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正在吸血的蚊子拍死它的嘴会断在肉里吗?

2024-11-29 00:00
海外星云 2024年10期

某个夏日的傍晚, 你正在惬意地吹空调,突然耳边传来了熟悉的嗡嗡声。你立刻警觉地四处查看声音的来源——一只嚣张的蚊子就趴在你的小腿上,一动不动。

你眼疾手快,趁着蚊子没有一点点防备就将它“就地正法”。

那么问题来了:它死前的最后一刻还在吸血,那它嘴上那根针是断在你的皮肤里,还是完整地保留在蚊子身上?

蚊子用于吸血的口针,具有精妙的构造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蚊子是如何吸血的。

每一个咬你的蚊子都是雌性蚊子,它们需要靠吸血来产卵。从它们瞄准你到吃饱,总共分为三个步骤:穿透、探测和进食。

蚊子用于吸血的那根“针”,其实不是“一根”,而是“一束”针——总共由6根针组成。这种结构的生物学的学名就叫“束”,具体到蚊子也叫“口针”,每一根针其实是一根“ 唇型管” , 而它吸血的部位,由这束针和包住它们的下唇构成,整体被称为口器。

这个口针一般长2毫米,直径30微米左右,在刺破人的皮肤时候,通常会插入其长度的一半,也就是平均深入皮肤1毫米。

在束中,最粗最长的空心管叫“上唇”,它负责刺破血管并吸血,在它两侧分别有两根锋利的下颚和两根带有细小锯齿的上颚,它们负责划开人体皮肤并让蚊子更好地支撑住身体。还有一根“咽喉道”,蚊子用它向皮肤吐口水,使得该区域的凝血机制失效。

是的,每次蚊子吸你血的时候,还会留下它的口水。

蚊子进食的全过程需要好几分钟,而蚊子的行动速度也会随着它体内血液的增加而减缓。

蚊子外壳由几丁质构成,它的口针硬度并不高,就算以准静态的方式刺入皮肤, 也必定将其折弯, 甚至可能折断——更遑论人们看到蚊子时咬牙切齿的洪荒之力了。因此拍死蚊子时将其口针折断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蚊子的口针折断在了我的皮肤里,怎么办?

其实,就算蚊子真的在死后把作为它特有的遗产口针留在你皮肤里,也不必着急,因为这对于你的皮肤免疫系统来说实在是小事一桩。

人的皮肤作为生命保护的重要屏障,在表皮层和真皮层都具有免疫细胞。蚊子的口针刺入皮肤,即便没有断在里面,也构成了机械损伤。人的皮肤在受创后,会调动各种细胞协同作用来愈合伤口。整个修复过程分为:凝血和炎症期、增殖期和重塑期。

伤口形成后,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最先“开工”,止血并吞噬微生物。随后单核细胞在5 ~ 6 小时后“ 抵达战场”,这些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并成为“常驻主力军”。

顾名思义,巨噬细胞最突出的作用就是吞噬,它们会包围并吸入那些杂质,再通过自身内部的酶混合、分解杂质。它其中的一部分(M1型)主要负责吞噬,发挥促炎作用,另一部分(M2型)会在稍后的过程里促进愈合、长组织,发挥抗炎作用。

蚊子断口针这一情况,除了造成上述提到的“创口”以外,还留下一个异物。而针对这一异物,身体专门的“异物反应”(FBR)过程也需要巨噬细胞的参与。

“异物反应”以巨噬细胞集中黏附在异物上这一过程开始。接着,巨噬细胞改变自身的结构,进而在异物附近创造出一个独立空间。若异物比较“难啃”的话,巨噬细胞还会分泌一种因子来分解它们。经过巨噬细胞的不懈努力,异物会从表面开始开裂和分解,最终被巨噬细胞吞掉碎片。

如果蚊子留下的口器足够小,那么问题到这就结束了。

如果非常不幸,蚊子把完整的口器留在你的皮肤里,这根刺对于巨噬细胞来说任务量太大,那么异物反应过程就会“ 拉长战线” , 经历一个“纤维化”的过程。

此时,M2型促愈合巨噬细胞出场,它们不仅会召唤“T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聚集在异物表面,同时还会激活这些细胞成为一种“肌成纤维细胞”——我们结痂、结疤就是拜这种细胞所赐。同时,巨噬细胞自己也会在异物表面互相融合,形成多核异物巨细胞,化身“绿巨人”——这种巨细胞的形成又构成异物表面的蛋白质层的一部分。

至此,巨噬细胞和其他基质形成一个全新的“囊肿”就形成了,它属于伤口愈合中的“增殖”阶段。

这种由异物入侵的造成的囊肿在医学上叫“异物肉芽肿”,不过以蚊子的口器直径(30微米)和形状(一根光滑的尖刺)来看,这种肉芽肿的发生概率极小,即使真的发生了,它基本上也会随着皮肤本身的新陈代谢和血液供应不足而消失,或者被身体自身的酶吃掉。恢复时间和异物大小也就是损伤程度直接相关。

你的身体真正害怕的,不是它们的口器

其实对于你的身体而言,最可怕的从来不是皮肤浅层的物理侵袭,而是蚊子唾液中的病菌和抗凝血因子。

在一项针对“人体在被蚊子叮后的皮肤免疫反应变化” 的研究中,研究者即使排除了蚊子口器的轻微物理影响,依然发现了大量远高于普通伤口和异物反应的免疫系统变化。

而蚊子甚至会利用人类自己的细胞给人体搞破坏:杀死病毒的白细胞本身也成为了传播病毒的载体;而虫媒病毒随着免疫反应的进行散播到淋巴结中……

这些问题,才真正让身体面临大敌。

所以当你被蚊子包痒到心烦意乱的时候,其实你的身体细胞们早已经在这些包背后替我们“负重前行”了太多。 (综合整理报道)(策划/李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