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说:“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这句话,在我一位远房叔叔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位叔叔业余时间不刷手机,不玩游戏,不打牌下棋,很少社交,而是一门心思圆自己的作家梦。他痴迷读书,古今中外名著,买来就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爱好写作,笔耕不辍,几乎每天都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经常有稿费进账;用稿费买书,置办美食,惬意小酌。买书、读书、写作、发表,形成一个劳有所获且自得其乐的闭环。
我心生羡慕,于是向他请教写作诀窍。
“所谓的‘诀窍’,也许就像文学大家说的那样吧——多观察生活,多积累素材,可以言之有物;多读多写,可以熟能生巧;写完之后,多修改,多打磨打磨,可以脱颖而出。”他停顿一下,淡然一笑,“于我而言,还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一点儿寂寞,每天至少读一小时书,写一千字。”
似乎是老生常谈,但谁又能否认这一个自律的长期主义者所坚守的真谛呢?读、积累,是输入;写、改,是输出。在有进有出中,精进技能,渐入佳境,继而一天天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写作如此,学习如此,工作生活也是如此。
一个人想做事,靠三分钟热度不行,急于求成的心态也不可取。一个人想成事,一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学有所成,精进技能;二是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和自控力,持之以恒地深耕自己热爱的“一亩三分地”,即使不拼天赋,也能出类拔萃。
反过来,一个人若缺少时间观念,缺乏自律意识,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偏离初心和目标,继而陷入虚度光阴的怪圈一事无成。
记得大三那年暑假,我准备考研,便独自在校外租了一间房子。因为无人监督,感觉人很自由、时间宽松,我每天早上一边煮粥炒菜,一边听手机评书。待到一顿饭菜做好,一回评书也兴趣盎然地听完,内心还意犹未尽地期待“且听下回分解”。
吃饭时,我一边吃,一边优哉游哉地观看手机推送的精彩视频。有了这份“电子榨菜”的加持,简单的饭菜也让我大快朵颐,吃得津津有味。殊不知,对于一心二用的我而言,食物只是走一个过场——过了口舌之关,起了果腹之用,并不解其味。
为了吃得更好更过瘾,我竟突发奇想地研究起了菜谱,在这方面花费了过多精力,以至于备考效果乏善可陈。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一个月,在一次和母亲视频聊天时,她委婉地提醒我:“你是不是太胖了?也不要一直学习,学累了就抽空去锻炼锻炼身体。”这句话,让我隔着屏幕也羞愧难当,脸红了好一会儿。
你是否努力,是否自律,时间不言不语,但它终会给出答案。那年我考研失败,减肥失败,如今每每想起,都后悔不已。
生活趣味,贵在鲜活。一个人只有全身心地投入自己钟爱的事并乐在其中,才能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境界。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愿我们每个人都像打造自己整洁温馨的家一样,打造出生活的秩序感和仪式感,习有所得、劳有所获、乐享其中,让今天与昨日有所不同,让自己对明天多些期待。
(编辑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