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青山与绿水”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里,有关大烟囱的笔迹越来越淡,但山西电网人并没有让过往的一切付出与承受被忽略。
2024年5月,在太原南肖墙12号的办公院落里,一根与探寻光明故事相连的烟囱披上了防尘绿衣,根根经纬交错的钢管脚手架,交织出几何的图形攀上了烟囱之巅,地面上五颜六色的安全帽在阳光下跃动着,修葺加固烟囱的步伐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山西商务总会,有位貌瘦、长脸、有须的花甲长者,得知从天津“慎昌洋行”采购的发电机已经运到了太原城南肖墙,他欣慰地笑了。他就是会长刘笃敬,他曾赴日本神户及欧美国家考察工商业,懂得蒸汽机和电力可以共同缔造工业文明,富有开拓心胸的他把身心全部投在实业发展上。
开办公用电灯公司,为举重大之业,刘笃敬在与董事绅商议定后,从同蒲铁路经费以及私立光华女子中学的经费中筹措白银3万两,购回一台美国生产的蒸汽引擎带动的60千瓦直流发电机。
一天,刘笃敬走进锅炉房、汽机房和发电机房,看到各种巨大的机器和奇形怪状的设备,还有纵横交错的管道及密密麻麻的线路,联想到了今后机房将把人集中起来共同生产,看不见的电流将被输送到四面八方,传递出非凡的能量。厂房外面,泥瓦匠们在木架高处娴熟地拉匀浆料,手持砌刀,勾缝收浆,紧锣密鼓地砌烟囱砖墙,道道工序,有条不紊。
宣统元年(1909年),南肖墙电灯公司院里,高高的烟囱袅袅喷吐着烟云,送风机嗡嗡作响,机房工长指挥几个机匠在巨大设备前往锅炉炉膛内添炭,汽轮机的叶片高速运转着,推动叶轮转子旋转,切割磁力线,机械能就变为电能。在场的人们除紧张、有序、热烈外,还感到新鲜、刺激。不远之处的刘笃敬在想,煤点燃火,火产生电,电照亮城。随后,在太原城内的柳巷、桥头街、天地坛一带的街道旁立起了木质电杆,瓷瓶上串起铜质导线,电灯照亮了官邸、商肆和街道的一隅。
路灯应时而亮,一时间市民无不争相观望。他们对这不用油的灯,直接的认知是“电是魔术师”,百姓的内心充盈着念头、想头、盼头。殊不知这盏盏电灯,驱散的不仅仅是夜的朦胧,照亮的却是山西近代企业实业报国的崎岖之路。刘笃敬在筹集资金、购置设备、厘定电价、供电经营等方面有着开创之功。
太原电灯公司具有资本扩张逐利的属性,更知道三相交流电与单相直流电相比有很多优越性。1920年又经天津“慎昌洋行”引进美制375千瓦汽轮发电机,从此电灯公司有了三相交流电,动力用电拓宽了用电范围,这也恰恰给电灯公司埋下了停产的伏笔。原因是,在与天津“慎昌洋行”订货时,美金与中国银元等价,而付款时美金涨了一倍,电灯公司预备价款不足抵偿,“慎昌洋行”派人将电厂“把守”(实则查封),再加上之前因员工操作不当而致发电机组受损,给业务经营雪上加霜,多重原因终致企业被迫停产,致使市面黑灯四十余日。
鉴于太原电力事业发展受挫,1923年6月,山西省警察厅、太原市自治行政公所、太原市总商会对太原电灯公司进行了清算。山西省警务处处长南佩兰和山西银行经理徐子澄敏锐观察到电力企业的发展态势,积极筹备接收太原电灯公司,公司改组为股份制,定名为:“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记公司”)。
电厂又开始发电,百姓欢呼雀跃,一时传为美谈。电力事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联结更密切,士绅富商、殷实人家纷纷安装了电灯,既赶了时髦,又得到了享受,太原人的夜生活丰富了,街面有了夜市,戏院开了夜戏,灯光下一家人团团围聚,看书的看书,做针线的做针线,其乐融融。
据记载,1934年年底,新记公司“有可运行发电机4部,总装机容量为4750千瓦,资本总额65.58万元,全公司共有职工107人;发电量428.48万度,其中自用电105.70万度;售电量322.78万度,营业收入32.96万元”。“新记公司共有四条供电线路,一条送面粉厂、卷烟厂(东岗村),一条送桥头街一带,另两条线采用同杆架设供柳巷、活牛市、大南门街一带用电,三相四线制220伏及以上线路共长85公里,共有电户5681家,其中工厂用电 3户、商业店铺用电553户,居民5125户,有包月灯11494盏”。
灯成了太原夜的主宰,每一盏灯的背后,都连着南肖墙的电厂,连接着一张庞大的电网,城里夜空中那高高的、笔直的烟囱,犹如一支矗立着的香烟,不绝如缕的烟云,似思绪般飘向夜空深处。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侵华日军沿同蒲线和正太线两路合击太原,中国军队奋力抵抗,付出沉重代价后,11月8日,太原沦陷。
日军对太原城重要的工厂实行军管,俗称“军管理”,掠夺中国资源及战备之急需。12月1日,新记公司改称军管理第二工厂,之后又转由“山西产业株式会社”统管,日本人考虑电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将电气事业委托给“兴中公司”管理,太原电力进程戛然而止。
