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聚力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2024-11-29 00:00:00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
先锋 2024年10期

产业园区是经济建设的主阵地,是创新创业的先导区,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成都市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开区、高新区、城市新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抢抓全国开发区优化调整和省委深化新区开发区综合改革机遇,紧扣“三中心一基地”核心功能定位,明确拼经济搞建设“关键在产业、重点抓园区、最终看质效”思路,作出开展“立园满园”行动的重大部署。四川天府新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先行区为统揽,坚持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强化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功能,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加快打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区,为成都高质量发展大局贡献力量。

锚定特色立园,推动产业园区向专向精布局

抢抓设立省级开发区契机,进一步优化整体功能布局,突出特色优势资源,找准园区目标定位、明晰产业主攻方向,加快探索专业化、特色化园区发展路径。一是高点筹建成都科学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创新平台等创新资源集聚优势,聚焦“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先导区、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示范区、现代都市工业发展集聚区”目标定位,以“一区多片”形式做好精细规划,并充分考虑未来5至10年产业发展及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需求,留足建设空间,聚力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三大主攻产业。二是升级打造天府中央商务区。整合天府中央商务区核心区、法务岛特色产业片区共计24.19平方公里承载空间,以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打造成都未来城市新中心”战略定位为引领,依托天府中央法务区、中国西部博览城等特色平台资源禀赋,大力培育总部商务、现代商贸、会展博览、法律服务等高端现代服务业。三是精细化建设天府数字文创城。进一步优化园区经济地理,将规划建设范围调减至7.36平方公里,突出中意文化创新产业园、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等三大功能平台牵引作用,大力发展以技术研发、内容创作、融合服务为主的数字创意产业,加快打造“全国数字创意策源地、西部网络视听增长极”。

聚焦创新转化,促进产业体系向高向新发力

全力做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成果就地转化承接能力,探索“以战略科技力量引领成果及时就地转化”的产业创新模式,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建强用好战略科技力量。全力保障太行、天府实验室高效运行,推动倚天实验室纳入第二批省级实验室,促进6个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支持领军企业通过定向研发、组建创新共同体等方式参与科技攻关,瞄准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光电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智能、泛在网络、先进能源等未来产业,建设一批院地协同转化基地、成果转化应用基地,加快孵化一批“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创新策源集群“沿途下蛋”。二是创新发展都市工业。深入开展混合用地改革解决工业用地瓶颈,加快凤栖谷、国家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确保年内累计建成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持续提升工业上楼承载能力;创新央国企主导、地方国企参与、后期产品合作方和民营资本多方投入的市场化模式,发挥太行实验室高质量科技供给基础作用,推动天府轻动等链主项目,围绕成飞、沃飞长空等多款无人机高端动力需求,开展飞机、发动机协同研制,引导航电系统、测控系统、运营维护等上下游产业建圈强链。三是推动成果及时就地转化。结合成都科创生态岛、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加快构建覆盖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创新资源运筹能力;充分发挥校院地、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优势,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引导更多技术成果到新区转移转化。

着眼企业满园,加快发展环境向美向优提升

立足企业全生命周期要素需求,突出公园城市特色,以功能平台建设为牵引,以营商环境优化为支撑,“软硬兼施”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加快“镇园之宝”龙头企业招引和有根企业梯次培育。一是建强特色功能平台。用好用活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建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依托中意国(境)别合作园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增强园区高端资源要素吸附力,高标准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提能中国西部博览城,做强法律服务和会展服务功能。二是提升企业服务水平。常态化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健全“大专员(班子成员)+小专员(一企一专员)”服务机制,完善“天新通+企业服务中心+人才工作站”线上线下服务体系,统筹市民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和“天府兴隆卡”等特色服务进园区,加快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三是强化产城融合配套建设。立足公园城市营城理念,注重功能实用与美学设计相统一,梯次推进片区综合开发,加快天府中央商务区法务岛片区路网全覆盖、天府数字文创城骨干路网成型,聚焦园区产业人群需求,一体推进商务休闲、文体娱乐、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和绿道、公园等生态场景建设,打造人城科产融合发展的产业新空间。

突出改革赋能,促进园区运营向简向活转化

坚持集中精简、灵活高效的原则,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扁平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营,不断提升园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一是优化运营管理机制。按照管理机构小而精、运营公司大而专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管委会+专业公司+专业团队”管理运营模式,组建“综合运营商+产业投资商+专业服务组织”多层级专业化组织,从行政效能和市场效率两端着手提升园区运维水平。二是深化扩权赋能改革。充分利用新区开发区集成授权改革试点优势,积极对上争取更多省、市赋权,“一园一策”按需定制赋权清单,确保管理权限接得住、用得好,进一步理顺园区与部门、街道权责关系,确保园区轻装上阵、聚焦主业、专注发展。三是强化要素精准匹配。统筹做好政策、资金、土地、载体、人才等要素供给,出台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等专项支持政策,按照“一园区、一基金”的思路,构建专注科技成果转化的股权投资基金集群和主攻产业专项基金,加快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促进载体、土地等要素精准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