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哈尼情歌》中民族元素的运用及演奏

2024-11-26 00:00项涵彬杨明莉
艺术大观 2024年24期

摘 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钢琴教育事业水平不断提高,钢琴作品质量也随之不断提升。这时,东方沃土上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钢琴家。生长在云南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艺术家,一直深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他将父亲的小提琴作品《春籁》的第二乐章改为钢琴作品《哈尼情歌》,又名《音诗》,以此献给父亲。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目前对该作品的音乐本体以及研究技巧进行探究的较多,而对其中民族元素与西方乐器融合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自身研究与演奏的基础出发,浅析作品中呈现出的哈尼族音乐特征在钢琴的演奏中是如何诠释民族音乐的。

关键词:哈尼情歌;民族风格;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4-00-03

一、作品背景

《哈尼情歌》又名《音诗》,原本是一首小提琴曲,作品中充斥着云南哈尼族、彝族民族元素以及当地特有的节奏韵律,充分体现出云南滇文化特色。内容展现男女恋爱的羞涩和喜悦景象,表达出张难先生对民族文化的赤城与对家乡及人民的热爱。来自云南哈尼族自治州的这位艺术家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着执着的追求,他将民族音乐加入西方技法将其改编成了钢琴曲以此献给他的父亲。作品中变奏与展开、变奏加花等手法的运用极具中国民族风格,又与西洋乐器——钢琴完美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出钢琴的“交响性”特征,扩大乐曲张力的同时也更好地体现张朝对父亲和家乡的思念之情,对前辈们奋斗终生精神的赞扬与敬意。

二、哈尼族音乐风格特征

(一)变奏与展开的曲式创作手法展现民族音乐特征

该作品是一首降A羽调单三部曲式作品,分有A(呈示段)、B(中段)、A’(再现段)以及coda(尾声)。虽说是单三部曲式作品,但这首钢琴作品中变奏、展开的手法的运用使它与传统的单三部曲式有着一定的不同。“变奏”可以较好地突出哈尼民族风格特征的多样性,“展开”可以层层递进充分传达出哈尼人民淳朴的情感。两者与西洋乐器钢琴完美结合,不仅具有西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平衡性特点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创造性特征,同时蕴藏着浓厚且独特的中国哈尼族风格之艺术意蕴。钢琴曲《哈尼情歌》曲式结构如表1所示[1]。

A呈示部(1—13):乐曲一开始出现主题动机,由A—E—C—B—E五个音构成,降A羽调,行板速度,中国作品独特五声调式的运用开篇即拉开具有浓郁中国云南民族风情的序幕。旋律缓慢、悠扬具有沉思性,好似作者听到父亲远方传来的歌声一般。B中段(14—42):延续A段主题,调性发生变化,由降A羽调式转为降A徵调式,整体音响效果变得更加明亮开阔。旋律从单音到双音再到和弦的模进,节奏中不断加入三连音,采用不同的调式变化,力度也不断地加强,仿佛看到父辈们载歌载舞的美好生活景象,表达对父亲的极度思念,乐曲也因此逐渐走向高潮。A’再现段(43—54):在延续A乐段的主题背景下,音乐织体再次发生了改变,采用了分解和弦及增加声部等手法,呼应主题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和声效果。这段旋律所传达出的音色仿佛天上繁星明暗闪烁,充斥着作者对父亲及家乡至深的思念之情。最后的3小节为结束句,主题动机卡农式的反复进行,力度逐渐变弱,情绪逐渐由激动恢复到平静,形成悠远的意境。全曲围绕主题动机不断发展变化,乐曲层次丰富,显示出较难技巧性,对于演奏者来讲作品的层次处理与情感把握极为重要。

(二)发展与进行的旋律体现民族风格特征

1.旋律的发展

在旋律发展上,运用了我国民族音乐常用的发展手法:变奏加花。乐曲开篇便以A—E—C—D—E构成的五个单音直奔旋律主题,经过不断变奏加花深化巩固主题,扩大张力,丰富层次,使音响效果立体丰满。

乐曲14小节的旋律变得轻柔婉转,八分音符与三连音节奏对位以及复调形式展开的旋律,让人眼前一亮,好似男女对唱时一问一答的情景。力度以“pp”逐渐加强,层层递进,使乐曲更加流动、绵延。

随着音乐的发展,乐曲主题以和弦推进的方式进行展开,在31小节处主题旋律明显加厚,使其层次更加丰富,持续六度三连音与八分音符的对位方式再一次深化了主题旋律,使气氛推至高点,逐渐将乐曲推向高潮[2]。

