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视唱练耳民族化是视唱练耳的发展趋势,文章基于此,首先概述了视唱练耳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剖析了视唱练耳民族化的可行性,继而从强化视唱练耳效果、拓展视唱练耳资源、助力中国学派形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四个维度分析了视唱练耳民族化的价值,围绕资源开发、民族乐感以及民族文化讲解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视唱练耳;民族化;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4-00-03
视唱练耳是音乐训练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以系统培养视听能力,促进综合音乐素养的发展为目标[1]。历经多年的探索,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视唱练耳的训练体系,但从实践来看,视唱练耳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最为典型的便是民族性不足。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音乐文化。视唱练耳民族性不足,不仅影响了自身的效果,也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对此,民族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视唱练耳民族化指民族音乐在视唱练耳中的应用。民族音乐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民族音乐指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广义上的民族音乐指中国音乐家所创作的音乐和具有中国五声色彩的音乐。民族音乐的应用以民族调式、民族和声等为主。从形式上的角度而言,视唱练耳民族化指将民族音乐文化、审美文化乃至哲学文化熔铸到视唱练耳中。
一、视唱练耳概述
作为音乐术语的视唱练耳起源于西欧,法语单词为“solfege”,意大利语单词为“solfeggio”,指音乐听辨能力及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便将视唱练耳作为基础性课程,而后,西欧各国均开设了类似的课程,有力地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至19世纪,欧洲的视唱练耳教学已经非常成熟。从视唱练耳的内容来看,视唱练耳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音乐技能课程,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听觉感官,并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如辨别音高的能力、判断调式调性的能力、识别旋律节奏的能力。我国视唱练耳始于民国时期,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改革开放后,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方视唱练耳理论大量传入我国,俄罗斯视唱练耳体系、法国视唱练耳体系的进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视唱练耳的发展。
视唱练耳包括视唱、练耳两个部分,前者指视唱乐谱,后者指听辨音乐,具有视觉、听觉统一的特点。视唱练耳的重要性决定了视唱练耳在音乐中占据着基础性的位置,民族化指在视唱练耳中引入民族音乐资源,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民族性不足是代表性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的调查,全世界有2000余个民族,绝大部分民族拥有独特的音乐文化[2]。作为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更为丰富,在视唱练耳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多数的视唱练耳教学仍以西方音乐为主,未能将视唱练耳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机地融合起来,极大地制约了视唱练耳的效果。
二、视唱练耳民族化的可行性
民族音乐在视唱练耳民族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民族音乐与视唱练耳的深度结合是视唱练耳民族化的必经之路。作为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我国民族音乐不仅源远流长,且具有区域多样性、民族多样性的特点,如南北方音乐在审美风格上就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而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以及少数民族音乐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不仅如此,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也和西方音乐有着很大的差别,最为典型的便是民族音乐的结构思维及意境韵味。可见,民族音乐既有着丰富多样的形态,也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民族音乐的特性决定了其在视唱练耳开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以为视唱练耳提供海量的音乐素材,也能丰富视唱练耳的审美维度,为学生带来更为多元的美的感受。
三、视唱练耳民族化的价值
(一)拓展视唱练耳资源
对视唱练耳而言,丰富的资源是保障视唱练耳效果的先决条件。以往的视唱练耳多以西方音乐资源为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视唱练耳民族化则在拓展视唱练耳资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民族音乐资源极为丰富,从音乐类型来看,包括声乐、器乐两大类,前者囊括了民歌、戏曲、说唱等音乐,后者则涵盖一切民族器乐,如二胡、唢呐等。从区域性的角度来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地理与人文风俗有着很大的差异性,音乐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着差异化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视唱练耳民族化有助于将类型多样、风格多元的民族音乐应用于视唱练耳中,从而更好地满足视唱练耳的需求。
(二)助力中国学派音乐形成
中国学派是学术界的热点词汇,指既有开阔视野、世界意识,又有中国特色的学派。中国学派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产物,在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我国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均源自西方,本土色彩薄弱,本土资源与现代学科的对接是打造中国学派的重点。对此,视唱练耳民族化在助力中国视唱练耳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视唱练耳民族化为视唱练耳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视唱练耳逐渐向洋为中用转变,注重以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来开展训练。另一方面,民族化与大众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视唱练耳民族化要求在训练中紧扣受众的审美特征和接受能力,这能克服视唱练耳中受众接受效果不佳的问题。
(三)丰富审美体验
民族音乐在视唱练耳民族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民族音乐与视唱练耳的深度结合是视唱练耳民族化的必经之路。作为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我国民族音乐不仅源远流长,且有着区域多样性、民族多样性的特点,如南北方音乐在审美风格上就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而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以及少数民族音乐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不仅如此,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也和西方音乐有着很大的差别,最为典型的便是民族音乐的结构思维以及意境韵味。民族音乐开展并不依随结构逻辑的规律,而是依据每首乐曲自身表现的内容[3],如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便以战争场面及过程来安排结构。可见,民族音乐既有着丰富多样的形态,又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民族音乐的特性决定了其在视唱练耳开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以为视唱练耳提供海量的音乐素材,也能丰富视唱练耳的审美维度,为学生带来更为多元的美的感受。
