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5月18日前,重庆市南开中学学生喻祥宸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参与到“高大上”的立法工作中。
原来,这天下午,一场面向中学生的立法意见征询座谈会在南开中学召开。作为学生代表,喻祥宸和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家校共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等12条立法意见建议。这些意见建议经沙坪坝基层立法联系点归纳整理后,第二天就“直通”立法机关,成为立法中的重要参考。
这场立法意见征询座谈会,让年轻学子感受到了近在咫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部署,提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等一系列任务。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当前,重庆正不断探索更科学、更多样化的民主形式,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积极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市域实践制度体系标志性成果,让民主之树根深叶茂、永远常青。
一个“金点子”连接立法机关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线下店监管不严,预充值难退款。”“‘老头乐’代步车上路,没牌照、没驾照,不安全。”
黄雪莉每天都会用手机在一条“建议收集”备忘录里,以关键词句的形式,记录下她在走访和生活中看到的问题和听到的群众心声。
家住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的黄雪莉,是沙坪坝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一名基层立法信息员。“我将大家遇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收集起来,如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要进行立法征询,我就整合总结,形成建议上报。”黄雪莉解释。
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群众,一头连着国家立法机关,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就是要把老百姓的声音原汁原味地传递进国家立法的直通渠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的立法征询环节中,黄雪莉偶然在某轨道交通站发现,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因遍寻不见而没有乘坐无障碍电梯。黄雪莉意识到,法律草案中没有提到对既有公共交通工具进行无障碍改造。
因此,黄雪莉提出“既有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具备改造条件的,应当进行无障碍改造”的修改意见,并最终被国家法律采纳。
“这充分说明了立法征询工作能够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这让群众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黄雪莉说。
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年度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近年来,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推动下,一个个制度得以健全完善,民意反映渠道不断畅通,民主形式不断丰富。
在黔江区,“三方议事”依托人大代表“家站点”平台阵地,以“一接二访三议四评”为核心,形成全流程工作闭环机制,构建起在党委领导下,群众“点单”、代表“接单”、政府“领单”的模式,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创新探索“一号信箱”机制,人大代表收集并反映群众诉求后,还会根据事情重要程度申请组织议事会,并在会后督促办理,为居民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我们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制度载体作用,打造人大系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市域标杆,全面推行区县乡镇年度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等创新做法,深化‘两联一述’,统筹代表家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建好基层民主单元,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场“院坝会”商出民生实事
“申家河沟存在面源污染问题,希望能加大治理力度。”
“合(川)璧(山)(江)津高速公路河边下道口视线狭窄,多次发生交通事故,建议对该区域进行扩建和改造,保障群众行车安全。”
……
6月4日,在重庆市璧山区河边镇浸口村,区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村民代表围坐一起,一场“院坝协商会”正在举行。协商会上,村民们纷纷提出问题和诉求。
在场的政协委员仔细记下村民们的心声,和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方法。对于能解决的问题,现场交办相关部门解决;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则详细地给大家解释,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一场院坝协商会结束,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群众的满意,源于璧山区政协创新推动“渝事好商量·璧有您参与”协商平台与“三级院坝会”相结合,逐步构建起的“院坝协商”工作机制。这一举措,让政协委员更加贴近群众,进一步扩大了委员参与面和群众覆盖面。
参政议政的触角必须延伸到人民群众中间,不能“蜻蜓点水”。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近年来,重庆市政协在全市政协系统推广“渝事好商量”协商平台,让政协委员与相关部门负责人、群众代表更直接地沟通交流。
“我参加了几次‘渝事好商量’活动,感觉很有意义。”市政协委员罗挺表示。他回忆,在一次主题为“老旧社区改造”的协商活动中,大家踊跃发言,有委员讲述了自己的调研故事,有委员提出建议,还有委员强调改造要重点关注居民意见。
在罗挺看来,“渝事好商量”在顶层设计上构建“能商量”机制,在议题选择上突出“应商量”标准,在协商场地上坚持“便商量”原则,在参与范围上体现“广商量”特色,在协商过程中落实“会商量”要求,在结果转化上彰显“真商量”成效,丰富了协商民主实现形式,厚植了协商民主文化氛围。
在倾听中了解民声,在协商中达成共识,真正把群众想办的实事办好。市政协将继续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服务为民”,开展协商议政,凝聚共识合力,抓好民主监督,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重庆辨识度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政协实践。
一杯“坝坝茶”议出幸福生活
一把藤椅,一张木桌,桌上一杯浓茶,一个老式开水瓶。这里是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湖社区花园七村的三益书院“坝坝茶”茶馆,绿树成荫的坝子里,居民们三五成群地围坐着,悠闲地品茶聊天。
“来这里喝‘坝坝茶’已经成了我的习惯,跟朋友聊天、喝茶安逸得很。”居民张先生今年已60岁,喝“坝坝茶”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重庆人喜欢喝茶,喜欢聚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谈天说地,“坝坝茶”应运而生。家长里短、大事小事都在茶中,可以说,“坝坝茶”不仅承载了饮茶文化,也浓缩了民生百态。
南湖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余建介绍,整个花园七村,共有18家“坝坝茶”茶馆,每年接待居民和游客达20万人次,创收200多万元。
依托“坝坝茶”的高人气,南湖社区决定把茶馆打造为社区共商议事的大平台,让南湖社区基层治理逐渐从“独角戏”升级为“大合唱”,实现从“为民做主”到“由民作主”、从“做群众工作”到“由群众做工作”的转变。
有一次议事令余建印象格外深刻。由于社区没有停车场,花园七村一条长约500米、最宽不到4米的通道上,常年停满了车辆,最窄的地方居民还得侧身通过,消防车、救护车根本无法进出。
解决这类难题并非易事,在不少地方,社区工作人员磨破嘴皮也无计可施。但在花园七村,余建通过召集“坝坝茶”议事会,带领居民仅用7天时间就“议”通了这条通道。
“基层治理从来不是单打独斗,不少‘急难愁盼’都是在‘坝坝茶’茶摊上,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的。”余建深有感触。
这样的议事会,为群众广泛深入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了重要平台,推动居民从“陌邻”变“睦邻”,工作开展从“分散”变“集中”,社区治理从“千头万绪”变“井井有条”。
不仅是南岸区,全市各地都在结合自身特点、围绕群众自治开展积极探索:在忠县忠州街道香怡社区,不少居民都加入了“百姓议事”微信群,该微信群是忠县人民法院推动建立的“忠法议事亭”工作机制中,线上“问题簿”的重要来源,这一机制为居民提供了自治平台,助推问事、议事、办事全流程办理;在涪陵区崇义街道龙王沱社区,面对社区人口流动性较大、服务对象复杂的治理难题,社区以其创新建立的“11235”机制为核心,搭建了“居民议事厅”平台。
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各方智慧力量凝聚起来,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如今的巴渝大地上,基层群众自治已然成为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重要途径,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