2.旋律的进行

作品中充分运用多声部旋律。由于哈尼族人民在生活和工作时十分喜欢以歌声来传达自己的心情与状态。最初,当人民在田间劳作时经常以唱歌的方式陶情养性,而同行的人在听到后也随之回应,这样问答式的音乐交流方式随着岁月累积便发展成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极具地域特色。

然而这块民族瑰宝在《哈尼情歌》中有着充分体现。例如,在乐曲42小节开始的乐句中,主旋律与哈尼族多声部音乐完美融合在一起,广板速度,力度为“P”,三个声部各尽其职:高音声部为旋律音符,具有歌唱性;中声部音符紧密交错,仿佛夜空繁星忽暗忽明;低声部为柔美的分解和弦,整体音乐层次变得十分丰富动人,为欣赏者营造了一种安静惬意的音乐氛围,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阿茨”音乐元素在钢琴演奏中的运用

(一)“阿茨”

哈尼族——云南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民族器乐、民歌、舞蹈性歌曲等。“哈巴”与“阿茨”为哈尼族民歌中的两种演唱形式。其中“阿茨”属于哈尼族民歌中的多声部合唱,流传于绿春县哈尼族聚居的村寨。阿茨,又叫阿哧或阿期,表现爱情主题,有着独特的风格,记述了哈尼族人的人生足迹,传递了哈尼族男女青年的爱意。“阿茨”在不同场合歌唱时有着不同的唱法与演唱形式,歌词一般来源于生活实践,自由灵活,富有哈尼族生活气息。在《哈尼情歌》中许多音乐素材正是源自哈尼族民歌“阿茨”。

(二)歌唱性的旋律

在钢琴作品《哈尼情歌》中随处能发现线性旋律突出的民歌特点以及哈尼族民歌曲调,旋律极具歌唱性与抒情性。以乐曲第一句(1—3小节)为例,右手在演奏时需要以相对大面积的指腹,慢且深地沉入键盘底,使声音传至深远。其力度为“p”,只需使用一部分手臂重量,配合手腕转动以力量转移的方式从乐句的一个音符传递到最后一个音符,音色极为饱满。需要注意句子气息,前三小节为一句,切勿在中间换气。左手也需要采用指腹触键,第1小节中的和弦下键时不可太主动发力使声音太强,但也不能因为是最后一拍而将和弦弹虚,而需要控制手指,将力量集中于指腹被动下键,仿佛要将歌声慢慢地传达出来。同时,不可忽略中间声部,尤其第3小节的连续半音一定要拉住句子气息,自然流畅地过渡到乐曲下一句。采用音后踏板,可以一小节换一次,延长歌唱的旋律,使句子绵延悠长,仿佛刻画出作者在安静的夜晚以歌声呼唤着已故父亲的画面[3]。

(三)变化性的节奏

除了歌唱性的旋律,“阿茨”的节奏也变化多样,有的具有强烈的舞蹈性,有的相对较为自由,这与哈尼民族音乐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哈尼情歌》中便体现出这一民族特色。

乐曲第27—30小节中,低音声部连续使用了切分的节奏型,好似前辈们劳作时勤奋坚定的步伐,步伐有深有浅、规律有力,仿佛是商量好的口令一般;右手由单音逐渐发展,层层递进,直到过渡到乐曲高潮部分,律动性的音乐节奏与右手旋律编配在一起,更加凸显出哈尼民族音乐的独特之美,力度由弱持续加强。在演奏这段时,层次的递进十分重要,声音要集中透亮。在27—28小节中,要注意右手前三个乐曲线条为一句,不能在中间断气,手臂重量需随着乐音的升高不断叠加;左手六个音为一组,也就是每小节换两次力即可,四组声音不能没有变化,应随着右手的渐强而渐强。在29—30小节中,要突出右手的旋律音,左手和弦的把位与准确性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这里是力度由“mp”过渡为“ff”的关键,需要演奏者调动整个大臂甚至背部力量,仿佛刻画出人民劳作时步伐铿锵有力的画面[4]。

与舞蹈性节奏形成鲜明对比的自由式节奏在《哈尼情歌》中也被大量运用,有些地方需要做收紧处理,加大驱动力,刺激人们的感官,产生汹涌澎湃的激动情绪;而有些地方则需要做自由延长处理,相对地拓宽时间与空间,这种相对拓宽手法能够带给人无尽的遐想与体会,意蕴悠长。

