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年轻人吟诵经典古诗词

2024-11-26 00:00郑永娟
知识窗 2024年11期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曾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至今,她仍在给年轻人吟诵经典古诗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969年,叶嘉莹应邀到哈佛大学任教。同年,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暑期都回国教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不久,她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大学任教。到南开大学,她一开课,一间可坐300人的大阶梯教室便人满为患,教室台阶、窗台上都坐着学生、老师。有时候,连叶嘉莹自己也挤不进教室。

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听到不肯下课。她说自己的讲课风格是“跑野马”,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里的“小山”两个字,就能讲上3页纸的内容;说到李商隐的《嫦娥》,她会讲到王国维和王维……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FfU7dvKB/vDy0Ib+D010ZtUG5A67AmEaGiDsuUopNn8=的教学,并从中获取能量,如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把她从悲苦的泥淖中拽了来。“众生造亦众,恶有一机抽”一句使叶嘉莹醍醐灌顶。

2013年,叶嘉莹正式定居南开。

当问叶嘉莹为何在奔期颐之年的路上,还要坚守讲台继续推广普及古诗的吟诵时,她笑呵呵地说:“因为我觉得对不起年轻人。以前我上课大多是在讲批评啊,讲欣赏啊,但是我没有教吟诵。不留下正统的吟诵,我觉得对不起下一代的学生。”

吟诵是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形式,叶嘉莹说:“从周朝开始,我们的学习就是伴随着吟诵开始的。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感动和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诗词加上韵律声调,不仅更好记忆,也离作者的情感世界更近一步,一首完整的诗有字形、字音、字意三方面的美。

在南开大学教学时,叶嘉莹全情投入,一边讲,一边快速写竖排繁体的板书。因长期写板书,粉笔灰使她的指头皲裂,右手拇指和食指上总贴着胶布。好心的同事曾多次提醒叶嘉莹讲课不用太大声,要节省点精力,但她一讲起课来就顾不上这些。课程安排密集时,隔天一讲,每次3小时。对于不认真、不下功夫的学生,叶嘉莹会严厉批评,对刻苦认真却不得其道的学生,她也会和蔼地指出问题。

叶嘉莹曾经在课上发现不少学生把二手文献看得很熟,却看不懂原著文献。她心里着急,严厉要求学生下苦功去看、去背。有一次讲辛弃疾的词时,叶嘉莹鼓励学生多背诵,恰好家中有橘子,她让学生比赛,谁背得多,就把橘子奖励给他。

从读诗到写诗,从品诗到讲诗。叶嘉莹说,诗词教育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自我救赎,是诗让她的心灵不枯。尽管一生颠沛流离,但她的心魂始终深深扎根在古典文学这片珍贵的沃土。

近年来,年近百岁的叶嘉莹登上讲台的次数日趋减少。几年前,她不顾大雨前往南开大学一场既定的讲座,习惯站着讲课的她婉拒了中途学生搬来的椅子,颤颤巍巍地站了2个多小时。

步入晚年的30多年里,叶嘉莹应邀到国内数十所高校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400余场。2024年7月,已是百岁老人的叶嘉莹说:“吟诵古诗词传承传统文化,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那些真正的诗歌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