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还没放暑假的时候,某大学生在社交平台分享其生活动态,“寝室太热,图书馆抢不到座,一怒之下去KTV学习,有空调、空间大、学累了能唱歌,还不用戴耳机听歌。这种又凉快又没人打扰的地方,到底是谁先找到的啊!”
底下有人询问,“唱一次多少钱?”大学生回复,“38块钱八个小时”。
当然了,体验如此价位肆意唱歌,需得在工作日非高峰时段。但倘若用自习室来对标唱K的话,在工作日非高峰时段去学习,顺便照顾一下商家闲时冷清的生意,待到高峰时段自己也学累了,再安排点不怎么花钱的活动放松身心,也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
你有多久没去KTV 了?还记得上次去KTV是什么时候吗?相信很多人都要挠一下头,不得不从脑海里调取那些早已落灰的古早记忆,“大学时班级活动的时候倒是经常唱K,一唱就是通宵。”“毕业多久了?”“嗐,一晃十几年了。”
对很多80后、90后而言,KTV曾是风靡一时的娱乐首选,无论是周未娱乐、生日派对,还是同学聚会、公司团建,聚完餐再转场续摊去KTV,曾是很多活动流程的标配。
卡拉OK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4年,台湾的“钱柜”KTV,在上海开设第一家KTV 门店,随后,KTV便迅速成为全民性大众娱乐方式。2000年,麦乐迪成为第一家开设在北京的量贩式 KTV。慢慢地,KTV门店开遍各大城市的核心商圈,KTV行业走进黄金时代,全国KTV门店数量甚至一度突破12万家。
然而,彼时的KTV有多火爆,眼下的生意就有多惨淡。时至2024年,KTV门店数量断崖式下跌。数据显示,全国现存KTV门店数量已不足5万家。在如今的年轻群体中,聚会唱K似乎已成为一个略显边缘化的活动。在一项针对95后与00后的娱乐消费偏好调查中,酒吧、桌游、剧本杀名列前茅,KTV的数据却十分不起眼,俨然成了“时代的眼泪”。
年轻人喜欢什么,市场和资本的风就吹向哪里,事情一贯如此。2023年起,演出市场呈井喷态势,诸多城市的周末游,开始以明星演唱会吸引眼球。之后,人们的追求不止于“观看”,而是渴望更深层次的“参与”。无论是演唱会环节的点歌互动,还是全员大合唱,无一不证明了人们喜欢在演唱会中能有更多互动。
随着歌迷不断开发新玩法,演唱会上的话筒也更频繁地被递到歌迷手中。网络上随便一搜,就能看到人们在演唱会现场激动跟唱。
很多人回忆起聚会唱K的经历,总是躲在后面不敢点歌,好容易轮到自己,还要一直开着原声,自己小声跟唱,根本不敢在众人面前一展歌喉。甚至有人会在聚会唱KTV之前,花上好一段时间练习,为的就是轮到自己时能有一个不错的发挥。
但现实总是残酷的,有的人似乎天生“安小鸟”附体,生就一副好嗓子,只要轮到他献唱,现场便堪比播放原声大碟一般,找不出任何纰漏。
相比之下,一个人去KTV,则可以与自己尽情独处与狂欢。不用担心遇到麦霸,不用担心被强行合唱,不用担心才艺不够,更不用担心唱歌跑调出丑。一个人唱上几个小时,基本所有喜欢的歌都能练上一遍;体力好一点,唱满六个小时,能量消耗堪比去健身房。
不少学习语言的大学生发现,KTV是克服自卑、大胆练习发声的绝佳场所。一个人泡几个小时的KTV,不仅可以令包厢形成封闭、自由且可控的复习环境,还可以对着话筒反复练习口语,学累了就唱两首快歌发泄情绪。
更有甚者,会去KTV通宵熬大夜赶作业。毕竟宿舍和图书馆的环境真不是靠个人意志就能左右的,很多时候想要维持高效学习状态,并不是比拼决心,而要看命。遇到好舍友,不仅复习环境优质,还能帮忙答疑解惑提高成绩;但遇到那种不好的,宿舍里便整天闹哄哄,糟心到恨不得把后槽牙咬碎。而背着书包到图书馆,很难占到座位不说,还经常遇到那种不停讲话的邻座。
好在这届大学生心态比较平稳,并不喜欢与人争吵,烦到受不了,至多递上一张小纸条劝诫对方,甚至有些连小纸条都不好意思写,带着满腔愤懑,怒改Wi-Fi名称——“你俩喜欢讨论就出去说呗”“手机不停响的没点B数吗”,性格更为内敛的,索性将Wi-Fi名称改为“生性不爱笑”。
