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千年的非遗点心

2024-11-22 00:00:00青辰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4年12期

85后非遗唐馃子制作技艺传承人阮智敏在翻阅了大量古籍之后,用十多年的不断挖掘和创新,成功复刻出了千年前的唐馃子,让这门古老的技艺重现生机。

阮智敏是云南新东方烹饪学校的老师,21岁时,他参加全国烹饪大赛,将艺术融合到点心里,用果蔬加上果酱做成一道“荷塘月色”的唐馃子,好吃又养眼,一举夺魁。

唐馃子,也被称为茶馃子、上生馃子等,是一种传统的佐茶甜点,起源于唐,兴于宋,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饮食美学的代表和缩影之一。

制作唐馃子的原料其实并不复杂,就是白芸豆、红豆、抹茶、水果等,但是与现代模具制作的糕点不同,每一枚唐馃子都只能手工进行捏造,一点点地塑形,很考验制作者的耐心和专注力,稍不留神,馃子就不成型了。

一团普通的面食在阮智敏的手中,造型千变万化,独特而雅致: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二十四节气、花鸟虫鱼等皆可为题,既有古韵唐风,又可以结合四时风物,再融入自己喜欢的元素和创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在无形中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方寸之间,大千世界,没有上万次的塑形、观察、揉捏,面在手里都是“死”的。唐馃子制作最难的是通过揉、捏、压、剪等手法做出形状,再用推、叠等手法晕染出雅致的色彩。制作唐馃子的原材料白芸豆沙需要提前一天准备,先要泡十个小时,泡好之后把壳剥掉,放在锅里再煮一个小时,然后放到破壁机里打成泥,根据口味放一点玉米糖浆或者是一些代糖,甜度适宜,容易代谢。白芸豆做成外皮之后,很容易僵硬,要以极快的速度一气呵成做成唐馃子,如果中间一道花纹捏错,就功亏一篑。

11f8139c5cc13575a597c910e4b0e8ba

十几道纯手工的程序背后,考验的是制作人的耐心与其对中式美学的理解。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不喜欢唐文化,那一定无法制作出一枚“有灵魂”的唐馃子。除了不少诗集、典籍,唐中宗时流传至今的食谱——《烧尾宴食单》,也成为阮智敏探索唐馃子灵感的源头。

唐人善于把点心做得娇巧玲珑,仿若一件件小的艺术品,让人在满足唇齿享受的同时也能得到视觉的治愈,所以唐馃子好看是第一要素。为了外观独特精致,阮智敏下了不少功夫。梅花螺纹酥、龙爪针菊、玉华醒醉香,还有荷花、狮子、汉服样式的唐馃子,很得年轻人喜欢。

在设计唐馃子之初,阮智敏曾多次走进各地历史博物馆寻求灵感。起初,他主要在产品样子上进行改良和创新。但精致的外表不足以“出圈”,也无法让它和年轻人距离更近。他用紫薯蒸熟加入香芋再包裹一点咸蛋黄,制作出青香菊糕点,微甜绵软,入口即化。他做的唐馃子不含蔗糖,软糯清甜,不齁不腻,是配茶的无上珍品,也是高端聚会上最吸睛的糕点。

阮智敏在短视频平台教授唐馃子的制作技法,吸引了越来越多人观看并参与。“用心做好每一件作品,赋予它灵魂,让它更加生动。”他教网友们做玉华醒醉香:把外皮八等分后,用球刀推出花瓣,再用弯头推棒推出第二层花瓣,接着用细木筷在花瓣上平推打点,最后用手指捏花瓣轻收花尖,一朵端庄大气的玉华醒醉香就做好了。

他耐心为大家讲解唐馃子的发展历史、不同种类和制作方法,又对每种唐馃子的特点进行解读,使大家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唐馃子的文化内涵,让非遗之美通过互联网不断传播、放大。

唐馃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体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美感。阮智敏希望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更希望中国的唐馃子走出国门,成为让世界都惊叹的“中国美”!

(编辑 高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