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岩石》教学中的假设和猜想

2024-11-28 00:00鞠传信鞠秀敏
小学科学 2024年24期

〔摘 要〕 小学科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应合理运用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使学生在亲身探究过程中,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技能与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认识岩石》教学,对假设和猜想进行分析。

〔关键词〕 小学科学;假设和猜想;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24 079-081

在当今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小学科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任。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教学应当以学生探究活动为核心展开,这为小学科学教学指明了方向。而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呈现方式,为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如青岛版小学科学《认识岩石》这一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观察、假设、猜想、验证等环节,深入了解岩石的特征和形成过程。本文将详细阐述在《认识岩石》的教学中,具体实施假设和猜想这一重要环节的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一、观察岩石,激发兴趣

教学伊始,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各种不同的岩石标本。这些岩石标本形状各异,有的呈块状,有的呈片状;颜色丰富多彩,有灰色、红色、黑色、白色等;纹理也各不相同,有的岩石表面光滑,有的则布满了纹路。学生们被这些独特的岩石标本深深吸引,纷纷拿起岩石仔细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用手触摸岩石,感受其硬度和粗糙度;用眼睛观察岩石的颜色、纹理和结构;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岩石的细微之处。有些学生发现有的岩石是灰色的,表面很光滑,仿佛被打磨过一般;有的岩石是红色的,有很多小孔,像是被什么东西侵蚀过;还有的岩石非常坚硬,用小刀都刻不动。通过观察,学生们对岩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和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提出问题,引发猜想

观察之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观察了这些岩石,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你们觉得这些不同之处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个问题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水中,激起了学生们思维的涟漪。

学生们开始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片刻之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我觉得不同颜色的岩石可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的。比如,红色的岩石可能是在含有铁元素的环境中形成的,而灰色的岩石可能是在普通的岩石环境中形成的。”这个学生的猜想基于对化学知识的了解,他知道铁元素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有的学生猜测:“那些有小孔的岩石可能是被水侵蚀过的。我曾经在河边看到过一些石头,它们也有很多小孔,我觉得可能是河水长时间冲刷造成的。”这个学生的猜想来源于生活经验,他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联想到了岩石上小孔的形成原因。

还有的学生认为:“坚硬的岩石可能是由更坚硬的物质组成的。比如,可能含有更多的矿物质或者晶体结构,所以更加紧密。”这个学生的猜想则是基于对物质结构的初步认识,他知道不同的物质组成和不同的结构会影响其硬度。

教师对学生的猜想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创意,我们接下来就验证一下这些猜想是否正确。”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们感到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重视,进一步激发了探究欲望。

三、小组讨论,完善猜想

学生们分成小组,对自己的猜想进行进一步讨论和完善。在小组讨论中,他们各抒己见,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有的小组围绕“不同颜色的岩石可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的”这一猜想展开讨论。他们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不同颜色的岩石可能是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形成的,或者是受到了不同的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他们讨论出了一些实验方法,比如可以将不同颜色的岩石放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观察,或者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不同颜色岩石的原因影响。

他们设想可以设置不同的温度区间,将岩石标本分别放置其中,观察岩石在不同温度下的颜色变化。如果岩石的颜色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那么就可以初步推断温度对岩石颜色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他们还考虑到压力因素,讨论是否可以通过模拟不同的地质压力环境,观察岩石的颜色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在高压环境下岩石的颜色与常压下有所不同,就可以进一步验证压力对岩石颜色的影响。

有的小组针对“有小孔的岩石可能是被水侵蚀过的”这一猜想进行深入探讨。他们思考了水侵蚀岩石的具体过程,以及除了水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岩石上出现小孔。他们提出可以通过模拟水侵蚀岩石的实验验证这个猜想,比如将岩石放在水流中,观察岩石的变化。同时,他们还想到了可以实地考察一些有小孔的岩石所在的环境,了解其形成的具体情况。