1938年9月,日本侵略者筹划成立“华北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代替兴中公司。1942至1945年,日军为掠夺中国山西的煤铁等资源,先后在城外发电厂和古城发电厂内增装4000千瓦和6250千瓦发电机组各一套,并架设了古城经兵工路至西铭的跨汾河26公里电压为15千伏的送电线路,供西山煤矿、“洋灰”厂及太原炼钢厂扩建的两座小炼铁炉用电。日本侵略者诱骗和强掳劳工搞电力建设,劳工每天需要工作12小时以上,还用皮鞭抽、皮靴踢,经常把人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日方的压迫激起工人的怠工反抗与破坏。在日本全面侵华的8年中,日本人将电和光操纵在他们自己手里,忙于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根本不考虑民用电。
1945年8月,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全面胜利。此时,阎锡山从晋西南的深山里复返太原,重新统治了山西。西北实业公司接收了山西产业株式会社统属的工厂。太原各电厂由西北实业公司接管,城内、城外两电厂归西北实业公司电力处领导,古城、兰村两个电厂仍为炼钢厂和造纸厂自发自用。
据记载,太原解放时人民政权接收的电力资产为:发电设备共34350千瓦,2.3千伏及以上电压的供电线路共236公里,变电容量共17500千伏安、用电户数9838户,包括包月灯。
1948年7月16日,中央军委致电徐向前、周士第,要求乘胜包围太原,在劝降无效的情况下,争取尽快夺取太原。
“任何人到了太原,都会为数不清的碉堡而吃惊:高的、低的、长的、圆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构成了不可思议的严密火网。”这是1948年11月美国《生活》杂志记者来到重重包围的孤城太原后对当时太原城的描述。
当时的太原城,阎锡山建有5600多座碉堡,号称是可敌150万精兵的“碉堡城”,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历时最长的城市攻坚战,前后202天。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向太原守敌发起总攻。22日摧毁城外全部据点直逼太原城下。
1949年4月24日,解放军1300门大炮齐发,攻城部队争先登城,全歼守敌13万人,太原宣告解放。当日,胡耀邦作为太原市军管会副主任来到位于南肖墙的太原城内发电厂,和电业人员说:“必须克服一切困难,恢复电力生产,有困难随时报告军管会。”共产党领导人把恢复电力生产作为大事来抓,会议上进行了阶级教育、政策宣传与安定职工情绪,宣布了接管的“三原”政策(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要求原厂方人员要各司其职,不得玩忽职守,对工厂财产、设备和材料等加以保护,将工厂物资清点造册以便交接,这样的举措让太原城内发电厂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转。
1949年6月1日,太原电力公司成立,抽调上党潞安西白兔电厂的苏哲文(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任经理,同年12月2日,太原电力公司改称太原电业局,为燃料工业部华北电业管理总局下设单位。
解放的春风“吹皱一池春水”。太原电力公司职工怀着对共产党的热爱,面对被战火损坏的破烂摊子,没有气馁,很快投入到抢修电力设备的工作中去。为了抓紧恢复供电,线路工人夜以继日,顶酷暑、冒严寒,以主人翁精神战胜了重重困难。
到1950年,太原将50赫兹确定为统一频率,实现了太原城内、城外和太钢电厂以2.3千伏线路联网,从此有了太原电网的雏形。到1952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已回升到5.6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1.53亿千瓦时,比1949年增长1.4倍。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的到来,山西省被国家确定为发展重工业地区,电力工业也随之跨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由苏联援建的“360”(太原第一热电厂)工程,拉开了山西电力大规模建设的大幕。
“都市壮美,城贵有电。”纷纷上马的电厂助推着百业,1952年底,南肖墙太原城内发电厂的机组退役了,曾经的老旧发电厂厂房改造为办公建筑。
那根厚重中散发着淳朴、斑驳中凝固着沧桑的烟囱,犹如耸立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望着能源发展的不朽神奇所创造出的无与伦比的美丽。
南肖墙办公院落跟着政府和行业条块不同阶段的政策引领,变换着“牌子”。1955年1月,太原电业局及大同电厂划归燃料工业部北京电业管理局直接领导。1958年1月1日,太原电业局与大同电厂合并,成立山西省电业局,由电力工业部直接领导;7月3日,山西省电业局改称山西省电力工业厅,由山西省人民委员会领导。1963年山西省电力工业厅划归水利电力部领导,改名水利电力部山西省电业管理局。1967年5月5日,山西省电业管理局改称山西电业管理局革命委员会。1975年6月,山西电业管理局革命委员会改称山西省电力工业管理局。1980年1月1日,山西省电力工业管理局划归电力工业部华北电业管理局;2月12日,改称山西省电力工业局。1989年1月30日,山西省电力公司成立,原山西省电力工业局名称保留。