(四)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前,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从国内的角度而言,得益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结构也从以乡村为主转变为以城镇为主,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出现了传承越老越难。从国际的角度而言,在东西方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西方音乐文化在青少年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力,音响了民族音乐的受众。对此,视唱练耳民族化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视唱练耳民族化以民族音乐资源的应用为重点,能够为民族音乐文化带来新的,且具有稳定性的传承方式。
四、民族化视角下视唱练耳的内容
民族音乐的旋律以线性旋律为主,注重旋律线条的流畅,善于从音乐的横向流动中进行种种变化,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是中国民族调式,也是最能凸显民族意蕴的内容[4]。现代音乐体系中的调式体系建立于欧洲的大小调体系,并且,视唱练耳也以大小调体系为主。西方音乐体系传入我国后,大小调式居主流地位,民族化的五声调式反而在视唱练耳中应用不多。由此导致的结果便是,在看到民族音乐时,首先想到的用大小调思维去理解,极易出现调式错误的问题。以陕北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见谱例1)为例,从大小调的思维来看,乐曲似乎为C大调或a小调,而从五声调式的角度来看,谱例1上没有升降谱号,表明乐曲以C为宫音,而音阶除了5个正音外,也有清角及变宫,表明乐曲属于清乐音阶,而结束音为D音,说明曲子为d商清乐七声调式。
视唱指看谱即唱,注重以生动的音乐再现实现听觉训练的目标。当前,视唱练耳中的唱名方法以首调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最为常见。首调唱名法,也称移动do唱名法,源自19世纪中期的英国。19世纪末,首调唱名法经由留学生从日本传入我国。首调唱名法以每个音的相对位置来确定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并且,音在五线谱中的位置会随着调号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固定唱名法的形成时间更早,可追溯到17世纪中期的法国,以7个音级的固定唱名为主要特点。固定唱名法以每个音的音高位置来确定音与音的关系,且音的位置及唱名不会随着调号改变而变化。民族乐器中有大量的移调乐器,如各种调门的笛子、唢呐等,在排练中容易出现谱式、调式不熟悉的情况,在看到五线谱低音谱号记谱的谱子时,会自动将五线谱翻译为首调简谱。对此,移动do视唱练习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看简谱唱固定,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调式内音级间的音程关系,也能培养内心听觉。
民族唱法是民族化视角下视唱练耳的独特之处。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民族审美为依托,以字正腔圆为特点的唱法,是我国特有的声乐艺术形式。民族唱法对发音吐字有着很高的要求,注重字正与腔圆的辩证统一,要求表演者依字行腔,并且,民族唱法具有强烈的情感性,讲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一直以来,民族唱法均是民族声乐主要的歌唱方法。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民族唱法也在发展、完善,吸收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大量元素[5]。以呼吸为例,传统的民族唱法注重歌唱的呼吸与发声、行腔与润色,以依字行腔为基本原则,追求字韵纯正的审美效果。美声唱法则更加关注呼吸与共鸣,追求声音的灵活性和流畅性。民族唱法吸收了美声唱法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实现了既具圆润性,也具流畅性的审美效果。因此,民族化视角下视唱练耳要重视民族唱法的训练,将民族唱法训练融入民族音乐中,使视唱练耳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既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核心资源,也与民族文化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融入民族文化讲解,就成为民族文化视角下视唱练耳开展的客观需要。比如,区域文化讲解。区域性是民族音乐的基本属性,我国民族音乐虽多,但绝大部分民族音乐均有一定的流行范围,而这正是民族音乐区域性的体现。如古筝作为汉族传统民族器乐,在与区域文化的融合中形成了诸多区域性鲜明的流派,如河南筝派、山东筝派、客家筝派等。在应用民族音乐时,要从民族音乐的流行范围出发,做好区域文化的讲解。又如,少数民族文化讲解。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视唱练耳民族音乐开发的重点。如蒙古族呼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歌演唱形式,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喉音音乐。呼麦具有豪迈壮阔的艺术特征,气息极为悠长,和蒙古族漫长的游牧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五、民族化视角下视唱练耳民族音乐的多样性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音乐既有一般音乐的共性,也有民族音乐的特性,其中,多样性是民族音乐的基本属性。民族音乐包括声乐、器乐两大部分,声乐主要有民歌、地方戏曲、民间说唱三类,而器乐则泛指各种民族器乐,如二胡、唢呐等。因此,民族化视角下视唱练耳开展要着力丰富民族音乐的类型。以民族声乐为例,我国是戏曲大国,各种不同类型的地方戏曲在300种以上,其中,京剧、豫剧、黄梅戏等更有着全国性的影响力。许多戏曲选段均可以应用于视唱练耳中,如京剧《红灯记》中《都有一颗红亮的心》2/4拍与1/4拍交替进行出现,具有很强的色彩感,能够成为视唱练耳的资源。并且,作为多民族国家,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非常丰富,且特色鲜明,对视唱练耳民族化有重要的价值。如维吾尔族素以能歌善舞而著称,《古莱莱》《莱丽古丽》《阿依夏木古丽》《喀什姑娘》《如仙古丽》等均是维吾尔族的经典歌曲,可以用于视唱练耳中。
六、结束语
视唱练耳源自西方,民国时期传入我国。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在艺术特征、审美形态上存在很大的不同,视唱练耳中暴露出民族化不足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视唱练耳的效果,也影响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对此,要坚持视唱练耳的民族化发展方向,在以民族音乐丰富视唱练耳资源时,从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丰富民族音乐类型、注重听觉素质训练等方面采取好措施。
参考文献:
[1]白云.首调唱名法与简谱的传入及其在我国视唱练耳学科发展中的意义[J].黄河之声,2020(21):74-75.
[2]王军.联合国少数民族平等权确认与保障研究[J].世界民族,2016(05):10-20.
[3]廖丹.从传统音乐的三个特性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音乐学,2013(01):49-53.
[4]杨春霞.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北方音乐,2020(03):186-187.
[5]陈艳杰.浅析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结合与运用[J].成功·教育,2010(0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