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班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方法与途径

2024-11-23 00:00:00张春兰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10期

小班幼儿在入园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往往在午餐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到了饭点不想吃饭,有的吃饭很慢,有的需要大人喂才吃,有的喜欢吃肉蛋荤菜,还有的遇到蔬菜就打呕,有的甚至到了午餐时间就情绪激动、哭闹……这往往是因为幼儿在家中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蕴含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午餐环节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基于对小班幼儿用餐情况的观察,我们决定把培养小班幼儿良好饮食习惯作为生活保育的研究目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探索和实践,收获了一些心得与体会。

一、科学管理幼儿午餐

1.创设宽松的就餐环境和氛围,倡导文明进餐

营造温馨、轻松的环境与氛围,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幼儿和幼儿园间的心理距离,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就餐,进而促进幼儿食欲,增强消化吸收,也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性。首先,午餐前我们会播放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并与幼儿交谈,引导他们将情绪逐渐过渡到平缓状态,从而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午餐环节。此外,我们还安排了一个“保留节目”——介绍菜谱,教师会在用餐前请幼儿看一看菜肴的色彩、闻一闻饭菜的香味,并请他们根据所见所闻说说今天将吃些什么菜、喝些什么汤等,激起幼儿对午餐的兴趣。接下来,教师会通过“看看、闻闻、猜猜、说说、讲讲”等活动,让幼儿知道吃这些菜的益处,从而更有效地激起幼儿的食欲。

我们倡导文明进餐,当遇到幼儿进餐时大声说话和嬉闹时,教师需适当制止和教育引导,不可强制阻止幼儿。试想:如果在幼儿谈兴最浓的时候完全制止他们说话,不仅会破坏他们进餐的好心情,也会妨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只要不过分喧闹,无须完全制止,只要稍加提醒就好。

2.培养小助手,锻炼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以往为了准备幼儿午餐,保育员经常要经历从食堂取餐、整理桌子、分饭菜到收拾整理餐具的过程,在此期间,教师和保育员要时刻关注幼儿的用餐情况,对于一些吃饭较慢或吃饭能力差的幼儿,教师还需喂饭并在餐后整理桌面……这不仅让教师和保育员感到十分劳累,也让幼儿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相关研究表明:发育正常的幼儿一般在3岁左右就开始寻求全面的、独立的“自由”,即摆脱成人的控制(监护),他们有为自己服务的愿望,也愿意做好自己的事。如果我们忽略了幼儿的这一发展需求,不仅会打击幼儿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也会让他们失去培养自理能力的机会。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将午餐时段作为培养幼儿劳动习惯和服务意识的最佳时刻,开展了“我是能干小服务员”活动,即请担任小服务员的幼儿在餐前为大家分发餐具,服务集体。与此同时,我们也请每名幼儿在用餐和餐后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如及时收纳餐具、整理桌面等。这一系列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参与意识,营造了积极上进的良好氛围,幼儿的劳动观念、动手能力、自我服务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与提升。

3.改善幼儿不良饮食行为,开展以食育为中心的主题活动

挑食、偏食在幼儿的饮食行为中较为多见,遇到不喜欢的菜可以一口都不吃,甚至扔到桌上;更有甚者会悄悄地弄到地上……面对这种现象,强求或强迫幼儿做出改变都不是有效的处理方式。为了让幼儿以接纳的态度改善不良饮食习惯,一方面,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等形式向幼儿介绍蔬菜的生长过程和营养成分,以及荤菜肉食中的营养对人体的作用,增进幼儿对健康饮食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可借助幼儿园中各个班级的“自留地”,组织幼儿给蔬菜浇水、施肥,并请幼儿和家长共同参加蔬果基地种植、采摘等活动,让幼儿感受蔬菜的成长过程,享受收获的喜悦的同时,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进而改善幼儿的浪费现象和挑食偏食、厌食情况。

二、特殊儿童的饮食管理

我们班级的特殊儿童比较多,除了体弱、营养不良、贫血和肥胖儿童,还有多名“吃饭困难户”:一名幼儿在家以吃面食为主,在幼儿园很少吃米饭,吃面的时候能多吃几口,遇到米饭便只吃一两口甚至不吃,菜也几乎不吃;一名幼儿吃饭时会将桌面弄得“一片狼藉”,尽管他喜欢自己吃饭,却会将饭菜弄得满桌都是;一名幼儿只喜欢吃炒饭等带有色彩的饭食,不喜欢吃大米饭;还有几名幼儿吃饭特别慢,需要教师盯着才能勉强吃一口。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摸索中展开了对特殊儿童的饮食管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出一些方法。

