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斯人”与“是人”

2024-11-29 00:00:00郑林华
书屋 2024年11期

前段时间,网友热烈讨论孟子那句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究竟是“是人”还是“斯人”。结果,有人说是集体记忆被篡改,有人说是领导人著作引用错误所致,有人说是古代汉语教材和港台影视剧误导。其实,在考证史料之前,这些说法或许只能说是感性认识。

是因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引用错误吗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刘少奇1939年在延安马列学院的演讲,同年在《解放》周刊发表,并在延安新华书店出版了单行本。1949年,刘少奇对该文修订过一次。有人以1950年版《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例,说大家将孟子原文记忆成“斯人”,是因为该书引用有误所致。然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新中国成立前本来就有多种不同版本,其对孟子名言的引用也有不同,如1939年新华书店版和1949年群众书店版用的是“斯人”,1945年版和1947年华东新华书店版则是“是人”。况且1950年版的发行量并不很大,发行量最大的是1962年版。该版经刘少奇重新修改审定,去掉了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或“斯人”)的原话,改为:“另一个封建思想家孟子也说过,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作用的人物,都经过一个艰苦锻炼过程,这就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影响确实不小,然而,很难说大家将“是人”记成“斯人”是该书的误导。一个很好的例证是,查《人民日报》1946年创刊至1976年底的文章,在标题或正文中使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或“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只有四处。

“斯人”在清代已较常见

事实上,自从孟子这一名言流传开来后,至少在元代(甚至可能更早)就已经出现了误记。比如元代许名奎的《劝忍百箴》“苦之忍第四十五”写道:“饭牛至晏,襦不蔽骭;牛衣卧疾,泣与妻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饿其体而乏其身。噫,可不忍欤!”

到了清代,随着小说的繁荣,引用孟子名言变成“斯人”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清代无名氏小说《玉燕姻缘全传》第七十三回写道:“独不闻: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后可成大事?想山河掌握,事非容易,只宜缓图。”乾隆年间夏敬渠所著小说《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五回写道:“孟子云:‘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大王等所言诸险,皆天也,将以大任降之,而历试诸险也!”

乾隆时期,陕西渭南人李芳桂因科场失意致力于写戏,而成为著名剧作家,文字较古奥典雅,其著名剧本《火焰驹》第七回“卖水”写道:“圣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想我受如此苦楚,将来或者有意外的功名。呀!”按照一般人观点,李芳桂参加了三十多年的科举考试,《孟子》作为官方指定的科考教材,他应该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为何还会出现误引呢?

无独有偶,道光年间小说《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开篇也写道:“大抵天将降其大任于斯人,靡不因磨练如斯,后能发奋于有为之大志耳。”光绪年间王冷佛创作的小说《春阿氏谋夫案》第十二回也写道:“三蝶儿摇首道:‘这却不然。我听书上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耐心忍性,正是增其历练,发其智慧呢。’”宣统年间小说《最近官场秘密史》也写道:“孟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老哥在这当儿,也着实受点艰苦哩,怕不是老哥将受大任了,所以老天故意的使老哥受点委屈呢。”

最有意思的是生长于光绪年间的蔡东藩,其作品中“是人”与“斯人”都出现过。其《后汉演义》第七回评论说:“王郎僭号,刘林助虐,秀狼狈南趋,几不得免,豆粥麦饭,何等困穷?孟子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明史演义》第一回评论又写道:“后半回叙明祖出身,极写当时狼狈情状,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如明祖朱元璋,殆真如先哲之所言者,非极力演述,则后世几疑创造之匪艰,而以为无足重轻,尚谁知有如许困苦耶?”

民国时“是人”与“斯人”大量混用

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申报》经常是“是人”与“斯人”齐飞。由于引用“是人”的例子很多,限于篇幅兹不赘述,笔者单举一些“斯人”的例子。比如,1916年12月17日,《申报》发表《梁任公在南洋公学演说纪略》一文,记录了梁启超前一日在南洋公学演说的内容,其中有谓:“人至青年,即当有志。所志既立,此后有所作为,即无不准此以进行。虽有种种之困难,亦无足虑。盖困难者乃最有益于吾人者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此实至理名言,吾人所当三复者也。”由于没有现场录音,不知道究竟是梁启超记忆错了,还是记录者记错了。

1926年11月17日,《申报》刊载的李友梅《圬者杨斯盛小传》记录了一位热心办学、捐资无数的校长:“友梅曰:杨公生而不辰,命途崎岖,殆孟子所谓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也欤?晚年境遇渐亨,醉心于慈善事业,一掷万金无稍吝色,殆传之所谓太上立德者欤?君子观乎杨公之言行,知其后世必有昌者。”

“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11月8日,《申报》发表的章渊若《救亡御侮与教育改造(二)》写道:“天生万物,优胜劣败。民族图存,亦有公律。古语云: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此实修身、齐家、治国、一贯的原则。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此言修身之应刻苦也。”

“一·二八”淞沪抗战后,1933年3月22日,《申报》发表的《翁照垣轶事》写道:“从一二八翁将军履险蹈危,我军未竟全功看来,也可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夫子的话是一点不错的!而穷小子们更应该坚决的硬着头皮努力,尝试!”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的野心,“七七事变”前,1937年1月5日,《申报》发表的潘公展《中国不亡论(二)》写道:“国民政府支撑危局,真是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一样。”

《申报》尚且如此,民国时期其他报纸也是经常“是人”与“斯人”混用。比如1931年11月29日,《西安日报》记录了“武功妇人焦陈氏,年三十余岁,家中老幼因年荒尽做沟中之瘠”的悲惨遭遇,标题即为《哭儿哭夫零丁妇匍匐乞食又遭殴——岂天降大任于斯人乎?》。又如1936年4月20日,《河南民报》刊登了一幅漫画,画中一个人坐在摇椅上读《四书》,漫画标题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此外,《东南日报》《新天津》《晨报》《扫荡报》《前进报》《福建日报》《徽州日报》《西京日报》等报纸也有很多使用“斯人”的例子,兹不赘举。

为什么从清代到民国直到现在,几百年来有那么多人出现误记呢?窃以为主要是“斯人”一词比“是人”更常用更易记。古代诗词中本来就有很多带有“斯人”的句子,如“斯人独憔悴”“斯人既已矣”“斯人已冥冥”“斯人不复睹”“斯人不重见”等,因此人们的头脑在记忆“是人”时,自然而然就以意思相同而又好记的“斯人”代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