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的视觉重构:历史传承与设计创新

2024-11-26 00:00苏琤赵斌
艺术大观 2024年24期

摘 要:本研究聚焦于文化记忆与视觉设计的互动机制,探讨其在历史传承与设计创新中的作用。基于扬·阿斯曼(Jan Assmann)等学者的理论框架,本文通过分析文化记忆的内涵,讨论符号与图像在集体记忆保存及传播中的功能,并强调其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本文通过符号化设计分析视觉设计在重构和传递文化记忆中的作用,使其符合当代语境,进一步探讨视觉设计在文化记忆重构中的作用。符号提炼与视觉转译过程的分析展示了设计在增强文化记忆可持续性及推动文化传播中的潜力,研究了视觉设计在文化符号提炼与转译中的方法,关注其在促进文化认同中的功能,并探讨符号作为集体记忆视觉载体的当代延续性。文章旨在揭示视觉设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中介作用,论述其在提升文化传播效力与深化文化认同方面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文化记忆理论;视觉设计;符号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4-0-03

在文化加速变迁与技术不断创新的背景下,文化记忆作为集体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设计学界的关注。文化记忆不仅是对过去历史事件的保存和再现,更是促进社会认同与传承的重要手段。扬·阿斯曼等学者提出,文化记忆通过符号和图像保存于集体意识中,并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下得以再现和传播。这种符号化记忆对于文化的传承和持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通过视觉设计来重构文化记忆,以适应当代审美需求,是当下设计创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符号化设计是视觉设计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历史记忆中符号的提炼、简化、转译与创新,设计可以赋予文化符号新的当代意义,从而在现代语境下激活集体记忆。然而,在这种设计过程中,如何平衡符号原有的文化内涵与创新表达的当代性,成为设计师必须面对的挑战。视觉设计不仅仅是文化记忆的再现手段,更是承载与传播文化的桥梁,能够有效增强集体认同感和历史共鸣。因此,探讨视觉设计如何重构文化记忆,以实现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的双重目标,是具有现实意义且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文化记忆与视觉设计的互动

(一)文化记忆的理论基础

对记忆的研究最早是从心理学延伸出来的词汇,后来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和文化学并不断扩展,记忆的内容从个体和集体记忆发展到社会记忆,最后演变为文化记忆[1]。文化记忆理论是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提出的概念。它是从记忆—传承—保存—延续的过程,也可以理解成被筛选—被揭示—被重新唤起—被重新解释的结果[2]。文化记忆不仅是记忆的媒介与内容,更是一种文化机制和记忆构建的方法,是通过符号、图像、建筑等物质形式承载和传递的集体记忆。不同于个体记忆,文化记忆更具有外化和集体性,能够通过符号系统和文化实践在社会中延续。通过这些媒介,历史事件、文化价值和集体经验被形象化并固定下来,形成文化传承的基础。文化记忆不仅是对历史的保存,还具有重构与激活的特性。这意味着文化记忆不仅是对过去的简单记录,还通过符号化的形式可以在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中被重新解读和使用。符号、图像和建筑等媒介通过传递历史和文化,增强了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并维持着集体的历史记忆。

在文化记忆的传播过程中,符号化起到了关键作用。符号不仅是记忆的载体,更是文化的象征和沟通工具。通过设计和符号转译,历史记忆得以转化为简明易懂、易于传播的视觉形式,这使得文化记忆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

(二)符号化设计在记忆传承中的作用

媒介与记忆紧密相关,隐喻则是连接两者的关键元素。隐喻不仅是对语言的重新改写,更是一种重新开发和构建表述对象的方式。在现代多媒介环境中,对记忆的隐喻表达揭示了记忆内容的多角度解读性和可支配性。记忆不再只是过去的遗留或历史的存储装置,而是成为一种可塑的内容,在不断变化的视角中形成新的“符号”[3]。符号化设计在文化记忆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集体经验简化为易于识别的符号,设计使文化记忆能ghSIx6UPFOQBBj2ZX5QeJcGfuO4JnpimOSlzDwlj97M=够更直接地传播。符号化设计不仅提高了记忆的辨识度,还通过简化和转译增强了符号的现代感和传播效果。