1.循序渐进,促进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

对小班特殊儿童,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促进其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在开学的最初阶段,我们教育引导的重点是稳定这些幼儿的午餐情绪。如,座位定点、定位,并尽可能地将这些幼儿安排在他们的好朋友身旁进餐,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比如:丁丁每天早上来园时都会哭闹一番,总是需要教师和保育员的安慰,当午餐来临之前,他更是像想起什么似的,心情不佳,也懒得动手,椅子都不肯搬。此时教师可亲切地用商量的口吻和他说话,同时也让他的好朋友坐他身边,和他一起共进午餐;当幼儿的情绪稳定后,第二阶段教育引导的重点是帮助其掌握正确使用餐具的方法,养成独立进餐的良好习惯;到了第三阶段,我们会重点纠正幼儿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班里幼儿的饮食情况已较9月入学初有了很大改观。到了午餐环节,丁丁已经能很好地自己搬椅子、洗手、吃饭,虽然吃饭也总是要教师盯着,但是总体来说进步很大。

面对体弱儿和肥胖儿,我们会按照保健老师的班级管理要求为其添加营养餐,保育员也会配合教师做好该幼儿的辅助管理,耐心教育和引导幼儿。体弱儿本身饭量就不大,我们秉持少量多添原则,引导幼儿进餐。面对肥胖儿,我们会让他在餐前先喝汤,再吃饭和菜,多添加蔬菜,增加饱腹感,使之减低对米饭和肉食类食物的欲望。

2.尊重幼儿,为特殊幼儿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

在班级中,我们尊重每名幼儿,包括特殊儿童,以发展包容的眼光看待每名幼儿,允许幼儿的不足,也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过程。看到体弱儿在午餐时情绪出现不稳定或哭闹的现象,我们更要耐心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关爱,注重幼儿的心理疏导,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看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时,教师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要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解决问题,进而体会成功的快乐。

3.与家长及时沟通,家园共育是特殊幼儿饮食习惯培养的关键

3~6岁是幼儿良好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的言传身教也很重要。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具有一致性和长效性,为此,我们创设了许多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机会,比如在每次的家长会中,我们都会不遗余力地做好家长宣传工作。除此之外,现代社交媒体的介入也为家园互动发挥了极大作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以下是有助于培养3~6岁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家园配合建议:

(1) 定时定量,规律饮食。家长应该帮助幼儿建立规律的饮食时间,如早、午、晚餐和适当的点心时间。同时,控制每餐食物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2) 合理搭配,均衡营养。家长应该保证幼儿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可以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来实现,如肉类、蔬菜、水果、全谷类等。

(3) 鼓励自主进食,减少喂食或不喂食。家长应该鼓励幼儿自主进食,让他们自己拿勺、碗等工具,锻炼手部协调能力。同时,要引导他们细嚼慢咽,不能匆忙进食、囫囵吞枣。

(4) 避免偏食和挑食。家长应引导幼儿尝试多元的食物,让他们了解不同食物的味道和营养价值。对于偏食和挑食的幼儿,可以通过增加食物的种类和口感来逐渐改善。

(5) 注意饮食卫生安全。家长应引导幼儿注意饮食卫生,如勤洗手、不随便拿东西吃等。同时,要保证食物的新鲜和清洁,避免过期或变质的食物。

(6)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饮食榜样。自己也要注意饮食健康,避免在幼儿面前吃零食或暴饮暴食。

总之,培养3~6岁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除了需要教师的耐心教育引导,还需家长在家中的配合。通过以上建议方法,家园协同助力幼儿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三、改变用餐方式,让幼儿吃得更尽兴

为改善幼儿挑食、偏食的习惯,我们在用餐方式上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即以常规午餐与自助餐相结合的方式,为幼儿带来不一样的午餐体验。例如,在自助餐中,我们会在餐前提醒幼儿进餐时要尝一尝各种菜肴,并引导他们注意节约、不浪费粮食,吃多少取多少。除了享受美食的乐趣外,这也是培养幼儿进餐礼仪的机会。通过自助餐的方式,幼儿不仅可以学会如何自我服务、礼貌地选择食物、适量取餐,以及如何维持餐桌的整洁,还会在此过程中养成互相帮助、谦让以及良好的进餐礼仪,进而共同营造和谐、文明的用餐环境。

经过诸多实践,我们看到自助餐活动深受幼儿喜欢,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爱吃的食物,并自己动手盛菜、盛饭。餐食自助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许多幼儿的偏食、挑食习惯也在自助活动中得到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