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小敏发现,自己在直播间的花费已经超过了1万元。
小敏看的直播间很简单。画面中央往往是一双手,拿剪刀剪开所有卡包,然后快速清点一摞卡牌,抽出其中的“UR”“SSR”(卡牌中较高的等级)摆上直播间的展示台……一连串动作常常不超过1分钟。有的主播会快速报出高等级卡牌的名称,随后把一摞卡推走,继续拆下一个订单,如此反复。
稀有卡牌的出现,会短暂地打断这一循环。近日,记者在某拆卡直播间看到,主播连续拆出了两张“黑背”(稀有卡代称)。她惊喜地深吸一口气,提高了音调:“恭喜老板!两张黑背带走!”同时拍响了桌面的铃铛。
“刚刚这是我们的‘数小马’玩法抽出来的,老板们也可以看看链接。”主播手上拆着新订单,一边抽空推销。
这些“拆卡直播”,让众多消费者为之上瘾。社交平台上,很多网友讨论着自己的“上瘾症状”,研究“直播间拆卡上瘾怎么调理”,还有人“戒断成功”特意发帖分享经验。
上瘾人群中,不乏和小敏一样的未成年人。即使大多数直播间都标注了“未成年人禁止下单”,依旧挡不住中小学生下单“赌一把”的冲动。
16岁的络络告诉我,她有一次在直播间端盒花了3000多元钱,主播只是让她回复“确认已成年”,她回复之后,主播就拆卡了。
收集卡牌本是兴趣使然,可为何在拆卡直播间里,这种兴趣让人上瘾“如同赌博”?
沉迷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2024年3月,小敏开始接触到拆卡直播。最初她只会在直播间待5分钟,渐渐地,时间不断延长,一个最长纪录是,她一次性看了8小时。
7岁的沐沐同样沉迷直播。近日,记者通过拆卡视频里的评论联系到沐沐时,她正在直播间里看主播拆卡。她告诉我,自己每天都会看拆卡直播,一直看到“要写作业的时候”,有时候能看三四个小时。
父母限制了沐沐玩手机的时间,也不允许她在直播间买卡。这并不妨碍沐沐沉迷,她说:“看直播很解压,感觉一刀子剪下去,很刺激。”几乎所有玩手机的时间,都被沐沐用来看拆卡直播了。
与沐沐不同,小敏一个月有300元零花钱。但在过去的四个月里,她在直播间常常超额消费,于是不得不挪用父亲每月在银行卡里存给她的积蓄。直到她发现自己花了超过1万元买卡,才想着要淡出直播间。父母至今对此都不知情,小敏很苦恼。
小敏一个月有300元零花钱。但在过去的四个月里,她在直播间常常超额消费。
16岁的络络也已经在直播间消费了超过4000元。从2022年9月入坑,到现在,她收集的卡牌已经装满了28本卡册。有一回,络络在直播间“端箱”(指一次买一整箱),一次性花了3000多元。
她们在直播间购买的,都是“小马宝莉”系列卡牌。这也是诸多拆卡直播间的主要商品之一。“小马宝莉”的IP来自美国玩具公司“孩之宝”1983年出品的玩具形象,随后播出的《小马宝莉》系列动画片,使这一IP走向大众。2020年9月,浙江卡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众号发文宣布,卡游动漫与孩之宝公司签约小马宝莉授权合作,系列主题卡牌由此推出。
卡牌本身的IP和制作,为它带来了粉丝。一些买家原本就是《小马宝莉》动画的粉丝。也有人不关心IP,只热衷于收藏卡牌,不少买家表示,购买“小马宝莉”卡牌的理由很简单,就是“精美”“好看”。
卡牌有着不同的等级。在一箱卡牌中,不同等级卡牌出现的概率是固定的,等级越高,出现概率越低,也就因此更受欢迎。在拆卡圈内,高等级的卡牌被称为“高位卡”。
高位卡意味着更高的价值。络络在直播间抽到最好的卡是一张“SC果酱时光”,这是她买了三盒抽出的唯一一张“SC”,一张卡就值300多块钱。后来她将这张卡寄给卡游官方平台评级,由于卡片没有损伤,评得了满分,“评级完就值600多了”。
11岁的小嘉也认为“小马宝莉”卡很有收藏价值,她常常和同学分享和交换卡片。有时候,她抽到一张高位卡,会等到它绝版之后,再放到二手交易平台上售卖,从中赚取差价。
等级和概率设置,使拆卡成为了对“高位卡”的追求。从关注“小马宝莉”卡牌开始,小敏就一直更看重稀有卡:“抽到(高位卡)就能回本了。”
对于爱好者来说,“小马宝莉”卡牌并不是只能在直播间购买。在卡游官方App、各大购物平台,以及线下的文具店、小超市,买家都能体验拆盲盒,为何众多观众仍然沉迷于拆卡直播?
