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双十一”是全民狂欢的购物节。其实,古代也有类似的购物节。在商周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尚不发达,商品流通的速度缓慢,为了方便商品交易,人们会选在某个特定的日子进行交易,称之为“集期”。《易经·系辞下》有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便是对“集期”热闹场面的生动描绘。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也记录了自己在“集期”购物时的所见所闻,“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
在古代,购物节的各种促销活动也必不可少。那时,商家会进行类似于现代的“折扣大甩卖”,称为“削价”;更有“送货上门”的服务,名为“送力”。在陈列方面,商家也颇具心思,他们不仅将店铺装饰得豪华气派,晚上还会在店外挂起五光十色的锦纱灯笼。宋代的《燕京杂记》中就有记载:“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
在古代,商家也会请名人“打广告”。《战国策·燕策》中就记载了一匹马的故事。这匹马在伯乐没有“代言”之前,三天都卖不出去。而一经伯乐鉴定,马匹便被抢购一空,价格还翻了十倍。
然而,最值得一提的还要数宋朝商家发明的一种叫“关扑”的促销游戏。参与者需先将钱或物品抵押给店主作为赌注,然后顾客把飞镖投向旋转着的八卦盘。如果飞镖正好扎中事先约好的图案,则算顾客赢,顾客便可以拿走店主押的东西;如若顾客输了,钱物归店家所有。
最初的“集期”并没有什么名义上的称号,直到汉朝出现了“槐市”,历史上才首次有了独立名号的购物节。“槐市”的由来是因为举办地在太学周围的一片槐树林里,每个月有两次开市,分别是农历初一及十五。在开市这一天,全长安城及周边的学生都会来集市上售卖自己带来的字画、乐器、笔墨、砚台等物品,场面热闹至极。
而到了东晋时期,“草市”逐渐形成。开始时,“草市”仅是交易场所的雏形,参加的人群也仅限于太学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市”规模逐渐扩大,参与人群不再局限于太学学生,还有很多小商小贩与农民。交易的商品类型也更为丰富,农副产品和手工小商品琳琅满目。后来,南朝国都建康城旁形成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建康草市”,不仅出现了很多固定商肆,一些商人还选择在建康草市长期定居。
原来,“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还是文化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