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软件人才和软件产业都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软件产业的构筑促进了数字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软件人才的培养为软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提升软件人才培养质量对社会各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软件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了中高端复合型软件人才的短缺问题。特别是,针对农林院校的特色和优势,有必要加大对软件人才的培养力度,优化人才结构。这不仅可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软件人才需求,还能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因此,有必要构建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推进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关键词:特色化;软件学院;产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27-0109-03
0 引言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1]。在这一过程中,软件人才培养和软件资源潜力挖掘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他们不仅是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更是支撑软件产业和其他各行各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特别是,软件人才需求呈现出显著增长趋势[2]。一方面,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软件人才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软件人才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3-4]。
在传统农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软件学院作为培养软件技术人才的摇篮,为数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在数字农业的推进过程中,许多涉农企业需要各种软件技术的支持,比如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智能农机装备、精准耕作、精确决策、无人农场等,这些都需要软件人才来进行研发、应用、部署和维护。因此,有必要探索面向农林高校的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建设路径[5-6]。
1 面向农林院校的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建设意义
1.1 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基本定位
首先,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要,面向智慧农业、数字乡村、“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特色软件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适应智慧农业技术创新的要求,突出农林高校的育人兴校、富民强农的思路。
其次,依托农林院校的农学、生物学、信息学、智能科学、通信电子类学科优势与科技服务特色,整合学校现有研究院、专业、重点实验室,对接产业集群等科技平台资源,通过“一流学术方向”和“协同创新团队工程”的实施。
最后,充分发挥校企联盟、产业联盟、校企研究院的作用,凝聚优势,深化合作,开展信息发布、科技服务、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工作。形成主业突出、辐射面广的主辅结合的合作模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赋予新动能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基地。
1.2 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平台基础
首先,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建设的关键是通过平台建设整合“政校行企”各方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软件学院,共同分享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建设成果。另外,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的建设要小切口、定位精准、精耕细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既符合区域性办学导向,同时也是地方农林院校的现实选择。
其次,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教兴城,推动产业和企业发展。一是提供人才供给,引导毕业生就业创业,为企业大规模培训职工。二是坚持开门办学,围绕产业链调整专业链,根据专业链建设课程链,通过课程链培育人才链,对接新兴产业和交叉产业。三是坚持科技服务,提升服务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最后,发挥农林高校的基础研究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策源地的先锋作用,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农林高校应打破学科壁垒,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和创新平台,推动知识创新、平台整合和技术突破,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1.3 根植“三农”发展,服务乡村振兴
首先,面向农林高校的软件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面向农业领域、集聚优势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推动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为宗旨,秉持“创新、高效、开放、协同”四大理念,建立“产业、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和科技创新模式,促进科技、教育和产业相结合。
其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中智慧农业、数字乡村、“互联网+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求,紧跟软件工程技术的前沿,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提高智慧农业应用软件的自主创新水平,引领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提高我国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最后,在数字农业行业应用软件领域,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对软件产业的需求,面向经济带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软件人才产教融合培养路径,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培养满足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软件人才,夯实学生的“知农爱农”理论基础,搭建软件实践教育平台,提升学生的“知农爱农”软件应用能力。培养具有“知农爱农”使命感的软件工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2 当前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2.1 面向农林院校的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的现状
第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林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响应这一需求,许多地方农林院校纷纷开设软件相关专业,并尝试建立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这些学院在培养具备农林知识和软件开发能力的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农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二,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大多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模式,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平台、引入行业专家、调整课程设置等方式,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这些学院还注重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协作,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第三,这些学院还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引入在线教育资源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些创新举措为地方农林院校的软件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教育内容与方式的现代化。
2.2 面向农林院校的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面临的问题
2.2.1 资金和资源投入不足
尽管这些学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由于地方农林院校在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的投入有限,这导致学院在场地空间、师资力量、教学软硬件设备等方面存在短板,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高层次、高水平且具备实践经验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师,这导致实践课程设置上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
2.2.2 企业合作不够深入
