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画审美定位的演变

2024-11-26 00:00孙锦涛
艺术大观 2024年24期

摘 要:漆画作为一门从传统漆艺中独立出来的新画种,它的出现是传统漆艺的新发展,也是中国民族绘画的新创造。漆画自从1984年被中国美协正式确立为独立画种之后,美术界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学科健康发展的问题,漆画因为发展之初没有形成自己的审美参考系,所以一直以传统漆艺的审美标准作为自己的参考系,这种代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漆画想要完全实现自身的审美价值,还是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一套独立的审美标准,在现代漆画不断建立绘画语言体系,并与传统漆艺不断摩擦和调和的过程中,加之漆画发展的这六十年,又恰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的时期,漆画的艺术定位经历了好多次显著的转变。

关键词:现代漆画;创作审美;漆性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4-0-03

一、关于传统漆艺功能定位的转变

漆画之所以能够从传统漆器的纹样装饰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其根本原因在于画家的深度参与和艺术创新。传统漆艺拥有长达八千年的历史,从漆树的种植、漆液的采集,到日用器物的制作,再到用于欣赏的工艺品,中国传统漆艺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善的体系。从五代的《漆经》到明代的《髹饰录》,漆艺的技艺和理论都得到了丰富的发展。然而,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漆艺主要依靠手工艺作坊的师徒传授方式延续,这种传承方式受限于工匠们的文化水平和视野,使得具有独立创作意识的漆艺作品很难出现。

在传统社会中,文人阶层沉浸在卷轴画的笔墨玩味中,由于阶级意识的根深蒂固,他们很少甚至不可能参与到手工艺中。因此,传统漆艺长期以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为主,其艺术表现和审美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认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观念的变革提倡“人人平等”,鼓励画家走出书斋,深入生活,学习并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为了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国家提倡人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新的、有价值的艺术形式。这一时期,许多高校为了开拓艺术教育的新方向,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工厂与师傅们一起学习和实践,这种教育模式为漆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

此外,越南磨漆画的传入对中国美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和催化作用。越南磨漆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漆艺可能性,这促使中国艺术家开始思考如何将传统漆艺转化为一种更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漆画逐渐从传统漆艺中脱离出来,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体系和艺术语言。

这一转变意味着漆画实现了从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的蜕变,它不再仅仅是器物上的装饰,而是成为一种表达情感、反映社会、探索艺术表现力的独立绘画形式。漆画的独立,不仅为中国的绘画艺术增添了新的篇章,也为传统漆艺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画家的参与,使得漆画在技法、题材、表现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从而确立了漆画在现代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二、关于漆画物质基础对漆画审美定位的影响

漆画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与油画、国画等艺术门类并肩而立,遵循着艺术表现的普遍规律。它的创作不仅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映射出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旦失去了这些核心要素,漆画就可能退化成仅仅附着于漆器之上的纹样图案,成为一种工艺装饰,而失去了绘画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力。

传统漆艺术为漆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法支撑。从莹莹漆黑到“白玉不琢,朱漆不纹”的朱漆,从金光银辉的金银镶嵌、描金、泥金到嵌红镶绿的螺钿镶嵌、蛋壳镶嵌、宝石镶嵌,再到含蓄迷离的透明漆、天然成趣的泼漆、尖锐锋利的刻漆以及亦凹亦凸的堆漆等,这些丰富多样的材料和技法共同构建了一个千纹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艺术世界。然而,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既是漆画发展的优势,也是对其继承与创新的挑战。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立足当代,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是一个需要漆画创作者深刻思考的问题。

在现代漆画的发展中,我们常常看到一种困境,即一些漆画家在创作中过度依赖繁杂的工艺和材料,试图以此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却往往忽略了绘画本身的语言和内涵。漆画若要确立自己的表达系统,必须懂得取舍,淘汰那些不符合绘画审美的部分,从而明确自己的审美定位。笔者认为,漆画不应仅仅局限于装饰性的表现模式,而应更加注重绘画意念的表达,提升作品的审美层次和主体意识。

