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旅融合新机遇在哪里?这场论坛给出答案

2024-11-20 00:00薛少林杜迈南
综艺报 2024年20期

中国旅游正从摄影思维、舞台思维的发展阶段,迈入影视思维新阶段。

10月13日下午,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影视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综艺报》报社、首都视听产业协会承办的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影视文旅论坛在京举行。论坛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主题,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探讨影视文旅深度融合的场景与机遇,深化影视与文旅产业合作,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要素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合作创新、赋能发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出席论坛并致辞。

朱咏雷指出,广大从业者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影视文旅深度融合、共同发展。一是要关注时代,凝聚共识,用充满魅力的故事和画面,吸引广大观众走入祖国大好河山,真切感受新时代伟大成就;二是要心怀人民,贴近生活,体现日常生活美感和平凡生命美学,让拍摄地更富魅力、深入人心;三是要加强创新,优化服务,为艺术家采风和创作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启发灵感、获取滋养,实现以剧造景,打造文旅新引擎。

司马红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部署要求,着力培育好作品、拓展新场景、推动大融合,努力把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影视资源更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影视、文旅、学术界

共话影视文旅融合新机遇

围绕影视文旅深度融合、影视创作新模式、文旅传播新现象、沉浸式旅游新体验等主题,影视界、文旅界、学术界等不同领域代表,从不同维度分享影视文旅融合方面的新成果、新思考,为拓展影视文旅合作空间建言献策。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马力认为,文旅与影视融合发展正由自发走向自觉,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他表示,文化和旅游部门将与广电部门进一步加强协同,深化合作,积极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助力文化传承弘扬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体而言,主要涵盖四个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从源头抓好创作,实现“剧”与“城”共情共生;深化影视IP现实转化,让观众走进剧中,为好剧营造持久的传播体验场景;注重联动传播,促进影视与观众、线上与线下双向奔赴。

在爱奇艺公司副总裁兼总编辑王兆楠看来,城市是书写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IP,影视“种草”城市,满足人们追求价值感和意义感的精神本能。影视内容题材丰富包容,场景消费和体验经济崛起,为影视文旅联动带来新契机。实现影视文旅联动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IP多元化开发,持续放大IP价值,延长IP生命周期,影视文旅联动方兴未艾。不过,怎样将散点状的成功个例总结提升为值得推广的成熟模式,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面对影视文旅融合中出现的时效性和同质化等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提出三点对策:影视内容供给侧方面,以鲜明“地方风物”传播地方生活美学,深入挖掘影视剧内容和拍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强化共鸣。配套服务方面,强化 “实力”与“创意”,用“绣花功夫”提升本地文旅产业实力,让文旅传播回归服务业本质;加快健全地方数字化文旅产品体系,以“文化浸润”为地方宣传提质增效。文旅传播方面,充分利用视听平台与产品的“沉浸式”传播优势,进行“分众化”布局;培育地方居民自觉传播意识,构筑庞大传播网络基础;重视文旅传播国际布局,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旅游协会副秘书长、南开大学幸福与创造实验室高级研究员葛磊用辩证思维阐述影视与旅游的融合方向。一方面是用旅游场景拍电视,旅游目的地和影视剧不应只是“一期一会”,还要同频共振、长效合作,这样才有可持续的双向赋能。葛磊呼吁更多编剧,“不要只在屋子里写剧本,也要走到中国的山山水水中,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城市、乡村都有独一无二的故事和气质,能帮助创作者创作更好的剧情。”另一方面是用影视思维做旅游。在葛磊看来,中国旅游正从摄影思维、舞台思维的发展阶段,迈入影视思维的新阶段,“影视和旅游最大的共性是‘造梦’,要让游客入戏而不出戏,在影视化的旅游场景发生自己的故事,让游客成为主角。”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沉浸式文旅专业委员会专家组长王东认为,影视IP赋能文旅创新发展,经过从内容传播到流量落地、从内容观看到与空间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从内容创作到沉浸式业态的整体构建等不同阶段。如何有效推动影视IP沉浸式文旅高质量发展?王东表示,理念层面,要有新思路、新认知、新方案、新技术、新方法;技术层面,注重数字科技赋能、系统性IP打造、项目化落地、全业态创新;政策层面,要重视影视IP资源利用、影视与文旅融合支持、沉浸式创新项目支持;方法层面,要加强培训交流提升认知、搭建平台促进合作、推动以数字+IP+系统化运营结合的新质生产力赋能地方政府景区,创造示范样板。

