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引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更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爱国情怀;实践路径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15410”模式探究(项目编号2023SJSZ1132);2023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培育计划项目: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2023-02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探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结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路径举措。通过构建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教育“大团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大平台”,打造红色文化内在教育“大融合”、红色文化数字教育“大资源”,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坚定信仰、扎实学识和良好品德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红色文化教育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它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同时,红色文化教育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形式。这种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使得红色文化教育既能够传承历史记忆,又能够引领时代潮流。
(二)教育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既要注重红色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红色实践的深入。高校可以开展红色基地打卡、观看红色电影、重走长征路、红色大讲堂等系列红色活动,在实践中弘扬红色文化、增强青年学子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教育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使得红色文化教育更加生动具体,更具感染力。
(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兼顾
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教育,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但是,在普遍融入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又受地域、条件、群体等特点的影响,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在革命老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品牌。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兼顾,使得红色文化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四)传承性与创新性相并重
红色文化教育应在传承历史记忆和革命精神的同时,也注重在传承中创新。通过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标准。例如,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可以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效果。这种传承性与创新性相并重,使得红色文化教育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一)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凝聚升华而铸就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血脉和生命密码,是面向时代新人进行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的精神纽带。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党的历史,感悟党的初心和使命,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红色文化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蕴含着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深厚情感。通过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展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大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这种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数据时代下,理论灌输和说教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而红色文化具有生动性、感染性和教育性,通过讲述革命故事、传唱红色歌曲、观看红色影视作品等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红色文化不仅包含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价值观念,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通过学习红色文化,不仅可以拓宽青年学子的知识面,更能提升青年学子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同时,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可以激励大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学生缺乏对红色文化的深入了解
许多学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背景、伟大英雄、优秀模范等知之甚少,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和象征上,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使得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力不够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教材内容单一和生动性不足
现有的思想政治教材内容相对单一,缺乏足够的红色文化元素。同时,大量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事迹未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导致他们对红色文化产生厌倦情绪。
(三)红色文化授课方法有待改进
教师在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常常过于注重纸上谈兵,语言抽象,难以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实际体验相结合,缺乏互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有效传递红色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还可能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四)资源利用不充分和开发深度不足
红色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面临着利用不充分、教学形式单一和缺乏系统性整合的挑战。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影像资料及革命遗址等被较少地用于实际教学中,这些资源常常只作为课程补充材料的附属,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和深入探讨。此外,部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没有整体的规划和统筹,对红色文化挖掘的深度不够,未形成系统的体系。
(五)管理部门沟通机制不健全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管理部门之间沟通机制不够健全,对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的统筹还缺乏有序安排。这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碎片化、重复建设等问题,影响了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六)对地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教育素材不够鲜活、教学方式方法不够创新等方面。这些问题导致地方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影响力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七)红色文化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虽然许多高校已开始注意到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潜力,但在这些资源的整合和课程实施上仍缺乏统一和全面的策略。教育资源的零散使用使得课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不能形成稳定有效的教学效果。这直接影响了思政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限制了其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
(一)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文化内在教育“大融合”
1.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大平台”
(1)丰富教学内容与方式。一是融入课程教学。在思政课和相关专业课中灵活融入红色文化内容,如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等方式,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感人。编写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诗词等教材,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二是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分享、讨论、演讲、情景体验等,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互动体验式的红色文化教育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提升教师综合文化素养。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红色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红色文化素养和教学教育能力。鼓励教师参与红色文化研究和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二是组建专业团队。设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或教研团队,聚集相关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共同研究和推广红色文化。聘任特聘教授、革命烈士后代、革命纪念场馆负责人及红色讲解员等担任学校兼职思政课教师,实现校内校外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一体化。构建多方联动机制。三是部门通力协作。高校党团、学工等部门应紧密协作,共同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红色文化的挖掘、传承和教学工作。
2.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教育“大团队”
(1)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一是环境布置。在校园内建设红色文化馆、红色文化长廊等,将红色文化体现在校园景观装饰上,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举办红色故事演讲、红色文化图片展览、红色主题讲座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二是主题活动。利用国庆、建党、建军等节日契机,组织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如红色微课比赛、爱心捐书、重温红色经典朗诵等。组织师生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2)强化实践育人。一是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红色文化社会实践课程,深入地方红色文化的实际场景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开展红色文化调研项目,让学生了解当地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二是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如宣传红色文化、寻访红色文化人物、开展红色文化普及支教等服务项目。通过实际行动投身到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注重红色开发与保护 打造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
1.强化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与资源挖掘
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外延和时代价值,丰富其理论体系。鼓励进行红色文化相关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资源挖掘与整合:各高校之间应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共享红色资源教学案例、数据库、多媒体资料包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库。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数字化的整理与保存,便于教学与科研使用。
2.构建红色文化资源库
2021年3月,习近平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下,数字化收录传统纸质版的书籍、档案、手稿等红色文献是当今的必然趋势,我们深知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会由于历史发展、岁月流逝、环境变迁等原因,出现破损等现象,顺应时代要求,我们应建立红色文化数据库,实行红色资源电子化的管理。这不仅有利于学术界的理论研究,也是学习和发扬红色文化的价值的内在要求,更加有利于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探索与实践中,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正逐步深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沃土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与致敬,更是对现实的启迪与引领。它激励着广大青年学子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奋发向前。在未来的道路上,青年学子在红色文化的光辉照耀下,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求是,2022(21).
[2] 任学岑.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
[3]赵诚,张丽源.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及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06).
[4]龙涌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