“因为更划算。”拆卡主播潇潇告诉我。直播间会设置不少“玩法”,以常见的“数小马”为例,买家在直播间花30元左右下单,如果拆出的卡牌里只有1—3只小马,主播会赠送价值120元的两盒卡牌,如果有4—5只小马,则会赠送一盒价值90元的小马徽章。
相比于其他渠道购买,买家获得相同数量商品的均价更低。“比如‘叠叠’这种玩法,我们家很多老板起手买7包(28元左右),最后加到20多包都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潇潇说。
小星就是被优惠低价吸引的。她喜欢玩“叠叠”,主播拆出某个卡位就会赠送她几包,有些直播间也会打折压价,原价180元一盒的卡牌,直播间卖130元。刚刚入坑时,小星曾因为“上头”,一次性买了好多个店家的福袋,花了1500元。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吸引着观众。“玩游戏有亏有赚,但是卡游App上是原价拆卡。”张琳因此偏爱拆卡直播间。而潇潇在成为主播前,自己也是“小马宝莉”卡牌消费者,因为好奇主播能拆出什么卡,她能一直看到天快亮的时候。
20岁的小芋则有了一种“赌徒心理”。起初她参与直播间的玩法,一共花了55元就抽出两张“SC”。因为刚开始的好运气,小芋也不断在直播间“加注”。有一次她一直没开出好卡,一气之下赌“端盒”,结果买了3盒,只开出一叠普卡和十几张“SGR”“LSR”,并没有开出最高等级。
“一直幻想下一抽会出好卡。”那一次,她一下就花掉了600元,从2024年3月开始,小芋在抽卡上已经花掉了4000多元钱。
玩法之外,主播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吸引观众下单。新人主播小月就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钩子话术”,直播间没人的时候,她会不断推销直播间的新人福利、秒杀福利,吸引路过的观众,有时她也会介绍产品:“还剩一些大隐藏(稀有卡)没出,抓紧时间来刺(买)了。”
小月告诉我,给观众提供情绪价值也很重要。直播间里的铃铛就是她传递情绪价值的工具,拆出一个隐藏,“我恨不得把我手上的铃按烂”。
“未成年人禁止下单”的提示,几乎在所有拆卡直播间都会出现。然而,这样的提示并不能真正挡住未成年人的大额下单。
16岁的络络告诉我,她有一次在直播间端盒花了3000多元,主播只是让她回复“确认已成年”。她回复之后,主播就拆卡了。
凌晨时分,在某直播间看到,一位观众拍下了60包卡牌,主播让他在后台私戳小助手,“确认是否成年”。我询问该直播间的客服得知,观众仅需在后台回复“已成年”,并不用提供身份证明。
口头确认是大部分直播间采用的方式。主播潇潇也是如此,在她看来,这是自己唯一能采取的方式:“不可能说我在这里拆,还让他发举着身份证的照片过来。”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辉告诉我,直播间的主播并非直播平台运营者,他们只是利用平台提供直播服务的服务商。因此,一般情况下,直播间的主播如果打出了“未成年人禁止下单”的字幕,或是进行了口头提醒,属于已经尽到了相关的义务。而更多的责任则应要求平台运营方承担,因为运营方能够通过实名身份信息,鉴别未成年人身份。
然而,口头确认不能帮主播规避掉所有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条款规定,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一律无效。而8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相匹配的民事法律行为。“如果未成年人在直播间下单符合上述‘无效’的情况,直播间主播也需要退款,这是他们承担责任的一种方式。”王辉说。
直播间通过各种玩法“以小搏大”,是否可能涉及赌博?王辉表示,赌博的判定除了关注直播间是否以盈利为目的、是否为受众提供场所、赌具,以及是否招引他人参与赌博之外,还需要关注直播间是否为受众提供了兑换平台。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吸引着观众。“玩游戏有亏有赚,但是卡游App上是原价拆卡。”
“受众购买的这些东西,最终能否转化为金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而如果无法在直播间内实现兑换,即使稀有的卡牌能够在二手交易市场上卖出高价,直播间的主播或直播平台本身,都不会因此被判定为涉嫌“赌博罪”或“开设赌场罪”。
火热之下,拆卡直播间也存在不少乱象。潇潇了解到,直播间有很多方式来操纵拆卡概率。因为稀有卡工艺不同,一些直播间能够通过称重、摸包等方式挑选出稀有卡所在的某一盒甚至某一包。剩余没有高卡位的“空包”,要么低价处理掉,要么放在直播间吸引观众下单。
小芋就曾经历过主播的“操作”。当时,直播间有300多个人在看,主播告诉观众还剩六盒:“前面只出了一张‘SC’,后面肯定还有一张。”“她这句话一说,很多人就下单了。”小芋说。结果,最后六盒开完了,“SC”都没有出现。
“但这个是保底一箱有2—4张‘SC’的,所以这个主播完全在骗人。”小芋觉得,她是把有稀有卡的那盒挑走了,塞了别的进去充数。
但小芋发现,在直播间维权很难。很多主播根本不在乎投诉带来的这一点负面印象,大主播还有不少粉丝维护,凭她自己根本没办法制止。
她已经后悔沉迷于拆卡直播了。花了那么多钱拆卡,小芋发现,自己的开支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想要的单张卡牌的价值。而且因为卡价下跌,小芋手里重复的卡,也不能以正常价卖掉了。
现在,二手平台上还挂着很多小芋重复的卡牌,始终无人问津。
(除王辉外,文中受访者皆为化名)
特约编辑向由 姜雯 jw@nfcmag.com