热播“文旅剧”出圈法则

影视文旅融合新模式

近年来,“跟着影视去旅行”风潮悄然兴起,影视作品呈现的旖旎风光与深厚人文底蕴,激发人们对旅行的无限向往,成为推动文旅融合、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力量。圆桌论坛环节,多部热播影视剧创作代表及热门旅游地代表齐聚一堂,结合行业发展与从业体验展开交流,分享影视与文旅双向奔赴的故事。

阿勒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德丽达·那比表示,剧集《我的阿勒泰》的成功为阿勒泰的文旅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阿勒泰而言,“被看见”是发展的第一步,“期待通过不断丰富和提升旅游资源,将阿勒泰打造为一个让游客放慢脚步、静心体验的理想之地。”

谈及横店缘何吸引“横漂”和年轻游客前赴后继,横店影视城董事长杨志伟总结三个原因:大量剧组和明星入驻,以及众多影视作品产出,为横店逐步积累浓厚影视文化氛围;横店依托完善的影视产业链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横店已迈入影视旅游3.0时代,推出沉浸式、互动式旅游产品,契合当下年轻人消费偏好。

作为影视文旅融合典型案例,《去有风的地方》的成功并非偶然。华策集团副总编辑贾尧介绍,编剧团队深入大理两年多,感受本地生活与非遗文化,在创作中融入扎染、木雕、鲜花饼等元素,为剧本赋予扎实文化内涵,剧集以诗意化表达展现大理的温暖治愈与田园浪漫。文旅运营方面,剧组将剧中场景转化为现实项目,通过沉浸式体验实现影视与文旅深度融合。

《长安十二时辰》总制片人梁超透露,即将开机的《长安二十四计》与西安等地合作,探索文旅3.0版本发展模式。在他看来,影视主创团队不仅要创新文旅场景,还需打造能代表东方文化的标志性项目,例如与新疆克拉玛依、安徽黄山等地合作,探索通过内容激活流量的新模式。

制片人郑中莉谈到选择北京拍摄《玫瑰的故事》时表示,故事起点设定在2001年——这一年是北京申奥成功之年,对中国和北京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编剧李潇与导演汪俊长期生活在北京,对这座城市怀有深厚的热爱与理解,剧组也因此选择在北京多个标志性景点取景拍摄。北京作为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既有传统地标建筑,又有现代都市风光,都市画面的呈现与剧中主角的成长历程相得益彰。

在《繁花》制片人黄星看来,优秀影视作品应直指人心。《繁花》以上海为背景,重现20世纪上海市民的心灵史,展现浪漫与智慧、深情与奋斗的交织。正如导演所言,“没有大时代加持,阿宝也成为不了宝总。”作品通过时代变迁,深刻反映个体命运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除了分享创作故事,多位嘉宾还围绕影视文旅融合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畅聊各自观点。对于如何将“热度”转化为持续“流量”,德丽达·那比认为,面对日益增长的游客流量,完善基础设施是首要任务。相关部门应通过专家培训和技能竞赛,提升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注重丰富旅游业态,规范市场秩序,确保价格合理、服务优质。唯有如此,才能赢得游客信任,吸引他们再次光临。

以横店影视城为例,杨志伟就怎样将影视城打造成度假区,分享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应通过升级景区产品、影视主题酒店和餐饮,实现“吃住游”一体化沉浸式体验。同时,横店还举办音乐节、马拉松等各类影视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度假区内容。

贾尧认为,放大热门IP长尾效应应通过系统规划,将村庄进行区域化改造,实现流量分布与产业链良性发展,延续影视IP长尾,带动经济增长,提升粉丝互动与文化传播。梁超表示,“下一个风口可能是直播电商等新兴领域,但核心仍在于‘内容+流量’的有效结合。”优质IP与精品制作是内容破圈的关键,怎样更好承载并引导游客流量,实现内容与流量的最大化结合,是文旅3.0与4.0时代所面临的主要课题。

对于二次创作等传播方式在影视文旅融合中发挥的作用,郑中莉认为,二次创作视频为推广北京及其他地区文旅资源注入活力。优秀影视内容不仅能为文旅赋能,更能通过二次创作,让人们更深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影视创作者和地方文旅部门如何协同发力,加速影视文旅融合?黄星认为,文旅与影视的双向奔赴是庞大且资源密集的工程。影视从业者的首要任务是承担自身职责,不断思考与交流。“不论是展示城市的优秀作品,还是在优秀作品中展现城市,关键在于创作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