在第9—12小节中,可以看到这种自由结构,短短4个小节用了8个自由延长记号。在演奏这段时,联想是非常必要的一步,应该将自己代入作者的情感中,体会“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艺术创作过程。相比于主题动机那一小声呼唤,此处更像情感递进后的一声呐喊,声入人心。但值得注意的是,乐句中的自由不能是绝对自由,被延长时值一定要在非延长部分收紧回来,如第9小节中的两个自由延长后要在低音补充旋律部分以及第10小节做适当的收紧,这种张弛有度的“留白”创作手法将中国传统的意境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四)丰富性的音乐色彩

“阿茨”兼具歌唱性的旋律与变化性的节奏,其在不同的场合合唱时还有不同的唱法:大唱、中唱以及小唱。这些使其音乐色彩变化丰富。在钢琴作品《哈尼情歌》中,许多片段都可以体会到这种音乐色彩的丰富性。如22小节至25小节的华彩部分将乐曲从宁静悠扬画面完美过渡到紧张激烈氛围,直至推向高潮。3拍子与4拍子交替出现,音乐歌唱性与流动感相互交织,音乐色彩由柔和变得明亮,仿佛描绘了作者思念亲人时在山间放声高歌,回声随之荡漾在山谷的画面。由于这段充斥着不同的色彩变化,那么就要求在演奏时采用不同的技术与技巧。

在23小节和25小节中,旋律由五个音构成,歌唱性极强,仿佛作者对亲人极度思念后的一声呐喊。演奏时,这里触键要采用指腹慢且深地将每个音传递到键底,从而达到连贯且饱满的音色。需要注意的是,该小节最后的一个旋律音是由左手完成,同时左手也要完成三连音,三连音的部分需要演奏得干净且绵延,但不能喧宾夺主,因而左手在跨越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切换触键以及承接气息准备,右手最后旋律音完成时不要将力量完全松掉,而是要将乐句气息拉住传递给左手[5]。

而在24小节和26小节中出现了六连音,音色变得晶莹剔透,仿佛思念的情绪萦绕山谷。这时的触键要从指腹转换为指尖的位置,手指要主动地快速下键,重量集中在手指尖使每次的敲击都在发音点上,以手肘为核心点将手臂、手腕、手指相互配合,一气呵成,这样才能使音色明亮、轻透。

而在乐曲中第49小节的华彩部分与民歌演唱中的花腔极为相似,都有华丽绚烂的音乐色彩,散拍子的设计给演奏者留足了发挥的演奏空间,完美贯穿了之前的变奏主题部分与尾声部分。右手上、下行的音阶跑动犹如一阵微风袭来带着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又飘向远方,而左手持续的六度双音以跳音的形式出现,仿佛风吹动时从山高处落下的石子坚定有力,将作者的思念情绪从理想状态回到现实[6]。

由于小节前半部分六连音为一连串下行音阶,在演奏时手臂的动作幅度不能太大,而是应该由手臂带动手腕配合指尖主动击键,触键不可太深,否则会失去灵动且绵密的音色。力度应随着音高的降低而减弱,用一次重量顺势而下即可。而左手的演奏难点是在连续下行的六度跳音部分,这里要求准确的把位与双音的清晰度,同时跳音还要具有弹性,像石子的滚落声自然透亮,不可用手腕压或砸。小节后半部分紧接着又出现连续上行的三十二分音符,是由左右手交替演奏,左右手触键要一致,掌关节要打开并且支撑好,一次重量完成,避免每次换手下键都出现重音,力点集中于指尖,均匀干净,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营造出清风飘来将作者思绪带走又飘远的优美意境。

四、结束语

《哈尼情歌》这首钢琴独奏作品的民族风格调式布局和创作手法充分地呈现出哈尼族民歌的特点以及哈尼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是一首极具“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基于民族风格基础的同时又将西洋乐器创作技法融入作品中,并保留了民歌的旋律结构,这使得更多研究者能够关注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风格音乐。

参考文献:

[1]崔馨丹.张朝钢琴独奏曲《哈尼情歌》音乐分析与演奏教学启示[D].武汉音乐学院,2017.

[2]雷佳星.张朝《中国旋律》钢琴曲集中的云南情韵[D].河南大学,2020.

[3]樊祖荫.中国五声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周铭孙.把钢琴弹好听:弹钢琴易被忽略的一些事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

[5]任红军.云南民歌创编钢琴曲的三维特征[J].四川戏剧,2014(05):128-131.

[6]刘梦祎.浅析张朝钢琴独奏曲《哈尼情歌》[J].戏剧之家,2020(09):6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