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简称“赣”,这几乎家喻户晓。“赣”是汉语中的常用字,这个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在古文献中也有赐予的意思。宋朝的王象之在《舆地纪胜·赣州》中记载:“(贑)章、贡合流为义。二水为贑,左右拥抱,合流城角,于文为贑。”章水与贡水汇合后称为赣江,汇合处所在的县称为赣县。《山海经·海内东经》中记载:“赣水出聂都东山,东北注江,入彭泽西。”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赣水出豫章南野县西,北过赣县东。”那么,江西省简称为“赣”是在什么时候呢?大约是在清朝时期。
赣江是江西省境内最重要的一条河流,由南至北贯穿江西全省。在农耕时代,谁掌控了水运要道,谁就掌控了经济命脉。于是,在古代陆路交通很不便利的大环境中,水路交通的便捷成就了赣江两岸的辉煌。在明清时期,一代又一代的江西人从山林和田野中走出来,走到赣江边的码头,登上停靠在这里的船舶,以赣江为出发点,不断地向外地扩散,足迹遍布广东、湖南、湖北、江苏等地。
关于江西省的简称“赣”的来历,除了赣江的原因外,还有另外的说法。
有一种说法是在很久以前,江西省属于蛮荒之地。当时,这里瘴疠横行,人迹罕至,尤其是江西省的南部,山高林密,人烟极其稀少。但是,据《山海经》中记载:“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这种赣巨人一身长长的黑毛,人脸,长臂,脚跟是反着长的。晋朝时,郭璞在为《山海经》做注时,对赣巨人的活动地点进行了确切的记录:“今交州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长丈许,脚跟反向,健走、披发、好笑,雌者能做汁,洒中人即病,土俗呼为山都。”赣巨人主要出现在今天的赣州南部地区,因为有赣巨人的存在,所以那条江就被命名为赣江,古称赣水。也有人认为,《山海经》这部书是战国时期出现的,“赣”字在这部书里出现,是比较早的资料,是可以作为一种依据的。其实,《山海经》这部书中的很多内容并非战国时期的记录,而是后来各个时期逐渐增加进去的。因此,《山海经》中关于赣巨人的记载有可能是后人增加进去的。
另有一种说法是,赣江是章江(古称章水)和贡江(古称贡水)交汇而成,所以“赣”是章、贡二字合在一起而得名的。章江在西边,贡江在东边,所以“章”和“贡”一左一右放置在一起,成为一个“贑”字。于是,有人认为“贑”字本来就是拼凑而成的,很容易被当成两个字,因此,在正文里出现的时候,为了表明这是一个字,避免产生歧义,“文”字就被放置在“贑”字的旁边,久而久之,就成了“赣”字。
还有一种说法是,西汉初年,朝廷设豫章郡,东汉末年,孙策占据了江南,在豫章郡中分出了庐陵郡,隋唐时期,改为虔州,别号“老虎城”。宋朝的时候,赣州地区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多次发生农民起义。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齐述带着四千多人在虔州兵变(又称“齐述兵变”),震动朝野。兵变被镇压下去后,在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校书郎董德元以赣州前名“虔州”中的“虔”字带着“虎”字头,有凶煞之气为由,奏请朝廷改名。于是,朝廷下令去掉“虔”字的“虎”字头,只留“文”字,然后再取章、贡二水与“文”字组合,成为“赣”字,并将虔州改名为赣州(此时的赣州指的是江西省南部,而非全境)。江南西道在朝廷的官方文件中一直叫“江省”,曾任江西巡抚的蔡士英有《抚江集》一书,这里的“江”指的就是被称为“江省”的江西省。清朝光绪年间,朝廷的电报、奏章里的“赣省”取代了“江省”,因此,在这种说法里是先有赣州称“赣”,后有江西省简称“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