漆画的艺术语言,归根结底是在漆上做文章。长期以来,漆画界对于天然漆与化学漆的争论不休,这一争论直接关系到漆画的发展命运。天然漆的褐色半透明质感和独特审美视觉效果是化学漆难以替代的。合成漆虽然有其便利之处,但在质感和色泽上却难以与天然漆相比。因此,漆画创作中对材料的筛选应当十分讲究和挑剔,这种讲究实质上是专业审美立场的体现。

然而,正因为对天然漆的坚持,漆画创作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难以回避的困难。创作者需要专门购买甚至精制天然漆,漆画工具难以打理,使用不便,色漆需要自行调制研磨,制作工期长,工艺复杂,这些特殊性使得许多画家对漆画望而却步。同时,这些特性也使得漆画的创作群体构成特点非常鲜明,形成了一个独特而专业的艺术群体。

在深入探讨漆画的艺术地位和发展困境时,我们需要从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漆画的独特性。首先,漆画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物质层面的独特性,更在于其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漆画作为一种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漆画的审美定位应该超越单纯的视觉享受,要深入文化哲学的层面,探讨如何通过漆画表达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哲学思考。其次,漆画的创作难点,如天然漆的难以驾驭、工艺的复杂性等,实际上是对艺术家耐心、技艺和创造力的考验。这些困难不应被视为障碍,而应被视为艺术创作的一种修炼。漆画艺术家应当将这些挑战转化为创作的动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挖掘漆画艺术的新可能性。最后,漆画的创作群体确实构成了一个独特而专业的艺术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漆画应该局限于一个小众市场。漆画艺术家应该走出工作室,走向更广阔的公共空间,与大众进行更多的互动。通过教育、展览、工作坊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漆画艺术中,从而扩大漆画的影响力。此外,对于漆画的传统与创新问题,应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打破陈规,推动漆画艺术的现代化。这不仅仅是在技法上的创新,更是在题材和思想上的突破。漆画艺术家应该关注当代社会问题,以漆画为媒介,表达对时代、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而天然漆与化学漆的争论,不仅仅是材料选择的问题,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体现。天然漆的使用,是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对自然材料的珍惜。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排斥化学漆。在确保艺术品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化学漆,不仅可以丰富漆画的表现力,也可以推动漆画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不同创作群体对漆画审美定位影响

目前主要创作人员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高校以专业教学为核心的群体,很多即是老师也是画家,漆画的传播主要由他们来完成;二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人员,这些人工作后和漆艺厂的师傅有接触后,学习了传统工艺,并运用到创作中,成为专业的漆画家;三是源于漆器行业本身,漆器行业从业人员进入高校研修,从漆饰艺术转为个人漆画创作,也成为漆画创作队伍的一分子[1]。

另外,从几个代表地区创作特点来看,福建作为重要的漆器产区,漆画的发展也一直走在全国的前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李芝卿制作了上百块技法样板,为福建漆画技法研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福建的漆画制作完善精良,风格样式多样丰富,工艺以变涂为主。广东靠近越南,漆艺文化也比较发达,最早的是留越的蔡克振,回国后逐步建立了广美的漆艺专业,广东漆画受广美艺术氛围的影响,目前漆画发展更具有艺术性和试验性。四川气候适合漆艺创作,川美的漆艺专业也是全国最早由沈福文设立的。目前四川漆画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使用化学漆、腰果漆为主,形成了自己的堆漆画法,作品的样貌更加鲜艳热烈。另外,湖北、江西、江苏等地也因为漆文化基础和院校培养,聚集了一批漆画创作者。

北京的创作群体则是以清华美院为首的高校为主,最早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了研究壁画中特殊材料的应用,将乔十光、李鸿印指派到福建学习漆艺,后来在壁画专业下建立了漆画工作室,后经程向君等漆画家壮大并划分为工艺美术系的分支方向,后随工艺美术系由造型方向调入设计方向,所以受到壁画审美影响,加之中央工艺的学术主张是强调提取传统美术中符合现代审美的元素,让作品能面向大众,为社会,为空间服务,所以相较于南方活泼绚丽的风格,北京漆画整体更加稳重大气。

通过分析创作群体的特点,可以看出漆画创作的主力还是集中在高校。但事实上,漆画学科还未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漆画创作上出现了一连串的发展问题。

