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在“红色博物馆”里重温红色记忆

2024-11-28 00:00:00刘亚
方圆 2024年19期

1934年10月10日,一群怀揣着坚定信念的革命者从江西瑞金出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史诗。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值此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在瑞金重走长征路,亦是一次对长征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传扬。

行走在红色资源星罗棋布的瑞金,就像走进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和红色课堂,我无数次被里面的红色文物和文化打动:在共和国摇篮的叶坪瞻仰红军烈士纪念塔,在沙洲坝追寻共和国和人民检察事业的伟大开端,喝一口毛主席打的“红井”井水,甚至在路边随处可见红色五角星灯箱……岁月的风霜在这里孕育了枝繁叶茂的客家民系,历史的机缘更赋予了瑞金独特不朽的红色灵魂。

在瑞金市沙洲坝镇,我听到了“八子参军”的动人故事。革命前,杨荣显一家穷得饭都吃不上,连给儿子取名字的心思都省了,只按年龄分别叫作“一生保,二生保,三生保……八生保”。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杨荣显一家分得了田地,过上了有吃有穿的日子。于是,为了革命,他毫不犹豫地将8个儿子全都送上了战场,无一人生还。

《方圆》记者刘亚跟随瑞金市检察院检察官来到“长征第一山”旧址了解相关情况。(摄影:方圆记者张哲)

在瑞金市武阳镇,“共和国第一军嫂”陈发姑的故事至今为人传颂。陈发姑将新婚第三天的丈夫朱吉薰送走,临别前朱吉薰说:“革命胜利后,我一定会回来。”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也没有任何消息。尽管政府认定朱吉薰可能在长征途中失踪或牺牲了,但陈发姑却始终坚信,朱吉薰总有一天会回来。就这样,陈发姑等了丈夫整整75年,直至114岁去世。

在瑞金市叶坪镇,我爬上了红军村华屋村后山,历史书里“17棵松树”的故事就在眼前。仅有43户的华屋村家家都有人参加革命,其中17名青壮年在苏区“扩红”时参加了红军。出发前,他们种下17棵松树,和家人约定“见松如见人”。后来,勇士们长眠在长征途中,每棵松树都挂上了一块刻有华屋籍烈士名字的铭牌。

一组数据回答了“历史选择了瑞金,瑞金无愧于历史”这句话:当时仅24万人口的瑞金,有4.9万人参加红军,有名有姓的烈士17166人。也就是说,长征平均每前进500米,就有一个瑞金人倒下。

如果问江西人底色是什么,那么答案一定是红色。睹物思人,场景历历在目。爱护好、维护好这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守护好现有革命旧居、旧址等红色资源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司法机关更是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