符号化设计的文创不仅是一种视觉表现形式,更是通过创意产品将文化记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可触、可用和易于传播的设计途径。符号的简化和转译使得文创设计融入日常,成为文化传播和记忆再现的有效路径。文创设计使得历史符号得到重新诠释和运用,从而为文化记忆增添了更强的传播力和持久性,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持续性媒介。

二、设计在文化记忆重构中的意义

在文化记忆的传承中,视觉设计通过创新赋予历史记忆新的活力。设计不仅是对符号的保存和再现,还需通过创新设计手段,使历史记忆能够在当代审美体系中继续发挥作用。设计创新的核心在于符号与当代审美的结合。通过对历史符号的重新诠释,设计师能够将其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语言。通过符号化和现代设计语言,使历史记忆更具传播力和感召力,激发当代受众的共鸣与认同感。以下三方面探讨了设计如何在文化记忆重构中发挥作用。

(一)文创设计的历史再现功能

设计对符号的重构重塑了记忆的传播路径,使得文化符号能够超越其原有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获得当代意义的赋予与解读。设计通过符号化语言使这些历史符号在现代语境下重新获得生命力和传播力。不仅保留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更在当代审美体系中对其进行了新的阐释,从而延续了文化记忆在当下的影响力。

符号作为集体记忆的核心载体,经过视觉化的再处理,使历史能够在当下环境中重新被感知和体验。文创设计通过符号与图像的运用,不仅再现了历史事件与集体记忆,还将其转化为具有当代意义的文化表达。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历史符号的简单呈现,更是对其内涵的再创造。

(二)创新与传承的平衡

文创设计在文化记忆重构中通过符号化设计手法实现创新与传承的平衡。符号化设计并不仅仅是对历史符号的再现,而是一种通过视觉化的抽象与简化,将文化元素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和传播需求的设计语言的过程。这种设计既能够传递符号的核心内涵,又能够使符号适应当代语境,进而拓宽其传播路径。

符号化设计通过对历史符号的提炼与简化,使其从复杂的文化载体中抽离出来,以更为简洁和易识别的形式呈现。这种符号化的语言不但增强了符号的传播力,还让历史记忆在当代传播中具有更高的识别性和吸引力。在这一平衡过程中,设计语言成为历史与现代之间的桥梁,使得文化记忆能够在保持其原始价值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并保持活力。

(三)文化记忆的可持续性

记忆作为一个动态的存在,既重审过去又展望未来,在不断的回忆与遗忘中重塑社会进程。记忆的重塑不是对某个人或事件的回忆,而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提取与加工,呈现为一种“回忆形象”[3]。设计在推动文化记忆的重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符号化设计,历史记忆不仅能够在当下语境中被激活,还可以通过设计手段增强其长期的影响力,促进文化教育和传播。

视觉设计能够使文化记忆的传播变得更加持久。通过设计符号的简化和再创造,不仅实现了历史记忆的再现与传承,还增强了其可持续性,使历史文化记忆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传播,发挥更广泛的影响力。

三、文化符号的提炼与视觉路径

文化符号的提炼和视觉化设计是推动文化记忆传播的重要环节。设计师在传承历史符号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符号的深层文化内涵,还需将其进行现代转译,以满足当代审美和传播需求。符号提炼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视觉设计使这些文化符号兼具情感共鸣、历史厚重感与现代传播效果。

(一)历史符号的提炼与设计转译

文化符号的提炼是视觉设计中最基础且最具挑战的工作。历史符号不仅承载着特定时代的集体记忆与价值观,也通过视觉形式呈现特定的文化象征意义。

符号提炼的第一步是简化与抽象化。历史符号往往包含复杂的形象和信息层次,通过简化设计,设计师能够使符号更加直观、易于理解。简化并不意味着削弱历史符号的文化内涵,而是通过提取符号的核心特征,以增强其视觉辨识度与传播性。例如,中国长城这一历史文化符号,在符号化设计中常被简化为几何线条,保留其核心的文化象征意义,但在形式上变得更加简洁、现代,使其能够应用于各种设计情境和媒介中。