眼下付费自习室什么价位呢?譬如北京开了多家连锁的“一本自习”,自习三小时45元,团购的话,可以抢一张9.9元体验券,但仅限新客体验一次,之后再去只能团购78元日卡或866元月卡。
付费自习室会区分键盘区与沉浸区,在键盘区可以敲击键盘和鼠标,而到了沉浸区,则对环境要求颇为严格,手机需要调至静音、关闭震动,且不允许敲击键盘鼠标。当然了,对于这样需要花钱自习的场所,来这里消费的人大都自觉维护学习环境,周遭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似乎呼吸都会制造噪音。有网友调侃自己,“去付费自习室有种花钱坐牢的感觉” 。
在传统KTV低迷阶段,曾经有一门名为“迷你KTV”的生意横空出世,并一度成为年轻人彼时的心头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迷你KTV的用户黏性却越来越低。
很多K歌爱好者们还喜欢用app唱歌,倘若觉得用手机效果不理想,会花费几十至数千元置办K歌麦克风或家用点唱机,甚至置办一整套家庭音响系统,将客厅变成KTV包厢。唱歌的人无疑是十分享受的,就是被迫听歌的家人和邻居有太多无奈。
前段时间,一个名为“欧敬民”的上海医生走红网络。该医生配有2部手机、4个号码,均保持24小时开机,工作经常是白天连着黑夜,看诊、查房、开刀、休息、看诊、查房、开刀……如此往复循环。
某天夜里9点多,当结束最后一场手术,欧敬民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开始直播唱歌,一首接一首。彼时天空飘着细雨,他却依旧兴致高昂,从《太想念》唱到《光阴的故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官网显示,欧敬民每年独立完成各种血管手术近千例,已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科研课题,作为负责人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局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SCI论文10余篇。
在医学专业领域,欧敬民简直称得上“大神”,因此他的直播间迅速吸引到大批围观者。某位医学生开玩笑说,“我刷一个火箭,能让我读他的博吗?”
欧敬民曾经的学生现身留言,“欧老师真的喜欢唱歌,课间也会即兴给我们来两首。他还说他以前不敢表现自己,现在做出了勇敢改变,还鼓励我们不要腼腆。”还有同事留言说,“主任真的爱唱歌,甚至出差都要带着直播设备,在等高铁的间隙直播。”一位网友感慨道:“这种专业强、对生活没有疲惫感、充满热情的中年人,真的已经赢了大多数人。”
不得不说,唱歌真的很解压,是很多人缓解情绪的良方。在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郑钦文赢下的闪亮金牌让全民更加关注网球这项运动。不少网球教练表示,自己之前一直无人问津,结果最近每天都能约满私教课,从早打到晚,还要外加体能训练课。有教练将网球场打球的火爆情形拍摄下来,搭配郑钦文唱的那首《经济舱》当作BGM。
2023年,郑州网球公开赛单打决赛后,郑钦文击败克雷吉茨科娃夺得冠军。赛后,主持人让郑钦文现场献唱,郑钦文对此安排毫无准备,甚至连歌词都不熟悉。好在她应变及时,一首《经济舱》让人们记住了这个落落大方的可爱女孩。
某次澳网采访,外国记者问郑钦文,“听说你喜欢卡拉OK?”郑钦文笑着点头,“拜托不要让我现场献唱”。之后的某次记者招待会上,再次聊到相关话题,郑钦文笑着说,“如果你让我唱,我肯定是敢唱的,但最近其实一直没怎么练,还没有开嗓。如果我现在唱,一定会跑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