虽然学院构建了校企合作的平台,但合作缺乏深入的交流和合作。特别是沟通机制不健全、合作模式不全面、合作目标不统一等方面,严重影响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高校的目标是人才培养,而企业往往更关注经济效益,所以在合作过程中,常常缺少健全的合作框架协议、合作管理制度、合作评价体系等,导致企业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高。
2.2.3 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由于资金和资源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学生的实践能力往往得不到有效提升,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赋能产业提升的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大部分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既与学院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有关,也与学生个人素质和学习态度有关,导致他们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也难以为农业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做出应有的贡献。
3 面向农林院校的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建设路径
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的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和迭代优化的过程。农林高校在推动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中,应紧密围绕产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地方发展及区域发展展开工作。通过加强与各方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突破,为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如图1所示,在专业群建设、科教实习实训、师资团队等方面,应进行建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传递战略需求和产业软件研发需求。需要定期对学院的建设成果进行有效评估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供双创人才进入产业链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产生社会化服务收益。同时,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不断完善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方向。
3.1 构建创新产教融合,发挥多维探索渠道
首先,通过农林高校的课程体系升级和更新,加快实现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与农业产业结构、理论课程内容与从业能力、教学过程与农业生产实践、数字农业技术研发与数字农业相关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效对接,建立不同行业的企业深度参与农林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
其次,按照专业对应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校企联合制定和持续完善专业升级架构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需求和教育目标,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强调跨学科知识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问题解决能力。结合现实问题和实际项目,设计综合性实践课程。
最后,提供实践基地和实验设施,支持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和探索。引入前沿知识和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技能范围。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实施跨学科教学团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和教学互补。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过程,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
3.2 打造“双师型”队伍,共建校企实习实训平台
首先,高校可以在软件示范学院内部设立企业教师专岗和产业教授岗位,以此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制定和明确企业教师选聘标准,尤其在行业经验、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公开竞聘方式、企业推荐、个人自荐等途径,吸引具有丰富软件开发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企业技术人才加入农林高校教学团队。这不仅有助于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分享行业经验、指导实践,还能让学生及时掌握软件行业前沿动态,提升国际视野和职业素养。
其次,面向地方农林院校的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平台是提升软件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软件开发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通过明确合作定位与目标、设置针对性的实习实训内容、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措施,可以推动实习实训平台的健康发展,为农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最后,实习实训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软件项目开发环境,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软件开发技术,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促进了农林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入合作,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产业需求,推动软件产业创新发展。此外,通过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高校可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林行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农林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3.3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服务地方发展能力
首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农林高校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的专业教学内容,针对工科学科专业类型特点重构顶层规划与整体设计。利用“互联网+农业”、人工智能+农业、大数据+农业等多维度技术体系,开展创新创业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实习实训课程等多元化的有效融合。
其次,通过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学内容,推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与行业联盟共同开展重大农业应用相关课题研究,推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的数字农业合作交流和协同发展,为实现现代化农业协同共生、开放发展、创新互利发展提供技术人才。
最后,通过深化农林高校与农业产业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发挥地方农林高校科技优势、平台特色和人才优势,整合多元化资源,协同建设服务地方数字农业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中心,促进行业内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局面,进一步强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转型升级,为农业生产的便捷化、智能化、精准化奠定基础,提升农林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 结论
面向地方农林院校的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农林数字化转型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的定位和基础,提出了建设路径,包括构建创新产教融合、发挥多维探索渠道,打造“双师型”队伍、共建校企实习实训平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服务地方发展能力等。这些路径对提升软件教育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产教融合和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稳华, 陆岷峰, 朱震.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外部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战略联盟视角[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4,44(3):69-88.
[2] 葛鹏飞, 黄秀路. 数字化转型、创新知识与制造业企业融通创新[J]. 软科学, 2024, 38(1): 1-15.
[3] 牛连强,王德新,张志佳.工程认证指导下的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转型实践[J].教学研究,2017,40(5):23-28.
[4] 陈丽娜,曲东旭.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3(10):14-18.
[5] 任保平.双重目标下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机制与路径[J].东岳论丛,2024,45(1):41-48,191.
[6] 罗明忠,魏滨辉.数字赋能、技术进步与农村共同富裕[J].农业技术经济,2024(2):4-18.
【通联编辑:唐一东】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21cyxy033,2023cxtd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