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工业文化见证了国家现代化的历史征程。近年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议题的备受重视,工业文化也成了学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议题,一批批成果也随之问世。当中,以孙星先生的《工业文化导论》一书为代表。
作为工业文化创新工作的管理者、工业文化的研究者与工业文化政策的制定者之一,孙星先生多年来立足于我国工业文化事业的前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度思考,本书即是他厚积薄发之作。在我看来,这本书有着如下几点价值。
一是系统性。本书为工业文化普及读本,因此内容全面丰富。各部分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支撑,形成一个完整体系。该书先是分析工业文化的基本概念、内涵及价值,然后探讨工业文化的先进性表征、传播变迁逻辑、工业产业文化、工业群体文化等,接着探讨工业哲学、工业伦理、工业美学、工业精神及产品定价权,最后探讨全球工业文化实践。呈现多维度、多层面及多样化的状貌,从基础问题到专业问题,从理论问题到实践问题,从国内到国外,几乎无不涉及,具有较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近年,工业文化的研究是学术界理论探讨的热点,学者们大多从各自的学科积累出发,带着自己的研究视角与理论旨趣,贡献了还算丰富而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有从遗产保护角度出发的,有从工业发展史角度出发的,有从工业设计角度出发的,有从工业研学角度出发的,对工业文化进行了多角度的理论观照和实践引导。但是,各项研究彼此独立、互相隔膜,呈现碎片化及片面化。孙星的这项全面系统的研究可谓恰逢其时,适得其所。
二是前沿性。作为对中国成为质造强国、制造强国和智造强国的现实因应,孙星和他的同事凭借着固有的学术敏感,早在2015年就开始对工业文化进行研究,奠定了团队在该研究领域的领航地位。团队发表论文多篇,比如《工业文化概念、范畴和体系架构初探》《产品的文化定价权》等,提出诸多引发学术界重视的概念、范畴和术语。作为我国工业文化事业的决策者之一,他常年奋战在工业文化发展的实践前沿,致力于工业领域的案例推广、研学指导、协会促进及品牌提升等,因此也最贴近实践,拥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又把实践升华为理论的话语权。其对“工业伦理”“工业精神”和“文化定价权”的探讨,都属于该领域的前沿问题。
三是创新性。作为我国工业文化研究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该书的创新性显而易见。首先是论题的创新。早在2015年,作者就对工业文化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在国内学界属于首创;对工业文化进行了横向体系和纵向体系的架构,把横向体系架构为“工业物质文化”“工业制度文化”和“工业精神文化”,把纵向体系架构为“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每一类又都进行了细分。另外,作者对“文化定价权”的研究,观点新颖,构建了理论框架,富有学术原创意义。其次,显示出大视野。作者在人类历史的历时性和全球化视野的共时性中,探讨工业文化呈现出的特征、功能和价值,提出工业文化“是工业发展的倍增剂和灵魂”的独特论点。再次,是国际化的眼光和案例研究法的运用。作者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先进的国际经验和国际智慧,研究了“英国铁桥峡谷工业遗产”“法国巴黎航展”“德国红点设计奖”“美国硅谷的创新文化”“日本的匠人文化”和“中国的工业精神”。用理论研究关怀现实,用理论对现实把脉,用理论引领实践发展,恪守和践行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聚工业之力,铸工业之魂”的初心和宗旨。
当然,如果从更为严格的角度来看,该书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比如,因为著作属于普及读物,因此在深入性方面略显不足。近三十万字的著作,探讨了十几个问题,对每个问题的观照都其实可以做出大部头的专著,因此本书显得内容丰富而不够精细,广泛而不够深入。当然,这可能是“导论类”著作不可避免的宿命。毕竟,写作及出版的初衷是进行工业文化的社会教育与科普,而不是推出一部学术专著。
总之,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当下,《工业文化导论》一书,本着增强我国工业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关怀,对工业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该书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富有实践价值;既有普及功能,又有学术内蕴;既全面系统,又前沿创新;既有宏观观照,也有案例分析:是一部值得高度关注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