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漆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凭借其独特的材质美感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在当代艺术界中独树一帜。本文旨在通过梳理漆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漆画的“漆性”与“绘画性”特征,探讨两者在漆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并研究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以创作出更具艺术魅力和时代内涵的漆画作品。
关键词:漆画;漆性;绘画性;现代漆画;漆画创作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4-00-03
漆画,以其独特的材质和技法,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艺术评论家曾指出:“漆画的魅力,在于其‘漆性’与‘绘画性’的完美结合。”这两种特性共同铸就了漆画艺术的独特风貌。本文将从漆画的材料、技法及其绘画性表现等维度,深入探讨漆画中“漆性”与“绘画性”的内涵、外延及有机融合。
一、中国漆画艺术的历史与当下
中国漆画艺术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河姆渡遗址的木胎圈足漆碗是早期代表。战国时期,漆画崭露头角,如信阳长台关楚墓的小瑟。隋唐时,虽瓷器兴起,但漆画注重装饰,金银平脱等新技法出现。宋元时期,剔漆、戗金等技法丰富表现,嵌薄螺钿片工艺更提高了艺术水平[1]。明清两朝,皇家重视,设立专门机构,漆工黄成撰写《髹饰录》系统总结了漆艺的技法和经验,为后世漆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当代,中国漆画艺术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其独立地位显著提升,从器物附属装饰蜕变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这一转型不仅开拓了漆画艺术的新天地,也激发了艺术家对技法的持续创新与探索。
近现代中国漆画艺术的繁荣,受益于国际新思潮的影响。法国“装饰艺术运动”等国外艺术流派的引入,为漆画艺术注入了新灵感。越南“磨漆”技艺的借鉴,更是为漆画开辟了新境界,提供了宝贵启示。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漆画步入快速发展轨道。重要展览如1978年“福建首届漆画艺术展”,充分展示了漆画的独特魅力,引领了发展方向。这些展览让观众更直观、深入地感受漆画风貌,为现当代漆画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时期,一些杰出的漆画艺术家脱颖而出,他们的艺术实践与创新精神,极大地推动了漆画发展。艺术家尝试融合传统技法与现代绘画理念,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他们巧妙运用现代构图与色彩,结合传统技艺,使漆画焕发新生[2]。
此外,艺术家积极探索新型材料与工艺。环保材料、新型涂料的引入,丰富了漆画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为漆画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漆画发展过程中,“漆画姓漆”与“漆画是画”两个观点在漆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被多位艺术家、学者和评论家反复强调与阐述。前者凸显漆画与漆艺、材料的紧密联系,揭示其本质特征;后者强调漆画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属性,突出其与传统绘画的共通之处。这两个观点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对漆画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当代漆画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广阔的前景。
二、漆画的“漆性”
漆性,指的是漆作为漆画创作的基本材料所展现出的独特性质。漆画的物质基础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天然漆、腰果漆、合成漆以及各类颜料。这些材料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漆画丰富的物质基础。
(一)天然漆:自然之馈赠
天然漆,又称大漆,是从漆树中流淌下的天然树脂。它具有优良的黏合性和成膜性,是漆画创作中最基本的材料。天然漆在接触空气后会逐渐氧化变为棕褐色,并硬化形成一层坚固的漆膜。这种特性使得天然漆在漆画创作中既可作为黏合剂,又可作为颜料的载体。然而,天然漆的氧化变色性也限制了其色彩调配的丰富性,尤其是浅色系的调配。
(二)腰果漆与合成漆:辅助之美
腰果漆和合成漆是漆画创作中常用的辅助材料。腰果漆以腰果壳液为主要原料,经过化学处理而成,具有更好的透明度、防水性和耐磨性。它的流平性优秀,绘制过程中不易起皱和流挂,因此更易于上手。然而,腰果漆同样存在颜色调配的限制。合成漆则是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的漆料,其性能更加稳定,但缺乏天然漆的某些独特质感。
(三)颜料:色彩之魂
颜料是漆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漆画中的颜料主要包括色漆和特殊颜色品类。色漆是由漆料、着色颜料、体质颜料等混合研磨制成的涂饰料。天然大漆在与颜料调配时,对颜料的化学成分有严格要求,只有不含锌、钡、铜和铁等金属元素的色粉才能与大漆调和。特殊颜色品类如猪血漆,则是通过特定工艺制得的具有特殊色彩和质感的颜料[3]。
三、漆画的髹饰技法:技艺之韵
