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让棕编非遗在指尖绽放光彩

2024-11-22 00:00梁水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4年12期

杨林出生在巴中的一个传统编织工艺世家,祖辈皆为当地有名的竹编匠人。他的童年,是在一片片翠绿的竹篾和棕叶间穿梭度过的。每当夕阳西下,家族长辈们都会围坐在一起,灵巧的手指在竹篾间翻飞,编织出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杨林从小就对编织工艺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每当长辈们忙碌时,他总爱在一旁静静地观看,偶尔还会拿起几片棕叶,有模有样地模仿起来。虽然起初总是编得歪歪扭扭,但那份对编织的热爱与执着,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悄然生根发芽。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林对棕编技艺的兴趣愈发浓厚。10岁那年,他正式开始跟随家族长辈学习棕编,从最基本的折、叠、弯、绕学起,一点一滴积累着经验。每当遇到难题,他总是虚心向长辈请教,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

上大学后,杨林并没有放弃对棕编的追求。相反,他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自学各种编织手法,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每当周末或假期,他还会把自己的作品拿到校门口摆摊。虽然起初有些害羞,但看到同学们对作品的喜爱与赞赏,他的心中便充满了成就感与自信。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艺,大学毕业后,杨林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前往陕西山阳县拜访当地著名的棕编传承人。在那里,他系统地学习了棕编的精髓,与同行交流心得,不断挑战自我,最终在棕编技艺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学成归来后,杨林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要想让棕编这一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就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杨林说,他开始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棕编作品中,用多编的技法创作出更加生动、形象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的“中国龙”系列作品。传统的“中国龙”编织多采用双脊四叶宽编,线形平整,龙形相似。而杨林的“中国龙”则采用了更为复杂的多编技法,不仅身形特点突出,而且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这些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成了他棕编技艺的代表作。

2021年,在杨林的家乡巴中市恩阳区小水河村,非遗传统手工技艺项目“棕编”传习所正式成立,杨林是这里的负责人。2022年,恩阳棕编被列入巴中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林作为代表性传承人,这也让他有了更广阔的天地。于是,他先后成立了恩阳棕编传承工作室,开通了恩阳棕编守艺人网络账号,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毫无保留地分享棕编技艺。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棕编的学习与创作中来。

同时,杨林还多次将棕编技艺带进课堂、景区等公共场所,让学生、群众及广大游客近距离体验棕编的魅力。他开设棕编技能培训班,免费为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还将群众制作好的棕编作品按市场行情回收统一销售,既保障了群众的收益,又促进了棕编产业的良性发展。

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杨林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棕编艺术的热爱与执着,用自己的双手编织出一个又一个梦想。从最初的学徒到如今的市级非遗传承人,从默默无闻的匠人到广受赞誉的艺术家。如今,杨林的棕编作品不仅在国内屡获殊荣,还远销海外,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喜爱与赞赏。“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师长的教诲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帮助。”杨林说,他会更加珍惜每一次传承与创新的机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棕编这一传统技艺的发扬光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杨林的指尖下,平凡的棕叶被赋予了生命与灵魂。他用自己的坚持与热爱,让这门流传千年的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光彩。

(编辑 兔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