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的世界

2024-11-19 00:00:00吴艺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4年10期

久居城市,在喧嚣的街衢巷尾很难再看到野生植物了,那些被“规训”的绿化苗木都像拥有着“相似”的面孔,这样的繁花美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我生活的这座江南小城,自然也是植物繁茂,鲜花灼灼,一年四季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江南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像一个没有边际的植物园,葳蕤、粘稠、缠绵,孕育了如唐诗宋词般缱绻的情绪,哪怕是秋日的凋敝,也像犹豫不决一池吹皱的湖水,在眼睛里泛起涟漪。猛然想着那些生长在水边的植物,比如芦苇、菖蒲等,所构成的乡野诗意的栖居,却像是失踪多年的故人。城市高度物质化的生活,如叠加起来的欲望,绚丽魔幻总令人着迷……这是没有历史感的“当下”显影,而我们终归要回到精神的世界里,赋予生命与生活丰富的意义。正因为此,我们寄情于菖蒲,抒情感怀,这早就超出了植物学的范畴,它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已是“他物”了。

那先翻翻古籍就知道菖蒲精神的历史渊源。我国传统文化一直视菖蒲为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其中菖蒲为四雅之首。江南七俗——弹古琴,品普洱,着唐装,听昆曲,燃沉香,习密宗,植菖蒲,亦有菖蒲的一席之地。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它是所有植物中唯一有生日的物种,《吕氏春秋》载:“冬至后五十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于是始耕。”也就说,冬尽春来菖蒲是最先生长出来的植物,也像信使一样地催生农耕的开始。

在我的印象里,菖蒲应该丛生在沼泽和浅水漾里,体型小的成为文人案头的清供,也叫“虎须”,培植在微观的假山盆景中,供案牍劳神之后赏玩解乏;体型大的栽种于庭园的水池里,闲庭信步时深情一望抒怀;这多风雅,但更多是文人精神情趣使然。南宋曾几有诗云,“窗明几净室空虚,尽道幽人一事无。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诗意明白晓畅,“幽人”闲适的隐居生活,还是有些事情要做,需要汲取泉水承接露水供养菖蒲。在南宋这样偏安一隅的小朝廷里,政治上似乎乏善可陈,党争暗算成了家常便饭,曾几也经历了短暂的贬谪失意。我想,清闲的生活用养菖蒲来寄托精神上的追求,应该是仕宦文人们最愿意做的事情,寄情于外物内心多一条出路。我觉得所谓“宋韵”,繁花风雅的背后,隐匿了多少文人仕宦途中失意的精神寄托啊。

李白写了首《嵩山采菖蒲者》——“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hzd/+95TrQPsoyJjxSRZdaL1iiSRacnpXBNVulpdxOE=。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都说李白极具浪漫主义情怀,敢于想象,情感浓烈,但这首是个“例外”,诗意恬淡而质朴,“我来采菖蒲”主要为了延年益寿,这是植物学的价值体现。其实“采菖蒲”这件事却隐含着另一层意思,通观全诗,宦海沉浮,“终归茂陵田”成为山野闲人似乎是那个年代多数文人的宿命。这是无奈也或许是看淡功名利禄之后的平静。在这里菖蒲算是一种内心世界的物化形式。

前两天读《十月》杂志上的一篇短篇小说《菖蒲》,在人事纠缠里,人工培植的菖蒲也只是当下物欲暗涌的“借口”,同样是文字,同样的菖蒲,已是不同的世界了。对于植物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寄寓,“草木精神”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不一样的。

也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许多野生植物早已消失在日常生活里了。“菖蒲”也只是通过文字的描述在我的记忆中复活,直到有一天路过市民广场的水池边,见丛生着墨绿而细长的茎叶的植物,景观灯照射着,感觉是夏夜的重重魅影。经过仔细辨认,原来是菖蒲。这让我欣喜不已,像是一种久违的重逢。睹物有所思,皆在失去时。我的童年与青春皆不复存在,但有了菖蒲的陪伴,留下了美好的印记。

那时每年的仲夏,我们小学的那方水塘的岸边,就会长出绿油油的“菖蒲”,绵延开来,大约有半亩大的面积。那时,我们还不知道它的名字,都管它叫“水蜡烛”。因为,在它簇拥的细长的叶子中,夹杂着形似蜡烛一样的赭色花茎。现在我才知道它叫香蒲,与菖蒲还是有区别的;香蒲是香蒲科香蒲属,菖蒲是天南星科菖蒲属。在水中,它们极其相似,一般人很难区分,都管它们叫“菖蒲”。父辈们说,那赭色的花茎在夏夜里燃着后可以驱逐蚊虫。我试过几次,好像也不能把蚊虫赶走。

我真正注意菖蒲是在读大学的时候。校园的南墙根有一大片湿地,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菖蒲。有了这片菖蒲的遮掩,这里倒成为同学们课后的伊甸园。望着夏夜的星空,听着恋人喃喃的情话,这是多么美好的夜晚。不过,这样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等到毕业临近,眼看着劳燕分飞,留在记忆中的也只有那片长满菖蒲的湿地了。

后来,我读到李商隐的《促漏》一诗,诗中说,“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我的心里就会生出一股莫名的隐痛。我知道,这种隐痛来自于大学校园“南塘”边的挥泪作别。看蒲草悠悠,鸳鸯戏水,月下却孤影徘徊,来日苍茫,触景伤情的事,让我们这些未谙世事的懵懂青年过早地体验到人生的苍凉,感悟到此后生也茫茫,死也茫茫。大概正是因为这菖蒲的原故,我们才会有彼此的顾念和寄情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菖蒲换了一种形式,它们变成了杯垫、花篮等。这些散落在千家万户的菖蒲物件,不单纯是自然和生活生发的直接物质联系。其实,更主要的是从内心的情怀开始,让人思索隐匿在旧时光里的古韵。

菖蒲的世界,有着说不完的意蕴。

吴艺简介

吴艺,曾用笔名麦冬、南乐。职业文学编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作品发表于《诗刊》《十月》《中国校园文学》《星星》《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诗潮》《诗林》《绿风》等50多种纯文学期刊。诗歌、散文作品入选多种年度选本。著有诗集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