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献杏林

2024-11-21 00:00:00龙籽凝周莉郭婷婷
当代党员 2024年21期

在门诊室忙碌了一上午,尹承德却不见疲态,面庞光洁、眉目柔和。今年86岁的她依然坚守在岗,每周一、周三都会到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室坐诊。

从医60余载,党龄41年,作为原重庆市第二精神病医院(今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尹承德始终不忘党员的初心使命,永葆医者仁心,坚守在精神心理临床诊疗一线,用心照亮无数患者的精神健康之路。

医者初心:倾力搀扶患者心灵

“学医是我上中学时就树立的志向。”尹承德说,“受我父亲的影响——他也是医生。”

回忆自己的医学生涯,尹承德侃侃而谈。1963年,她从四川医学院(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毕业,被分配到重庆市第二精神病医院工作。

“那时医院只有一幢三层小楼,墙体水泥都没铺。”尹承德说,医院建在空旷的采石场上,周围都是农田,交通不便。医院每周放一天假,回家得从金紫山徒步到江北嘴,脚步快也要走40分钟。

彼时的重庆市第二精神病医院,百废待兴、条件艰苦,医务人员是从重庆市各个医院、各个科室调来的。尹承德是被分配到此的首批大学生,面对艰苦的环境和当时人们普遍对精神病患者的畏惧心理,她选择服从组织安排,扎根下来。

被分配到重庆市第二精神病医院或许是命运的巧合。

尹承德在四川医学院就读医疗系时,曾到精神科实习过两周。这两周,她看到了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苦,让她萌生了进入精神科工作的想法。

“一个人患了精神疾病,可能导致一个家庭的破裂。而治好一名患者,就能让一个家庭重获幸福。”尹承德在心底许下对自己的承诺:钻研精神心理领域,帮助精神疾病患者走出阴霾,帮助更多受精神疾病折磨而破碎的家庭回归幸福。

医者匠心:构建区县防治网络

进入重庆市第二精神病医院后,新人医生尹承德如何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专业的精神科医生?

“没有党组织的培养,就没有今天的我。”尹承德说。

初到医院时,尹承德对精神科专业领域涉及得并不深入,大学时期她在四川医学院医疗系进行综合性学习,精神科专业知识相对薄弱。

被分配到重庆市第二精神病医院后,医院党组织派尹承德到重庆医学院(今重庆医科大学)精神科、神经内科进修。她刻苦钻研,专业技能获得医院认可,成为一名主治医师。而后,在组织的安排下,她又到中医研究所“西学中”学习两年,终于成长为一名专业技能过硬的精神科医生。

作为在精神心理临床诊疗一线的医生,尹承德很关注精神卫生治疗事业的发展。“当时,整个重庆市精神卫生资源都非常匮乏。”尹承德说。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尹承德与相关领域的医生和老教授走遍重庆区县,宣传精神卫生的重要性,推动在基层建立精神卫生机构。

“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是现在难以想象的。”尹承德说,有次他们一行人到綦江指导基层精神卫生中心建设,途中遭逢暴雨导致的山体滑坡。磅礴雨水裹挟泥沙汹涌而来,大家差一点连人带车被泥石流卷走。

“大家齐心协力,没有人退缩。”尹承德说,“因为我们的目标还没实现,我们要建立覆盖全重庆的精神病防治网络,改变重庆精神卫生治疗的现状。”

尹承德和同事到各区县宣讲,为区县提供医疗技术支持,帮助区县培训精神卫生人才,连续办了好几届精神科培训班,培训了一批批基层精神科医生和护士。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重庆的精神病防治网络被一步步建立健全。

医者恒心:六十载矢志不移

“病人需要我,能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帮助别人,是一件多幸福的事!”尹承德微笑着说。

时间回溯到1998年,尹承德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她并没有选择安享退休生活,而是继续坚守岗位。

一如35年前,在其他人因为个人原因或家庭原因放弃医学事业、放弃从事精神卫生工作时,尹承德选择留下来。

尹承德在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一干又是20余年,直至今时今日,依旧坚守在岗。

“不少民营医院曾高薪邀请我坐诊,都被我拒绝了。”尹承德说,坐诊是为了帮助病人,肯定要为病人精打细算,帮助他们减轻经济负担。考虑到50元的专家门诊挂号费,对于一些困难家庭来说不便宜,她坚持不用贵的药、不开无用的检查,就连患者康复后想送她锦旗,她也婉拒了。

退休后,尹承德共收到感谢信220余封,在医生这个岗位上,她始终不忘初心。到底救治了多少患者、让多少家庭重归幸福生活,她自己也记不清。坚守医生岗位61年,尹承德收获了太多成就感和幸福感。

“当今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的看法转变了很多。”尹承德说,曾几何时,外界对精神疾病有很深的误解,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有严重的病耻感,时常讳疾忌医,导致病情越发严重。

“我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和老百姓都能重视精神卫生健康。”尹承德说,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她也希望大众能给予精神病患者更多包容,“因为精神疾病,患者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内心也是非常难过的”。

择一事,终一生。从医60余载,尹承德把对医学事业的热爱,融入自己的生命。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尹承德初心未改,一片丹心献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