髹饰技法是漆画创作中的重要手段,它包括描绘、镶嵌、刻填、研磨和堆塑等多种技法。这些技法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漆画丰富的表现手法。
(一)描绘:直接之美
描绘是直接画法,即在准备好的底子上直接利用调配好的颜料进行物象的绘制。描绘的技法可细分为描漆彩绘和描油彩绘。描漆彩绘以漆调配颜彩,直接在底子上描绘;描油彩绘则是以油代替漆进行颜彩的调配。描绘技法能够直接展现画家的笔触和色彩运用,使漆画作品具有鲜明的绘画性。
(二)镶嵌:材质之魅
镶嵌是利用其他材料嵌入漆画表面,以弥补大漆在色彩表现上的不足。常见的镶嵌材料有蛋壳和螺钿。蛋壳易获取且色泽丰富,是漆画实践中最常见的镶嵌材料;螺钿则因其光泽和反光效果而备受青睐。镶嵌技法不仅丰富了漆画的色彩和质感,还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三)刻填:肌理之韵
刻填是在涂绘了大漆的漆画表面錾刻出凹槽,然后填入不同颜色的漆颜料或其他材料,再打磨平整。这种技法使得漆画的视觉效果更加多样,能够呈现出丰富的肌理和纹理效果。刻填技法不仅考验画家的技艺水平,还展现了漆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研磨:细腻之感
研磨是将最外面的一层罩漆打磨平整,以显示出内部的装饰图案。研磨技术的运用使得漆画表面呈现出更加细腻和丰富的质感。通过研磨,画家可以调整画面的明暗对比和色彩层次,使作品更加生动和逼真。
(五)堆塑:立体之形
堆塑是利用漆或漆灰堆出需要的纹样。根据所堆漆(灰)的厚度不同,又分为平堆与高堆。平堆使物像表面呈水平状态;高堆则形成类似浅浮雕的效果。堆塑技法能够增加漆画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四、漆画的“绘画性”深度剖析
绘画性,作为艺术创作中的灵魂,是艺术作品情感表达与思想传递的基石,也是区分不同艺术门类的核心要素。在漆画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艺术领域中,绘画性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使得漆画超越了传统工艺制品的界限,升华为一种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独立艺术形式[4]。
(一)绘画性的深刻内涵与体现
唐代张彦远曾言“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笔踪在绘画中的重要性。笔踪,作为绘画语言的基本构成元素,是艺术家情感与思想的载体,也是绘画作品独特魅力的源泉。在漆画中,绘画性同样通过笔踪的呈现得以体现。漆画创作者运用毛笔等传统工具,将大漆这一独特材料巧妙地涂抹在底子上,形成独特的笔踪和肌理纹路。这些笔踪和纹路不仅构成了漆画的视觉形象,更赋予了作品以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韵味。
除了笔踪的呈现,漆画的绘画性还体现在对色彩、构图、形态等基本绘画元素的巧妙运用上。漆画艺术家通过精心构思和巧妙布局,将各种绘画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他们运用大漆的丰富色彩和独特质感,通过巧妙的色彩搭配和构图设计,使得漆画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同时,漆画艺术家还注重形态的塑造和表现,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态描绘,使得漆画作品在形态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变化。
(二)绘画性的多样化表现与历史传承
漆画的绘画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用途的漆画作品中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表现。以包山楚墓漆奁为例,这件战国时期的漆画作品不仅展示了楚国精湛的绘画技艺,还通过精确的形象、结实的轮廓和鲜明而丰富的色彩,生动地再现了战国时期的绘画风貌。这件漆奁不仅具备实用功能,更成为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绘画作品,充分展现了漆画绘画性的独特魅力。
再如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其上绘制了数十位人物形象,虽然绘制技艺不如同时代的传世作品精湛,但仍传达出非常典型的时代风貌。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充分展示了漆画在人物描绘方面的独特优势。同时,这些漆画作品还通过大漆材料的独特质感,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绘画性。
然而,并非所有拥有“形象”的漆器制成品都具备“绘画性”。如明清时期乃至当下广为流行的剔漆制成品,其表面虽然拥有精准的、近似浅浮雕的“绘画”形象,但由于这些形象并非通过画笔画出,而是使用剃刀抠出,因此并不能真正体现出漆画的绘画性。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笔踪在漆画绘画性中的重要地位。
五、论漆画中“漆性”与“绘画性”的完美融合
漆画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巧妙地将“漆性”与“绘画性”融为一体,实现了材料特性与艺术表达的完美和谐。这种独特的结合方式使漆画在众多绘画形式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5]。
(一)技艺与艺术的双重交响:漆性与绘画性的融合
