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日语教学中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路径

2024-11-19 00:00:00苏小明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4年10期

摘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下,新文科肩负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特色自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使命。而《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指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而课程思政是一种先进的思政理念,把思政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课程中,将价值引领与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培养相融合,构建立体的立德树人课程体系。本文以日语专业课程为研究对象,以帮助学生在日语及日语文化的学习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同感与价值感为目标,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概念及重要性出发,探讨高校日语教学中文化自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融入路径及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日语教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教育部产学2024年第一批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日语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231106747245403)”与“2023年辽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融入基础日语课程路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Y067)”的研究成果。

自“新文科”概念提出,围绕“为什么建设新文科,建设什么样的新文科,怎样建设新文科”问题,学界及教育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此背景下高校日语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专业壁垒,与其他学科实现交叉融合。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各门课程都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务,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新文科和课程思政具有价值建设的同构性与互惠性;和知识传授具有学科发展的交互性与协同性;和课程思政、知识传授具有方法路径的共通性。而日语教学由于其外语学科涉外的特殊性,课程思政建设中更要注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的融入。

一、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的。没有深刻的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文化自觉使个体和整个社会能够清晰认识到自身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色,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它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以及对文化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通过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文化自信是个体和社会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态和自豪感。它体现了个体和社会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使个体和社会能够坚定地走自己的文化道路。文化自信使个体更有勇气去探索和创新,不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文化自信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使国家在国际交往中更加自信和自主,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和价值观。

二、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性

(一)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证

在信息时代,国际意识形态竞争与冲突日益突出,外部文化冲击不断加强。为了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保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文化自觉使我们深入理解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和核心原则,坚守这些原则,保持头脑清醒和思想的定力,可以更好地抵御外部文化的诱惑,守住我们的文化底线,维护我们的文化传承。同时,文化自信使我们能够自信地与其他文化开展对话,在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的同时,不失自身文化特色。文化自信可以让我们在涉外交流中自信地展示自身文化魅力与价值观。通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认知和反思,我们才能形成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安全的水平。文化自信也能够加强个体和整个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的认同和自豪感,进一步夯实意识形态的基础。而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是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任务。通过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与弘扬,个体和整个社会能更好地认识、坚守和发展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环节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是实现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文化自觉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特别是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反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文化身份,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增强文化自信心态。日语专业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和了解自身文化,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在对外交流中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不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勇于表达和创新,更好地用日语讲述中国故事,积极有效地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高校日语教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的现状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整体性教育不足

目前高校日语教学中已经意识到了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还存在整体性教育不足以及融入路径未成体系的问题。一直以来,高校日语教学中,过于注重语言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渗透,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日语时,仅仅对日本文化持积极探索心态,却缺乏国际视野中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以至于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整体性教育对提升高校日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学生将在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日本语言和文化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内涵,适应跨文化交流的需求。同时,这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日本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性教育缺乏

目前高校日语教学中存在一个问题,即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方面,缺乏对日本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性的深入探讨。学生很少有机会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无法真正领悟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和相互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日语教师开始尝试进行日本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性教育。

四、高校日语教学中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路径探究

众所周知,日本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密切,可以深入挖掘日语专业各门课程知识点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之处,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以求如盐入水、润物无声,具体路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 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借鉴

在日语入门阶段假名的学习中,可以导入日本平、片假名文字的产生与中国文字的关联。在日语中高级阶段的学习中接触到日本的汉诗、和歌、俳句等诗歌文化。这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日本的诗歌历史可追溯到古代,当时的日本诗人受到中国诗词的启发,开始创造与发展结合自身文化的诗词,在奈良与平安时代,日本汉诗发展到了新的巅峰,他们在承袭了中国汉诗风格与技巧基础上结合日语语言特点创作了和歌、俳句这样的新的文学形式。

(二)日本文学作品对中国典故的受容

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我们同样能够看到诸多中国元素被广泛传播与融合的例子,例如《三国志》《西游记》等中国古代文学就在日本文学界享有盛誉,基于此所改编或再创作的文学作品也被日本人广泛阅读与研究,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人们将《三国志》中的故事与人物进行文学化、戏剧化处理,让人们在感受戏剧精彩的同时,也了解中国文化中先辈们的价值观与智慧。此外,日本的妖怪文化呈蓬勃发展,而其与我国经典地理著作《山海经》也有密切联系,《山海经》中的典故最后也成了日本漫画、动画等流行文化的灵感来源。

(三) 日本文化对中国思想的受容

在专业课教材中不乏日本作家、学者对中国儒家、道家传统思想的解读,以外研社新经典日本语系列教材为例,《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第三册》第13课中是作者对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理解,《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第四册》第12课中引用了老子“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教学中可由此导入中国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在日本文化社会中的影响与受容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思想。

五、高校日语教学中文化自信教育的策略

(一)构建文化认同,利用网络媒体作为教育载体

为了提升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构建文化认同,利用网络媒体作为教育载体是一项有效的策略。通过广泛使用网络媒体,可以扩大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培养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借助网络媒体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教师可以制作和发布与日本文化相关的教学视频、文化解读文章等,供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自主学习和探索。这样,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学习,提高对日本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联性的认知和理解。

网络媒体同样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在线讨论、社交平台交流等,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文化体验,相互启发和帮助。这种互动和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学生或学习者进行在线交流、合作项目等形式,学生可以更直接地体验跨文化交流的乐趣和重要性。这样的跨文化交流体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加强中国文化教育与日语教学的融合性发展

加强日本文学与中华文化联系性教育对于提升高校日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非常重要。通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的加强,学生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日本文学作品中的中华文化元素,同时也能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尊重。这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

因此,学校应该积极采取实践措施推进中华文化教育与日语教学的融合,如开展专题讲座、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日本文学与中华文化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或者通过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开展研究项目等方式,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发掘日本文学中的中华文化元素,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基于此,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日本文学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推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的协调性改革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真正让其在日语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文化自觉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信的表达。而文化自信又能够加强个体和社会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从而激发更多的文化自觉。这种相互关系能够推动国家和个体在文化建设、创新和发展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通过培养和弘扬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个体和社会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作出贡献。建设文化强国需要依靠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一重要支撑。因此,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协调性改革需要在日语教学中推进。

高校日语教学要加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的协调性。教师则应有意识地将语言学习与文化教育相结合,通过教授与日语使用场景和文化背景相关的课文和对话,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日本文化及其表达方式。学校可以组织文化活动、演讲比赛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日语知识展示自己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此外,通过开设文化研究课程、实践项目等方式,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探索日本文化,体验日本文学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结语

综上,在新文科背景下,日语人才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实际开展教学时,高校日语教学不仅应该重视日语语言技能教育本身,还应该重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价值引领。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提升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胡季静.如何培养日语专业学生的文化包容力和文化自信力的教学研究——以日式商务礼仪课程为例[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 2019(1).

[2] 段笑晔.郝雯."课程思政"视阈下外语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提升的探索与实践——以日语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 2020(5)

[3]崔洁."课程思政"视阈下口译教学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1(12).

[4] 杨国栋,马晓雪.新文科视域下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融合的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2(5).

[5]梁懿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语课程思政的途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