在讨论中,他们设想可以设置不同流速的水流,将岩石放置其中,观察岩石在不同流速水流下的侵蚀程度。如果流速越快,岩石上的小孔越多越深,就可以证明水流速度对岩石侵蚀的影响。此外,他们还考虑到其他可能的侵蚀因素,比如风力、化学物质等。他们讨论是否可以通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放置岩石,观察岩石是否会出现小孔,以及小孔的形成速度和特征,从而进一步确定除了水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岩石上出现小孔。

还有的小组对“坚硬的岩石可能是由更坚硬的物质组成的”这一猜想进行分析。他们讨论了如何确定岩石的物质组成,以及如何比较不同岩石的硬度,提出可以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确定岩石的成分,或者使用硬度计测量不同岩石的硬度。

他们设想可以收集不同硬度的岩石标本,使用硬度计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每个岩石标本的硬度值。然后,通过对岩石标本进行化学分析,确定其主要成分:如果发现硬度较高的岩石中含有更多的特定矿物质或者具有更紧密的晶体结构,就可以初步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他们还考虑到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岩石,进一步研究岩石硬度与物质组成之间的关系。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猜想是否合理,还要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的猜想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汇报交流,筛选问题

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小组的猜想和验证方法。在汇报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得非常自信和有条理。

一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认为不同颜色的岩石可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我们打算通过查阅资料和进行实验验证这个猜想。首先,我们会去图书馆查找关于岩石形成的书籍和资料,了解不同颜色岩石的形成原因。然后,我们会设计一个实验,将不同颜色的岩石放在不同的环境中,比如高温、低温、潮湿、干燥等环境中,观察岩石的变化。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实验,能够确定不同颜色岩石的形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另一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猜想有小孔的岩石可能是被水侵蚀过的。我们计划实地考察一些有小孔的岩石所在的环境,看看那里是否有水流经过。同时,我们也会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水侵蚀岩石的实验。我们会将岩石放在水流中,观察岩石的变化,并且记录下实验数据。我们相信通过这个实验,能够验证自己的猜想。”

还有一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认为坚硬的岩石可能是由更坚硬的物质组成的。我们打算使用硬度计测量不同岩石的硬度,并且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确定岩石的成分。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找出坚硬岩石的物质组成特点,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认真听取每个小组的汇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筛选:“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猜想,但是我们不可能一一进行验证。我们需要筛选出一些更具探究价值的问题。大家想一想,哪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现有的条件进行验证呢?哪些问题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呢?”

学生们经过认真讨论,筛选出了几个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比如,不同颜色的岩石对光的反射是否不同?有小孔的岩石是如何形成的?坚硬的岩石和普通岩石的物质组成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可以通过现有的条件进行验证。

对于一些需要更多时间和资源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比如,岩石的形成过程与地球的演化有什么关系?不同地区的岩石有什么特点和差异?这些问题可以作为学生们的拓展研究课题,让他们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深入探究。

五、假设和猜想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首先,假设和猜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当学生面对一个未知的现象或问题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假设和猜想。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在《认识岩石》的教学中,学生们通过观察岩石,提出了各种有趣的猜想,这些猜想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其次,假设和猜想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进行假设和猜想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这个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在《认识岩石》的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对岩石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不同颜色岩石的形成原因、有小孔岩石的形成过程等猜想,这些猜想体现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最后,假设和猜想能够为实验观察和收集信息环节做好准备。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实验观察和收集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假设和猜想,学生们可以确定探究的方向和重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观察和信息收集。在《认识岩石》的教学中,学生们通过筛选问题,确定了不同颜色岩石对光的反射、有小孔岩石的形成过程等探究方向,为后续的实验观察和收集信息环节做好了准备。

通过以上叙述不难看出,以探究为中心展开青岛版小学科学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猜想、开展实验观察与信息收集以及进行交流与评价等环节,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探究的乐趣,不断提升科学素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金兰.生本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探究[J].华夏教师,2017(24):65.

[2]杨玉佩,彭虹斌.小学科学智慧课堂动态生成过程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9(14):49-50.

[3]朱颖泉.STEM教育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J].新智慧,2019(25):338.

[4]邓志祥.浅议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的优化[J].现代交际,202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