漆画的“漆性”源于其独特的材料和制作工艺。大漆作为漆画的核心材料,以其温润、柔和的色泽和随时间流转而变幻的细腻质感,赋予了漆画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材料特性使得漆画在视觉感受上与其他绘画形式产生显著区别,为漆画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漆画创作中,艺术家需熟练掌握髹饰技法,深刻理解大漆等材料的特性,才能将大漆的独特质感与绘画的笔触、色彩等元素巧妙融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这种融合不仅展现了技艺的精湛,更凸显了艺术的魅力。漆画艺术家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将大漆材料的独特质感与绘画的笔触、色彩等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效果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理念,更使得漆画成为一种技艺与艺术的双重交响。
(二)个性化表达与人文关怀:漆画创作的情感传递与文化传承
漆画不仅是技艺的精湛展现,更是情感的深度共鸣与文化的悠久传承。每位艺术家在创作时都将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人生阅历和生活记忆融入其中,使得漆画散发出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和蓬勃的生命力。他们利用大漆这一独特媒介,以个性化的笔触和色彩抒发对自然、生活、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传递出对社会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同时,漆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深入挖掘漆画的文化底蕴,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使得作品既具有时代感又保留了历史韵味。这种结合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展现了艺术家对现代社会的关注与思考。他们通过漆画这一艺术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漆画成为连接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情感纽带。
在漆画创作中,个性化表达与人文关怀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艺术家通过独特的笔触和色彩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作品中,使得漆画成为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6]。同时,他们还注重漆画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为漆画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漆画的发展方向:保持独特魅力与追求绘画性并重
漆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发展方向应致力于在保持“漆性”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绘画性”。这并非意味着要模仿其他绘画形式,而是要结合漆材的特有属性,探索并塑造漆画独有的艺术语言。
在这一过程中,创作者需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过于追求工艺性的完美而忽视艺术性的表达;二是过于追求绘画性而忽视漆材的特有美感。漆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材料的特殊性和制作工艺的复杂性,若以其他画种的标准来评判漆画,将可能抹杀其独特魅力。
因此,创作者应在尊重漆材特性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以丰富漆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他们应深入挖掘漆材的潜力,展现漆画的独特美感,同时注重绘画性的提升,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此外,创作者还应关注漆画的社会功能和实用价值,将漆画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更多人能够欣赏和了解漆画的独特魅力。
六、结束语
漆画的“漆性”与“绘画性”是构成其独特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通过深入探讨漆画的材料、技法以及绘画性表现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漆画的艺术特征和价值。在未来的漆画创作中,我们应注重漆性与绘画性的有效融合,注重个性化表达与人文关怀的融入,以创作出更具艺术魅力和时代内涵的漆画作品。同时,我们也应积极探索漆画的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形式,推动漆画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漆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吴嘉诠.漆画[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
[2]寇焱.中国现代漆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吴嘉诠.漆画教程[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
[4]程向君.漆画技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5]袁元.漆画技法[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3.
[6]福建省美术馆.乔十光漆画艺术[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