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化融资功能就能强化投资功能?

2024-11-26 00:00:00李迅雷
股市动态分析 2024年23期

A股市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市值规模全球第二的大市场,但被诟病较多的是,A股市场的融资功能发挥得比较好,而投资功能(或赚钱效应)发挥欠佳。于是达成的共识是今后要着力发挥其投资功能,弱化其融资功能。在股权融资方面,则提出了“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加快形成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的常态化格局”的对策。而针对A股市场波动大、估值水平持续下行的现状,达成的共识是“推动中长线资金入市”,扩大耐心资本占比,以实现股市稳中向好的目标。此外,还有一个“共识”认为让股市上涨能够促消费。

本文将就以上这些“共识”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不同看法。

IPO规模缩减似无助于A股趋稳

2022年前三季度,A股IPO融资规模达4370亿元,成为全球新股发行规模最大的市场;2023年前三季度A股IPO募资总额3236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A股IPO融资总额只有478亿元,仅69家公司上市,相比2022年的304家公司上市,大幅减少87%。也就是说2024年以来,A股市场的融资功能已经大幅退化。

事实上从2023年开始,A股市场的融资规模就出现了明显下降,今年更是降低至罕见的低位。但在今年9月24日之前,A股的走势仍然比较弱,并没有因为融资规模的下降而改观。

9月24日以后A股走强,重要原因是国务院多个部委推出刺激经济和活跃资本市场的增量政策,与IPO规模缩减没有直接关系。

从历史上看,A股市场先后共有9次暂停新股发行,尽管当时暂停新股发行能起到稳定股市的作用,但之后股市又开始走弱,核心原因是当时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总体偏高。

笔者曾做过以下统计,即从1990年至2018年末的28年间,A股价格既受到盈利增长的正贡献,又受到估值水平下移的负贡献,其中估值水平下移对股指的负贡献大约每年为2%左右。

一个靠调节股票发行节奏来寻求市场稳定的股市,本质上就是市场各参与方不成熟的表现。笔者曾在2017年撰文《胜利者的悲哀》,认为尽管投资者成功地让新股发行暂停,却没有因此而提高其投资收益率。

A股市场真的很低迷吗?

大家普遍都认为A股市场熊长牛短,从指数的表现看确实如此,沪深300指数2015年最高达到5380点,之后就一路下行,2021年达到5930点,之后又一路下行,如今虽有反弹,但只有4000点上下。

有人认为,由于限价发行的新股上市后总是高开低走,因而拖累指数上涨。鉴于此,笔者在2020年6月份曾撰文建议新股上市后其计入指数的时间从上市后第11个交易日改为一年后计入上证综指。尽管该建议被采纳,使得上证综指的表征性更加合理,但仍然不改该指数的长期走弱趋势。

但如果比较全球主要股市的换手率水平,发现A股的换手率明显领先于美国的纳斯达克指数和标普500指数所覆盖的上市公司,如沪深300指数在2021年见顶之后,一路下行,而美股则一路上行。

实际上A股市市场的创业板和科创板的换手率比沪深300更高,说明A股市场的活跃度要明显超过全球任何一个主要股市。因此不能把A股的股价表现不佳等同于市场低迷,即A股市场的活跃度始终很高。

既然活跃度那么高,那么A股的估值水平是否被低估了呢?从全球主要股市的最新数据表明,估值(P/E)最低的仍是港股,为9.6倍,其次是沪深300,为12.6倍,标普500为28.4倍,纳斯达克指数估值水平最高,为43.7倍。从股息率看,恒生指数为4.0%,沪深300为3.0%,标普500为1.2%,纳斯达克指数为0.7%。

无论是市盈率(P/E)还是股息率,它们反映的只是过去,但A股这些年来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盈利增速放缓了,买股票就是买未来,因此,P/E/G才是一个对未来估值的重要指标。

一般而言,公司预期年均盈利增长率超过市盈率被认为的具有投资价值的,如市盈率20倍,而盈利增长率能持续保持20%以上,即P/E/G要小于1。这些年来,A股的平均PE水平显著回落,但上市公司的总盈利增速也是下降的。其中最近两年(2023年和2024年)所有上市公司的合计税后利润均略有下降。

IPO恢复常态化:利大于弊

A股市场是一个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市场,这些年来监管层一直提倡发展机构投资者,吸引中长线资金入市。与十年期相比,A股的机构投资者数量明显增加,市场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同时也要看到,长线资金的入市比例并不高。

一般而言,大市值公司的股价波动性会小于中小市值公司。再比较中美股票的市值结构,美股超过1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有854家,A股只有167家。美股超过10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有127家,A股只有10家。

同时,A股还存在中小市值公司的估值水平偏高问题。如美股市值中位数为6.9亿美元,按最新汇率算为50亿人民币,而A股市值中位数为38.6亿人民币,说明美股上市公司的规模普遍比A股大。此外,美股低于1亿美元市值的公司有1468家,A股只有103家。

A股的小市值公司数量少,主要原因是市场给予中小市值公司较高的估值导致的。所谓的“炒短、炒新、炒小”习俗长期存在。如科创板开设已超过五年,共有273家科创板股票跌破发行价,占比达到47.3%,这也导致了科创板指数的走弱。有一个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上市质量把关不严引起的,但注册制的核心是信息充分披露,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质量一定不如我国的科创板,差别在于它们实行严格的退市制度,把质量低劣的股票剔除。

作为新兴市场,相当一部分个人投资者喜欢听故事,不喜欢讲估值,导致很多中小市值公司交易非常活跃,估值水平长期居高不下。30多年来,A股市场始终没有出现成熟市场常见的新股发行难问题,长期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故恢复常态化IPO并不会对A股带来多少冲击,若采取优胜劣汰机制,反而能让股市健康成长,股指欣欣向荣。

从存量与增量的关系看,当存量规模较小的时候(如90年代),IPO带来的增量对存量的影响比较大,故当时暂停新股发行是可以理解的。如今A股市场市值80多万亿元,共有5360余家上市公司,若每年增加200家IPO,也只占存量比例的3%多一点。

实际上注册制已经为更多中小企业上市提供了便利,只要做到信息充分披露,严格执行退市制度,是完全可以满足投资者投资中小市值股票的需求。在股市陆港通开通已经10年的情况下,A股的价格仍然普遍高于其对应的H股,说明了什么?说明A股的投资者对于“估值”的绝对水平或股息率高低并不是很看重,比较在意的恐怕还是能否获得价差收益。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一个长期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立竿见影。假设高质量的优秀公司占比为10%,上市100家,只有10家优秀企业,那么,上市1000家呢?就有100家,可以大幅增加A股市场的价值投资标的。而且在供给大幅增加的作用下,中小市值公司整体估值水平偏高现象可以逐步消失。

总之,要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功能,提高市场的透明度,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注册制强调的是事中、事后监管,让违规者付出沉重的代价,才是对市场参与者最好的警示和教育。(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