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指出,注重过程性评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2]3。教学评一致性作为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理念,对于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提升教学质量、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从评价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方法、评价主体4个方面,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路径。
一、评价目标:关注核心素养,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评价目标是教学评价活动的指南针,它不仅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还确保了教、学、评三者之间的紧密关联和一致性。小学阶段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数学教育不仅关乎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影响着他们未来在数学领域的深入学习及实际应用能力。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如“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2]7,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明确的框架和方向。
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制订明确、具体的评价目标,包含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以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评价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评价,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确保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注重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评价过程:发挥评价育人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评价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更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关键。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作用,教师需要重视“学”“评”融合,进行“因材施评”,并关注对“人”的发展,凸显评价的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凸显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积极鼓励与肯定: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肯定其在学习中的努力和进步。通过正面的评价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关注个体差异与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通过关注个体差异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全面发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习需求,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学”与“评”的融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的重要原则。评价不应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简单判断,也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三、评价方法:增强评价方法的适配性,重视运用评价结果的反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方法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工具,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重要手段。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必须增强评价方法的适配性,并重视运用评价结果的反馈。
1. 有效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增强评价方法适配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单一的评价方法往往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了增强评价方法的适配性,教师应有效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一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通常通过分数、等级等形式来量化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客观、易操作的特点。然而,定量评价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因此,教师应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课堂观察、学习日志、同伴评价等方式,全面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
二是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旨在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总结性评价则是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进行的评价,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可以确保评价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形成性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如通过课堂小测验、提问等方式及时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完善评价、反馈系统,形成评价长效反馈机制
评价结果的反馈是评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进功能,必须完善评价、反馈系统,形成评价长效反馈机制。
一是建立及时、准确的反馈机制。教师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反馈应准确、具体,避免笼统、模糊的评价。
二是注重反馈的针对性和个性化。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反馈应注重针对性和个性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例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重点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辅导;对于思维活跃但粗心大意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养成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这种个性化的反馈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是建立评价结果的跟踪与改进机制。评价结果的跟踪与改进是评价长效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定期对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结果的讨论和改进过程,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评价主体:构建评价育人共同体,让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家长等其他相关主体的作用。为了构建更加科学、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必须构建评价育人共同体,不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3],让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评价。
1. 学生自评:科学指导,合理反思
学生自评是评价育人共同体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自评,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制订改进计划,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和合理的反思框架。
提供自评工具和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评,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自评工具和方法,如学习日志、自我反思表等。这些工具和方法应涵盖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学习方法的运用、学习态度的表现等多个方面。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份自我反思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收获和改进建议。
引导合理反思和改进。自评的目的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在于解决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反思,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变换”时,如果学生在自评中发现自己在图形识别方面存在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困难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加强图形识别训练、多观察生活中的图形等。
2. 学生互评:积极互动,共同提升
学生互评是评价育人共同体中的又一重要环节。通过互评,学生可以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和优点,从而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营造积极的互评氛围,并设计合理的互评机制。
营造积极的互评氛围。积极的互评氛围是学生互评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尊重同伴的意见和建议,避免评价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和冲突。
设计合理的互评机制。互评机制的设计直接影响到互评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互评机制。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任务。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展示效果的生动性等。
引导互评中的积极互动。互评不仅是对同伴学习成果的评价,更是对同伴学习过程的关注和了解。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互评中进行积极互动,关注同伴的学习过程和进步。例如,在互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并帮助同伴制订改进计划。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建立更加紧密的学习伙伴关系。
3. 家长参评:鼓励参与,有效监督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评价育人共同体中,家长也应成为重要的评价主体之一。
为了鼓励家长参与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向家长介绍评价的目的、方法和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适合家长参与的评价活动,如家庭作业评价、课外阅读评价等。通过这些活动,家长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评价。
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进行评价,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份评价指南。这份指南应涵盖评价的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以便家长能够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进步。例如,在评价孩子的家庭作业时,指南可以列出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要求,如作业的完成情况、书写质量、解题思路等。通过这种方式,家长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孩子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通知[EB/OL].(2023-05-09)[2024-06-1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6/content_6884785.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李刚.以评导学、以评促学: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原则与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22(25):13-14.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辛寨学区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