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4-11-26 00:00穆平
艺术大观 2024年24期

摘 要:美术学科是初中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根据新时代要求构建出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索美术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完成美术学科教学目标。充分合理的互动交流也是渗透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使学生在互动沟通中提升审美素养,提升美育整体质量。

关键词:初中美术;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4-0-03

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包括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学习中进步,在互动交流中获得发展。初中美术教师将课堂的主导权和主动权下放给学生,在课堂上重视互动的重要性,通过良好的师生交流沟通提高课堂活跃度与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一、初中美术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作用

(一)增强课堂感染力,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和谐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仅仅依靠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讲解知识,而是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进程中,有利于提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美术学习本身不同于文化类学科的学习,其展开形式更加灵活,教学内容与艺术息息相关,更加具有吸引力,评价标准没有固定答案,相对更加主观。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形式,进行对知识的梳理与解读。通过课堂互动环节,打破课堂封闭僵化氛围,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学科的魅力所在,发挥出学习主观能动性[1]。

(二)打造良好师生关系,提升教师能力

教师进行充分的课堂互动,有利于学生对教师有更多了解,也更加乐于在教师面前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和观点,推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巩固。以此作为切入点,促进教师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获得进一步成长。美术教师在外部教育环境的变化下,在互动的帮助下有利于更加了解学生,转变原本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永远保证与时代接轨,紧扣新时代要求提升职业素养。

(三)推进审美教育,提升课堂质量

在互动课堂上,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彰显出来,课堂效率得到提升,促进艺术鉴赏,促进敏锐感知。在互动中有利于优化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美术学科与鉴赏有关知识,建立起美术审美体系,提高美术文化修养,提升对美的感知灵敏度。教师在互动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出学生自主欣赏作品的个人美术审美取向,充分发挥出想象和艺术思维,在后天学习中融入知识体系进行审美鉴赏,从而对美术事物具备辩证理解与分析能力。在学生优化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主动探寻身边体现出美的事物,将美术学习与欣赏拓展到生活中,更加便于发现身边的美。学生在正确的审美取向下,区分事物的美丑与善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坚定美术审美理念的驱使下进行深层次学习,优化提升精神状态,促进在学习美术的同时获得艺术的感染,从美好事物延伸到美术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2]。

二、初中美术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现状

(一)重要性认识不足,课堂不够灵活

在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上,部分教师对于互动并没有充分的理性认识,没有完全意识到互动对于教学与学习的促进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的主要任务是讲解课本中的固定知识,便于学生进行认真听讲以及记录笔记,做到课堂听讲和课下复习的有序进行,将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对课堂提问环节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灵活程度不足,不能把控好课堂节奏,造成了初中美术课堂整体的单调化和程序化,缺乏教学新颖性和灵活性,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美术学科教学的要求。

(二)互动环节形式化,学生思考不足

当前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普遍存在互动形式化、机械化的问题。仍然有部分教师主导,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美术知识教育,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总体提升。美术教师互动环节的形式化主要表现为:在提出美术问题以后,没有给学生预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时间,就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将原本的师生互动转变成教师的自问自答,无法发挥出互动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应起到的作用。部分学生也对美术学科存在误解,认为美术课堂就是自由绘画创作的场所,在互动中主观性较强,理性思考严重不足。

三、初中美术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提升课堂兴趣,提供互动内容

初中生普遍具有好动和喜欢想象的天性,只有将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激发出来,才可以保证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能够进行有效互动,不会因为互动和交流分散精力。在教育改革不断进行的背景下,教师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保证教学策略与新课程标准高度一致。初中生经过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已经具备初步对美术的感知能力,但在课堂上依旧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是学生自身好动的天性,也与教师的教学内容趣味性不足有关。教师只有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才可以做到通过有趣的互动交流,将学生吸引到感兴趣的美术话题讨论中,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听课效率的提高[3]。