设计转译是第二个关键步骤。在符号的视觉转译过程中,设计师不仅要保留符号的核心文化内涵,还需考虑如何通过现代设计语言使其在新的社会语境中继续发挥作用。历史符号通过符号转译适应当代语境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符号的意义会发生变化,设计转译要使符号适应新的时代和文化环境。

例如,故宫文创团队从故宫建筑中的瑞兽、宫廷纹饰、红墙黄瓦等典型元素中提炼出代表性符号,并将其应用于文具、服饰、饰品等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在这些设计中,瑞兽符号被高度简化,轮廓与细节经过几何化处理,使得原本复杂的图案适合现代审美并易于识别。

这种符号的视觉化转译确保了历史文化符号能够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被识别和接受,同时保留其核心文化价值。设计师不仅是对历史符号进行视觉上的重塑,更是通过符号化设计使这些符号在现代传播中得以复兴。

(二)视觉符号与文化认同

文化符号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还是塑造集体文化认同的重要工具。扬·阿斯曼在《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中探讨了回忆、认同和文化的延续之间的关系,认为每一种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凝聚性结构”……[2]。通过视觉符号的设计与传播,历史记忆被具象化,进而强化了集体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视觉符号的文化功能在于它能够将集体记忆通过视觉形式进行广泛传播,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与文化归属感。

符号的视觉化过程是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之一。符号的普遍性与易识别性使其成为集体记忆的象征,能够迅速引发受众的历史联想。符号设计不仅承载信息,还能激发情感认同。当符号通过视觉媒介被广泛传播时,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历史信息,还有对文化的情感连接。设计师在符号化设计中,需要考虑如何通过符号形态、色彩等元素,强化这种情感共鸣。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是文化符号与视觉设计相结合,构建文化认同的经典案例。会徽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符号,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使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形成独特的视觉认同。通过符号化的设计,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元素书法与现代运动符号滑雪、滑冰进行了融合,使该符号不仅承载了历史文化内涵,还通过简洁的视觉语言建立起国际化的视觉传播效应,激发了对冬奥会的关注与民族认同感,也通过符号化的再创造强化了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认同与传播。

(三)文创设计的文化传播功能

文创设计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文化符号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其在文化传播中的多维度应用。符号化设计通过视觉创新和符号转译,能够有效提升文化符号的传播广度和深度。在现代文化传播中,文创设计通过视觉创新与符号再创造,能够将历史文化符号与现代传播媒介结合,使其在更广泛的传播途径中得以呈现。

三星堆文化的文创设计是文化符号成功传播的典型案例。设计师通过提炼出青铜面具、神树等代表性符号,进行简化和现代化转译,使其应用于文创产品、展览设计等领域。青铜面具符号被高度简化为几何图形,赋予其现代感,广泛应用于文创饰品、导视系统和数字平台。

此外,三星堆文化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增强了互动性,提升了受众的参与感。这些数字化手段帮助文化符号超越了博物馆实体空间,实现了更广泛的传播,增强了文化的可持续性与认同感。

这种符号化路径使得文化记忆不仅是静态的视觉符号,还能够通过互动体验成为受众主动参与的文化现象。通过这种技术创新与符号再创造,文化符号在现代传播环境中不仅得以保存,还能通过视觉设计和技术传播实现文化记忆的延续与再现。

四、结束语

本文运用文化记忆理论,探讨了符号化设计在文化记忆传承与当代设计创新中的作用。研究表明,符号化设计能够通过对历史记忆符号的提炼、简化与转译,将集体记忆转化为适应现代审美的设计语言,进而增强文化认同和记忆的可持续性。视觉设计不仅有助于历史文化符号在当代语境中的再现,还通过创新手段拓展了其传播途径。符号化设计能够在平衡创新与传承中具有独特优势,在保留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数字化和互动设计技术,以深化符号化设计在文化记忆重构中的应用,从而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更具实用性和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王蜜.文化记忆:兴起逻辑、基本维度和媒介制约[J].国外理论动态,2016(06):8-17.

[2]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石钰.流动的文化记忆——基于蔡国强艺术作品研究[J].美与时代(下),2024(07):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