电力与岁月同行,也把无数个发明沦为明日黄花,又使无数个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电力日渐成为万物之“源动力”,那根烟囱带着几许骄傲与白云耳语,望着一代代电力人心胸何其辽阔,从人工架线到城农网建设改造工程如火如荼的繁忙场面;从孤网运行到各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纵横南北东西。
时光车轮碾过岁月尘土,万家灯火述说时代变迁。南肖墙办公院也随着政府每隔五年的规划律动着,作为山西电力的决策机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三晋电力发展紫气蒸腾。在档案记忆中,山西电力公司这个技术密集型企业,蹄疾步稳地创造出无数个“第一”。
1953年至1978年为夯实基础建设。1953年,太原第一热电厂建成后,太原开始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35千伏电网、城北升压变电站等输变电工程。1955年12月,山西第一条110千伏线路——太原经榆次、寿阳至阳泉线,及110千伏马家坪变电站、榆次使赵变电站投产,实现了太原、榆次、阳泉三地的110千伏联网。1973年12月,全省首条220千伏线路——娘子关电厂至榆次使赵变电站线投运。1978年,山西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212.48万千瓦。
1978年至2000年为“西电东送”。改革开放为山西电力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山西发电设备单机容量由5万千瓦上升至10万千瓦、20万千瓦,大容量、高参数发电机组相继落成。220千伏线路联通太原、大同等4个省辖市的110千伏电网,山西电网开始形成。1984—1985年,大同第二发电厂和大同——房山两回500千伏输电线路相继投产。大同——房山500千伏输电线路将山西的能源输送到北京,是山西省第一条500千伏线路。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电力工业发展认真贯彻国家关于“西电东送”的战略方针。建于此时的阳城电厂工程是全国第一座跨省区、远距离、超高压输电的坑口电站,也是山西省“变输煤为输煤输电并举”战略方针的重要示范项目。1992年12月21日,山西省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侯村变电站投入运行,是全国第一座采用国产设备的变电站。500千伏神头——侯村输变电工程建成,加强了山西省北部与中部电网的联系,解决了北部窝电问题,运城、临汾粮棉基地和阳泉地区电网得到加强。至20世纪末,山西电网从南到北已经形成了220千伏多回路及中部至北部500千伏双回路为主干的省级电网。北部大同第二发电厂以双回500千伏线路向京津唐电网送电,以双回220千伏线路和单回500千伏线路与内蒙古西部电网连接;中部娘子关电厂以双回220千伏线路向河北南网送电,天桥水电厂以110千伏向陕西榆林送电;阳城电厂以专厂、专线、专供的方式向江苏送电,山西由此成为商品电基地。
进入21世纪后,2000年,山西省电力公司迁址至府东街,围绕山西新型能源基地转型发展和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目标,山西电网建设持续提速。
2007年,南肖墙办公院将旧时锅炉房改造成灰墙的民国建筑的厂房,厂房门头上标记出夺目耀眼的“1908”,与毗邻的烟囱相呼应,这些建筑物已物化成山西电网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2009年11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将“电灯公司烟囱”列入太原市历史建筑名录。
在国网山西电力公司的“发展史展厅”里,汇集了各色具有历史价值和时光痕迹的展品。烟囱作为一种精神象征的语境,在展厅内以缩小的比例垒砌出了一根浮雕式的“烟囱”建筑物。
然而南肖墙院落里这根具有现场感和历史纵深感的烟囱已年久风化,囱壁龟裂,旧时的青砖局部松动,人们常看到地面上有坠落物。这“拆与修”的判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多次的现场踏勘和调研,山西电网人对历史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他们认为:历史仅靠人的记忆终归不牢固,通过对原物原址现场保留,作为一种活生生的证据,不仅直观形象,而且真实可靠得多。
烟囱在南肖墙办公院落里屹立了116年,面对的是深藏在科技背后关于生活的种种思考,见证的是一代代的理想主义群体,展开的是一场跨越百年的事业接力,让电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奔腾汹涌、澎湃的电能推动着这座城市乃至山西经济在奔跑。修葺加固这根烟囱,唤醒了多少人沉睡的思考,绽放的不仅是岁月的沧桑、文化的积淀,更是抖擞精神、传承薪火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