首先,有漆艺工作室的院校一般只开设漆画选修课,或者将漆画设置在设计专业的细分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学生要么倾向于手工艺术,要么有绘画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一个合格的漆画家必须具备较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扎实的造型能力,还要具备娴熟的漆工艺驾驭能力,这些因素结合才能形成一个专业的漆画创作者。其他画种,如油画、水墨画等历史积淀深厚,早已形成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培养人才模式,而对于漆画这一年轻的画种来讲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才能找到科学的培养方式。其次,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又要面对漆画创作很多困难,驱使很多漆画家选择了“避重就轻”的方式,如很多漆画家将拍摄的照片打印出来,画格填空式地选择工艺材料填入相应的画面区域,以此掩盖绘画能力不足的问题;还有一些漆画家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将自己的代表作品复制多张进行售卖,虽然复制行为无可厚非,但这种方式算是对收藏者不负责任的行为。

四、关于漆画审美定位的研究重心

漆画,这种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以其独树一帜的视觉语言体系,在艺术界的地位坚如磐石。这种地位的形成,不仅仅是因为漆画的美学价值,更在于其背后所依托的天然漆的“漆性”。因此,对于漆画审美定位的研究,我们必须将深入理解和掌握天然漆的“漆性”作为研究的核心和灵魂[2]。

首先,天然漆的深褐色和半透明特性,给漆画创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这也是漆画艺术魅力的一部分。著名漆画家乔十光将漆画创作比作“戴着镣铐跳舞”,这不仅是对漆的屈服,更是对漆的驾驭。大漆的深褐色,经过艺术家的巧妙叠加,形成了独特的黑色,这种黑色深邃、神秘、高雅,它不仅仅是颜色的呈现,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正如吴冠中所言,黑漆的黑和国画的宣纸白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漆画中,黑色的运用,不仅仅是色彩的选择,更是一种审美的高度和哲学的深度。其次,漆画的朦胧美和神秘美,得益于透明漆的半透明性和层层打磨的技艺。透明漆的浅褐色,使得漆画在色彩调制上充满了挑战,但这种挑战也正是漆画艺术的魅力所在。透明漆的半透明性,在金银、红黄等浅色漆地上罩涂后,通过不同的罩染薄厚和研磨轻重,创造出丰富的明暗层次,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迷离感。这种独特的视觉效果,是其他绘画材料难以企及的。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漆画不仅是现代绘画的一种形式,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漆画的审美定位,需要紧跟国家对新时代文艺作品的要求,这就要求创作者不仅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既有历史底蕴又具有现代气息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应立足于实践,增强文化传承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强化自己的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使漆画作品更具时代精神和人民情感[3]。

漆画的审美定位,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问题,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漆画艺术的发展,不仅要保持其独特的民族性和传统性,还要有开放的心态,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以此来丰富和拓展漆画的艺术语言。只有这样,漆画才能在世界的艺术舞台上,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

总之,漆画的审美定位应当与时俱进,创作者应当努力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与人民情感相呼应的新时代漆画作品,为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深入研究天然漆的“漆性”,不仅是漆画审美定位研究的重中之重,更是每一位漆画艺术家的使命和责任。

五、结束语

漆画艺术的审美定位和发展路径,展现了艺术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的深刻互动。从传统漆艺的实用功能转向审美功能的探索,再到对“漆性”的深入挖掘,漆画的进步都是对艺术本质认识的深化。尽管漆画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人才培养、创作群体构成、审美价值理解等方面的挑战,但这些挑战同时也为漆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作为漆画创作者,我们应当坚守艺术的本真,不断探索和挖掘天然漆的独特魅力,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我们还需认识到,漆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艺术追求,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是对传统漆艺价值的再认识和对新时代艺术责任的担当。

因此,我们呼吁更多的艺术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参与到漆画艺术的推广与教育中来,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创作环境,培养新一代的漆画艺术家。让我们携手努力,推动漆画艺术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璀璨的艺术之光,为丰富我国的艺术宝库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最终,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漆画艺术必将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乔十光.戴着脚镣跳舞[J].美术观察,1996(11):12-13.

[2]乔十光.漆画——人画一半,天画一半[J].人民论坛,2002(08):60-61.

[3]程向君.对漆画艺术本体语言的思考[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3(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