以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科书“线的魅力”为例,教师聚焦这个部分的内容,以美术中最基础的线条为师生互动内容,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对线条产生兴趣,认识到看似普通的线条也存在很多学问。教师指出生活中线条无处不在,让学生举出生活实例,从地平线、平静的水面、树、滑梯、桥拉索、海浪、楼梯、蛇、阳光、激光、冲浪运动等角度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教师让学生基于以上回答,将线进行分类,以此来推进基础知识教学。在学生和教师围绕线条这个内容充分互动后,再由教师参考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让学生知道线可以根据形态划分为两种——直线和曲线,将学生的讨论成果总结升华出来。教师再根据直线的位置和方向,让学生知道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折线等的定义,表明曲线又可分为螺旋线、弧线、波浪线以及不规则曲线等,使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具有实际效果,并且让学生从定义中认识到线所具备的美感,提升审美才能,认识到最普通的线中蕴含的美术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勾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线,可以自由选择直线和曲线,根据刚才学习的知识进行反复练习,明确在任何美术作品中,线都是最基本的存在,虽然看上去线非常不起眼,在生活中到处都是,但可以影响美术作品的质量。教师让学生提升对线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练习中找到绘画技巧,提升熟练程度[4]。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互动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教学课堂上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这种先进技术与相关设备,美术学科本身也在被信息技术所影响改造,呈现出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推动课堂展开,提升初中美术教学质量。新时代下,美术理论与经典美术作品不断更新产生,初中生需要了解与掌握的美术知识越来越多,对于学习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教师将信息技术有效利用,可以满足初中生日益增长的美术知识需求。通过信息技术,教师积极拓展教学资源,将课本中没有涉及的美术知识涵盖其中,做到对美术领域的全方位覆盖。通过多媒体大屏幕直观鲜艳的画面,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创新互动模式,辅助师生互助环节。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和学校密切沟通,让学校领导提升对美术学科的支持,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科书中“图案之美”为例,教师在课前就让学生做好准备,利用手机或者电脑等电子设备查找各种装饰图案,认识到图案中具备的美感,在课堂上为同学展示出来,拓展学习资源,思考装饰图案的作用与意义。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美术教科书,寻找图案的含义,并利用好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从原始彩陶到现代电脑制作的装饰图案,总结装饰图案历史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的形式美法则,加深对图案审美的理解。教师借助电子计算机,创新互动形式,让懂得操作的学生尝试用电脑设计一幅几何类型的装饰图案,在图案设计中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并对计算机软件操作进行讲解。教师给学生做好必要的示范,让学生自由选择团建进行设计,并给其他学生讲解实践案例中形式美法则应用解析。教师和其他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同时也关注到学生操作电脑软件的能力,让互动内容从美术知识中拓展开来,让学生认识到新时代美术创作可以采用电子计算机,使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本次美术课程中突出的信息技术运用主要是电脑绘画与设计,令师生耳目一新,从常规美术材料中解放出来。电脑绘画是对架上传统美术的颠覆,绘画本质并没有改变,变化的是媒介、材质和形式。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多种艺术作品表现形式和技能技法学习,在激发学生互动欲望的同时,也让互动成为师生共同提升的过程[5]。

(三)合作学习,在小组讨论中互动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小组中进行积极讨论,是当今教育环境下非常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方式,可以丰富课堂讨论内容,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动与课堂参与度,也对师生互动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机会。将师生互动融入小组讨论中,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性,也可以促进教师在小组中互动的针对性。初中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将班级学生按照前后桌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对美术知识的讨论与钻研,教师通过在教室中的走动进行监督,小组展示后教师再总结和评价。通过彼此联结紧密的教学环节,给师生互动预设出充分空间和时间,确保各个环节有序进行,推动课堂进度按照预期计划完成。教师的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有美术天赋和基础的学生也可以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进行讲解,确保自身知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也确保能够使同学基础知识得到增长。

以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科书中“放飞希望”为例,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要尽力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在思考中充分感受课堂情境,利用文化将学生引入教育框架中,为后续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对于风筝的教学,教师提出“青竹为骨,白纸当衫,风来上天,雨来收线”的16字谜语,让学生充分思考。因为这个谜语较为简单,学生联想到可以在天上飞的事物,从竹骨和白纸以及“线”中,明确这个谜语说的就是公园经常看到的风筝,因为风筝只有在风大的时侯才能飞上天,而且下雨就必须收拾回家。初步感知阶段是学生后续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法的模式,将风筝的种类以及不同风筝之间的区别进行阐明,配合图片,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由教师进行收束问题。从外形上,可以分为鸟形风筝、虫形风筝、水族风筝、人物风筝、字形风筝、器皿风筝等。从构造上来看,可以分为硬翅风筝、软翅风筝、板子风筝、串风筝、挑风筝、软风筝、桶形风筝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大小和材质来进行判断,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给了学生充分拓展思维的空间。合作学习是课堂的重点,教师花费更多时间,至少2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中深入探究,结合教科书图片思考风筝图案,根据常识总结风筝的寓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各项活动,设计一个寓意深刻的风筝,再请组内代表在讲台上分享设计寓意。还要从美术角度感悟色彩,通过欣赏风筝作品让学生观察里面运用了哪些颜色,让学生明白在美术创作中形与色密不可分,让学生认识颜色搭配和冷暖色调的知识。由于能够上天的风筝体积较大,可以将风筝转化为各种生活中的小饰品,比如挂件、冰箱贴、风筝礼盒、书签等,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充分体现出审美的多样性,不设置具体的标准答案和固定知识点,让小组内部成员互相借鉴同学的发言和经验,同时交流放风筝的技术和感受,让风筝真正在学生讨论中鲜活起来。在自主合作学习后,对生活所需品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表明所有的风筝都可以象征自由与梦想,因为风筝飞上天空,与行走在地上的人相比更加自由潇洒。很多风筝有吉祥图案,鲤鱼寓意“鲤鱼跳龙门”,还有“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等,象征美好。蝙蝠形状的风筝可以用来象征幸福,因为和“遍福”“遍富”谐音,让学生认识到风筝具有的审美属性和文化内涵。

四、结束语

现代的教育环境对初中美术教师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改进自身行为习惯和教学观念,才可以做到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活动,肯定学生的表达权利,培养学生对初中美术学科独特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教师要继续探索美术教育规律,研判学生心理,提升职业素养,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美术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江.课堂“活”则学生“活”——初中美术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艺术评鉴,2020(05):85-86.

[2]王田.浅谈初中美术互动式教学的开展[J].新课程:中学,2019(03):26-27.

[3]黄彩霞.初中美术教学中互动讨论法的整合实践[J].数码设计(下),2020(03):151-152.

[4]李金霞.浅谈如何在中学美术中进行互动教学[J].学苑教育,2017(18):96-97.

[5]曾连琦.如何在初中美术课堂应用互动教学[J].今天,2020(1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