理顺相互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拥有相应的理论功底、政策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这样的本领,只有在对外开放实践中通过反复磨炼才能练就。

落实推进高水平开放任务举措,就要通过大量实践,有效发挥政策效用。要将《决定》部署切实落实到工作中去,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现实背景、条件支撑和可能出现的矛盾问题进行科学判断,提出相应对策,解决实际问题,及时总结反馈。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必须直面自身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的能力短板与本领弱项,通过理论学习强化开放意识,通过政治历练坚定开放自觉,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开放素养,通过专业训练增强开放本领,真正解决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的“本领恐慌”问题。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的主动谋划,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的客观要求。如何保证“放得活”与“管得住”的统一?如何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如何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如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发开放新格局?如何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作用,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如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如何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如何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如何维护开放环境中的国家安全?如何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形成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要回答上述问题,就必须“练就驾驭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硬本领”,以前瞻性思维和锐意创新的胆识,认识开放推进特点,把握开放发展规律,研判开放拓展走向,探索开放创新思路,进一步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使开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二〇二四年七月十八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24-07-22.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叶帆子.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N].学习时报,2024-02-19.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石仲泉,陈登才,主编.毛泽东的故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12月26日,上午)[N].人民日报,2023-12-27.

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11月12日)[N].人民日报,2020-11-1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 提高驾驭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力[N].人民日报,2023-09-28.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4-07-22.

[责任编辑 黄云龙]

Opening Up: Distinctive Identification, Promotion Mechanism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GAO Jiansheng

(Party Schoo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Shanxi Academy of Governance〕, Taiyuan, Shanxi 030006)

Abstract: Opening up run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s its distinctive symbol. There are two clear tracks in the process of its promotion, which show the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opening up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former to promote the latter. To advance high-level opening up in the new era, we must effectively enhance our awareness and action consciousness to further expand opening up with firm confidence in it, grasp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further advancing opening up with sober awareness comprehensively,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y to further expand opening up for implementing the tasks and measures proposed a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Key Words: Resolut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Further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to Advance Chinese Modernization; opening up; Chinese modernization; reform and opening up; high-level opening up; institutional opening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